飞花令·雪(中国文化·古典诗词品鉴)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高适

高适(704—765),字达夫,渤海蓨(今河北沧州)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纷纷

别董大二首(其一)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释

董大:指董庭兰,是当时有名的琴师,在其兄弟中排第一,故称“董大”。

黄云:天上的乌云,在阳光下,乌云是暗黄色,所以叫黄云。

白日曛(xūn):太阳暗淡无光。曛,即曛黄,指夕阳西沉时的昏黄景色。

谁人:哪个人。

君:你,这里指董大。

 

简析

这首诗为高适与董大久别重逢,经过短暂的聚会以后,又各奔东西的赠别之作。当时两个人都处在困顿不达的境遇之中。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这两句以其内心之真,写别离心绪,以胸襟之阔,叙眼前景色,真挚动人。落日黄云,大野苍茫,只有北方冬日有此景象。日暮黄昏,且又大雪纷飞,在北风中,只见天空中的大雁,出没寒云。头两句借景抒发内心忧郁之情。“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两句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这句安慰之辞与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津若比邻”有异曲同工之妙。

 

背景

这首送别诗当作于唐玄宗天宝六年(747),诗人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当年春天,吏部尚书房琯被贬出朝,门客董庭兰也离开长安。当年冬天,高适与董庭兰会于睢阳(故址在今河南商丘南),写了《别董大》二首。

 

名家点评

〔清〕周珽:上联具景物凄惨,分别难以为情。下联见美才易知,所如必多契合;至知满天下,何必依依尔我分手!就董君身上想出赠别至情。妙,妙。(《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清〕徐增:此诗妙在粗豪。(《而庵说唐诗》)

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塞上听吹笛

唐·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注释

胡天:代指胡人居住的地方。

羌笛:乐器,乐声高亢悲凉。

戍楼:边塞驻军的瞭望楼。

梅花:指乐曲《梅花落》。

关山:泛指关隘山岭。

 

简析

此诗用明快的基调和奇妙的想象,描绘了一幅优美动人的塞外风景图。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开篇写景。草原上的白雪已经融化了,日暮时分,宽广的胡地上,牧马人和马群的身影从夕阳中驰来。到了夜间,月光明亮,诗人忽然听得戍楼之间传来哀怨的羌笛声。白雪、草原和马群,月亮、羌笛和戍楼,诗人将边塞不同的意象排列在一起,看似无心却别有新意,语言简单精练,又呈现出浑然天成的自然美。

“借问梅花何处落”,《梅花落》本是羌笛吹响的曲调,但诗人以实写虚,由曲子设想出梅花的真实的意象。“风吹一夜满关山”,梅花本是虚景,关山是实景,诗人又以虚写实,虚实转换之间,梅花好似征人的愁思,铺满了关山这个愁地,手法巧妙,给人以深长隽永的余味。

 

背景

此诗为高适在边关所作,以《梅花落》的乐曲贯穿全诗,既写笛声,又表达征人思妇的思亲之情。

 

名家点评

〔明〕唐汝询:落梅足起游客之思,故闻笛者每兴味。(《唐诗解》)

〔清〕黄生:同用落梅事,太白“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是直说硬说,此二句是婉说巧说,彼老此趣。(《唐诗摘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