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25 节俭悖论
有一个很古老的故事,说的是有一窝蜜蜂过得繁荣昌盛,生机勃勃,每只蜜蜂每天都大吃大喝,从不知道什么是节俭。后来有一个哲人教导它们说,以后不能这么浪费了,应该厉行节约了。蜜蜂们很乖,听从了哲人的教导,更重要的是,它们觉得哲人说得很有道理。于是,它们开始贯彻落实了。从那以后,每个蜜蜂都很节俭,个个争当节约模范,但结果却出乎意料,整个蜂群迅速衰败,从此一蹶不振。
这个故事看上去不可思议,为什么铺张浪费的时候整个社会兴隆,而大家个个都节俭的时候,整个社会反倒急速衰败呢?原因很简单,因为大家都省吃俭用,不轻易买东西,那么大多数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就卖不出去,只有倒闭的份了,企业倒闭了,职工只能下岗,下岗了就没收入了,那么整个社会就会进入一个恶性循环,整个国家就很穷了。这就是节俭悖论:节俭是美德,我们从小就被父母、老师灌输这种思想,但是节俭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却不是什么好事。
节俭悖论是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来的,他认为对于个体而言,如果某个家庭勤俭持家,减少浪费,往往可以致富,但对于整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来说并没有什么好处。实际上,这里蕴含着一个矛盾:公众节俭,降低消费,增加储蓄,往往会导致社会收入减少。
□ 凯恩斯(1883—1946)
人们的收入通常有两种用途——消费和储蓄,而消费与储蓄呈反方向变动,即消费增加储蓄就会减少,消费减少储蓄就会增加。所以,储蓄与国民收入呈现反方向变动,储蓄增加国民收入就减少,储蓄减少国民收入就增加。因此,增加消费、减少储蓄会通过增加总需求而引起国民收入增加,从而促进经济繁荣;反之,就会导致经济萧条。由此可以得出一个蕴含逻辑矛盾的推论:节制消费增加储蓄,会增加个人财富,对个人是件好事,但由于会减少国民收入引起萧条,对国民经济却是件坏事。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大萧条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由于人们担心经济会继续恶化下去,所以都攒着钱不消费,藏在裤兜里准备以后花,可越是这样,经济危机扩展得越快,最终造成一场非常大的经济浩劫。
节俭悖论就相当于我们说的“消费即是爱国”一样,这句话开始曾招来很多人的反对和批判,认为这简直是无稽之谈。其实他们不知道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也不知道其中的道理。在经济萧条、企业开工不足的时候,多消费确实可以让企业重获新生,增加就业,让人们富裕起来。当然消费也要根据自己的条件,既不能奢侈浪费,也不能一分钱攥出汗来,适度消费对自己对社会都是有好处的。因为浪费的话,你浪费的是自然资源,而且对于自己的发展也没好处;太节省的话,你自己的生活品质上不去,国家还得受牵连,所以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适度消费才是最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