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明治时期的右翼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右翼概念界定的困难性与界定原则

长久以来,关于右翼特别是日本右翼我们总想试图用无所不包、无所遗漏的一句话精准表述,来一劳永逸地定义右翼,而实际上这似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对于右翼概念的界定应该说是困难的。原因在于,右翼问题本身存在复杂性和多样性,很难用一个统一的标准和准确的概念界定它。这种复杂性笔者认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地域差异或者说是地缘政治差异。这种差异基本上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异即“南北差异”为主。欧美的右翼团体更多关心的是民主政治和民生问题,而包括日本在内的所谓亚洲的右翼团体绝大多数关注的却是国家的对外政策和民族的所谓“生存空间”问题。二是各国的政治传统和所面临的国内国际任务的差异。虽然都遵循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原则,但是欧洲的右翼和美国的右翼又稍有不同。欧洲的右翼遵循的是“古典保守主义”,古典保守主义的代表人物埃德蒙·伯克(1729~1797年)认为,自由主义使人类理性有了太多的自信,而人们其实只是部分理性的,他们同样具有广泛的非理性的激情。社会长年累月推衍、发展出来的传统、制度及道德标准就是为了控制人类的非理性。现存的制度和传统不可能都是糟糕的,因为它们是千百年来屡次尝试的结果,人们对此已经习惯了,最好是予以维持和保留。参见〔英〕埃德蒙·伯克《反思法国大革命》,张雅楠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4。而美国右翼则更推崇“新保守主义”,并且美国右翼整体上比欧洲右翼更加反共。但无论是欧洲的保守主义还是美国的新保守主义,与亚洲国家的右翼相比较,欧美所谓的右翼的思想主张更多的是基于资本主义内在的政治传统,体现的是西方的民主政治理念,而亚洲的右翼则是超越政治,更多基于民族的文化传统,其思想主张多带有超国家、超阶级的倾向。这实际上成为右翼概念难以界定的又一原因。

总之,从整体上看,今天的欧美右翼基本上还残存着法国大革命时期流传下来的右翼保守主义的原旨主义精神,而且随着西方政治的总体保守化趋势的增强,尤其全球一体化所暴露出的问题给西方带来的巨大冲击将推动欧美右翼强势回归保守主义甚至是极端保守主义。如近些年来在欧洲出现的以法国极右阵线为代表的右翼政治势力的强势抬头已经说明问题。而非西方的右翼团体和政党因为缺乏西方民主文化的历史底蕴,加之民主政治的不健全,其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倾向会日趋强烈,也有走向极端化的趋向,日本右翼近些年来的表现尤为明显。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政治生态随时代变迁而变得愈发复杂的大背景下,每个国家的右翼团体,甚至一个国家内部不同右翼团体之间在思想主张上都在发生变化。比如,当代出现的居于左右两大政党之间的中间派政党又可细分为中左政党与中右政党,中左政党和中右政党也被笼统称为左翼政党或右翼政党,而且在左右两翼政党之外还有极右翼和极左翼政党之分。极右翼政党如奥地利的自由党、德国的共和党、意大利的社会运动党等赵绪生:《探析新世纪世界政党政治的钟摆现象》,《当代世界》2006年第12期,第34页。,显然对于这些新出现的左、右翼就不能简单地按阶级两分法定性。

还有学者试图从左翼与右翼的相互对立的动态博弈角度去解释右翼,并且认为这样的分法在近代是成立的,至少在日本是成立的。我们姑且不论是否成立,通过从历史现象的描述中来把握右翼时代特征以解释右翼的思路是有启发意义的。不过,就日本右翼而论,虽然战后日本右翼依然鼓吹民族主义、国家主义和皇室中心主义,但在主体构成和思想行动上还是有新变化的,已经不是简单地承继战前右翼。比如组织上,战后右翼主体不单纯是民间右翼分子,还有大量的政治精英、文化精英,组织上趋于松散化和个体化,出现了诸如西装右翼、街宣右翼、任侠右翼、右翼政客、右翼文痞等名目繁多的称谓;思想上,战后右翼反对和平宪法、鼓吹修宪和自主制宪,否定侵略历史、否定南京大屠杀、挑战二战建立起来的国际和平秩序等;行动上,由于战后民主化、非军事化的改造,军部被废除,法西斯主义被清算,在制度层面上战后日本很难再恢复战前的法西斯军国主义体制,所以,无法充当侵略扩张鹰犬的战后右翼只好转向反赤化、暴力恐怖主义、挑起国际争端、制造外交纠纷以及践踏他国领土主权等野蛮行动。鉴于这些新的变化,一些学者以战后右翼势力的总称谓来涵盖主体成分复杂的战后右翼。

综合以上分析,对于日本右翼概念的界定,笔者认为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动态的发展性原则。战前日本右翼是一个体制外的游离于政权与民间之间的政治团体,其自身随着国内外政治局势的变化经历了观念右翼到革新右翼最后沦为法西斯右翼的历史蜕变过程。这一历史过程是日本右翼演进过程中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总和,既密不可分,又体现着动态发展的独立性特点。任何割裂日本右翼发展脉络而局限于通过某一发展阶段的右翼来解释整体上的右翼的做法既不可取,也不科学。

第二,阶段的时效性原则。日本右翼组织的发展和思想主张始终处于发展变化之中,始终与日本的国家战略、对外国策等相协调。历史表明,在实现近代化的过程中,日本的国家战略和对外国策是阶段性变化的,大体经历了由明治维新的文明开化、抵御外辱、富国强兵到争当亚洲霸主、与列强为伍直至昭和时期的对外侵略扩张的法西斯军国主义。伴随着国家战略、对外国策的转变,日本右翼的发展也呈现对应的阶段性发展特征,即由国粹主义到国家主义再到国家革新主义直至法西斯军国主义的蜕变。其实,从右翼思想史的角度来看,每一个思想主张和思想家的活跃期一般都自觉限定在属于自身所应该存在的历史阶段,如国粹主义和国家主义时期主要是以头山满和内田为代表的观念右翼时期,而到了20世纪20年代国家革新运动兴起,前期的国粹主义和国家主义已经无法满足时代需要,自然的国粹主义和国家主义就要退出历史舞台,头山等也就自然退居幕后,取而代之的是以北一辉、大川周明为代表的革新右翼的兴起;法西斯军国主义时期改造日本的国家革新主义已经无法满足日本对外侵略扩张的需要,只有军人才能担负起日本“开万里波涛”、制霸世界的重任,于是以军部为代表的法西斯右翼登上了舞台。从以上事实可见,右翼发展的阶段性和右翼思想的时效性在右翼发展史上体现得非常明显,这应成为界定右翼必须重视的原则。

第三,地缘性与民族性的同一原则。如前文所述,世界右翼所具有的特征也为日本右翼所共有,如保守性、排外性、反共产主义、狭隘的民族主义等。但是日本右翼在具备了世界绝大多数右翼所具有的特征之外,还带有自己的特点,如推崇日本主义、天皇中心主义、神国观等。所以在认识到日本右翼与世界右翼的共同之处的同时也要注意到因民族性不同而产生的地缘性的差异。

第四,相对性与绝对性的统一原则。虽然对右翼一词的表述和运用世界上大体是相同的,但也有出入。当然,对“左”与“右”的判断是比较模糊和相对的。在具体的国家和具体的历史条件下,“左翼”与“右翼”的含义也有所不同,如法国大革命时期,拥护资产阶级革命就是“左翼”,而拥护封建制度,保存旧的观念,就是“右翼”。在资产阶级革命已经取得胜利,资本主义政权得到巩固而面临无产阶级革命冲击的时候,在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运动开展起来的时候,左翼与右翼的内涵就发生了变化,无产阶级革命派成为社会的进步力量,即左翼,而坚持资本主义的派别则成为社会的保守势力,即右翼。另外,通常认为比较激进的革命性的团体组织一般都被冠以“左翼”的称谓。但是诸如在民族主义和国粹主义上极端激进的团体组织显然不能因为其激进就认为其是“左翼”,实际上这些团体组织都是右翼中的极右势力。还有在20世纪20年代出现的国家社会主义思潮,表面上标榜社会主义,与“左翼”无异,实际上所谓的社会主义也是在维护和巩固天皇权力、维持天皇制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倡导的是天皇制的国家社会主义,这就是典型的“形左实右”,具有很大的迷惑性。

另外由于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用语习惯的差异,在右翼的表述上也有出入。如中国共产党曾经发起的反右倾反右派的政治运动,右倾与“左”倾都是党内在政治和军事斗争中出现的违背马列主义的错误思想,其内涵与右翼、左翼完全不同。由此可见,对于右翼的界定一定要认识到相对性一面。当然如果把右翼限定在日本一国范围内,那么右翼的内涵就如上文所述,其内涵就是绝对性的。注意右翼内涵的相对性与绝对性的统一在认识右翼时是必要的。

如前文所述,右翼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并且随着时代不断发展变化,它始终与民族情感和国家政策以及社会意识相纠葛而不断顺应其变化,自身充满了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即便如此,虽无法严谨而准确地定义,但就日本右翼而言,无论其形式如何复杂,思想多么驳杂,有一条贯彻如一的基本价值底线,即建立在民族主义、日本主义和国家主义基础上的“神国观”、“天皇观”(“国体观”)和“使命观”。这是认清和理解日本右翼的一把钥匙,也是能够界定日本右翼的主要依据。在这个意义上,研究日本右翼根本无法跳出,也不可能跳出对天皇及其天皇制研究的范畴,否则右翼问题将无从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