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一个“惶者”的反思与期望
当下流行一句话:“唯惶者才能生存,唯偏执者才能成功。”这句话是如此被追捧以致我们很难去质疑它。但是,如果这个社会上人人都追求这样的“生存”和“成功”,人人都想变成“惶者”和“偏执者”,那这个社会有多可怕!每个人都不顾一切地去追求名、利、权、位,最终受伤的将不仅仅是这些人背后的家庭,还有他们自己。
先来讲讲我自己遭遇“焦虑”的故事,因为焦虑是很多“惶者”和“偏执者”共同的痛:我在2013年经历了一次“严重”的焦虑,开始的症状是坐立不安、心跳加快、莫名烦躁。我尝试过掐虎口、散步、平静呼吸,但这些都不解决问题。我开始不知道这是什么问题,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心率加快。平时在办公室还好,但是,一旦碰到开车的时候,发生这种烦躁不安的情况,这就非常危险。有一天晚上,我从办公室开车回家,刚上五环,就感觉难受得不行,后来我坚持开车到辅路边,停下车来,打电话向家里求援……后来,类似的问题也会在不经意间出现,我意识到自己必须求医了,便去了一家三甲医院的心理科。
做了很多检查,包括心电图、脑电波和脑供血,最后一项测试是心理问卷。主治医生看完我的所有检查报告后说:“你还没有到‘焦虑症’的地步,但是有‘焦虑’状态,要注意。”他建议我要么服药,要么找心理医生。我说我还是找心理医生吧。他给我推荐了几个。但是因为出于对这些心理医生不够了解,并且自己的症状的确也没有到“焦虑症”的地步,最后我只是寻求了一些自愈的手段。
之后的一段时间,我看了很多书、视频。同时,我也做出了一些改变,比如和家人说说我碰到的问题和困难,以前我会把这些全都自己一个人扛下来,凡事总是报喜不报忧;比如我也开始了慢跑、冥想。经过半年多时间的调整,我逐渐恢复了正常的生活。因为我逐渐理解了导致焦虑的原因,焦虑发挥作用的机制以及“与焦虑和平共处”的办法。
但回顾整个过程,从开始有焦虑状态到焦虑愈演愈烈,最后不得不求医,到之后漫长的自我恢复,前后持续了一年多时间,其中太多的艰辛苦不堪言,相信很多有类似焦虑的朋友会心有戚戚然。
我从自己的这段经历出发,回溯了整个过程,找到了导致我“焦虑”的几点原因。如果以我为代表去观察城市中的“白领”或者“金领”,这几个因素有普遍的启发。我将其归结为3点,也可称之为“职场人士的三座大山”。
1.职业
几乎每个做得还不错的职场精英都面临来自同级、上级和下级3个方面的竞争,而公司的竞争对手还会时不时给你一些意想不到的消息,经常出现在逢年过节或者你休假的时候。职场之路,看起来是黄金铺就,但其中的沉重和冰冷,又有几人能知。
2.家庭
家庭是世界上最难经营的地方,大部分人会不知不觉把家庭生活变得枯燥、乏味,满是责任而缺少乐趣。你在职场上好不容易爬到中层,但依然前途未卜。而此时你的父母已渐渐老去,疾病和养老是随时会爆发的隐忧;你的孩子可能面临择校、教育甚至是青春期叛逆的问题;而夫妻二人会不小心把“生活”变成“活着”,过着数钱、买保险、买房、理财的日子,了无趣味,甚至出现各种矛盾和问题。
3.自己
2017年,我在拉斯维加斯参加CES会议(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期间,一个中年老同事留下一句话让现场的人面面相觑。他说:“我在30岁的时候说要在40岁实现财务自由,去环游世界,结果你们看我现在都50多岁了,还在满世界出差。这次出差连维加斯大道的酒店都住不起,还得住郊区……”我们年轻时总觉得来日方长,岁月静好,但一毕业才发现,日子像决堤的洪水般哗啦啦地流走了。年龄,成了我们最大的危机。不晓得这是不是所谓的“中年危机”,但只要你感受到了“年龄”带来的压力,我们姑且认为是吧。
而这3点会带给我们很大的压力,当这些压力超出了我们的承受范围时,严重的身心疾病比如焦虑、抑郁等就会接踵而至。
我从爆发到治疗到自愈的过程持续了一年多时间,能自愈的秘诀还在于首先症状在医生看来并不严重,未到“病”的阶段,其次因为我对心理学早就感兴趣了,所以之前多少有一些积淀,而不是“从零开始”。
但是试想一下,如果症状更加严重呢?如果我以前没有接触过心理学呢?我能否从“焦虑症”的泥潭中爬出来呢?我想很难。自救不成,我们都需要寻求外在的帮助。提供互助,这是“人类社会”的一个基本要素。越是到这种心病的时候,我们越要去寻求专门的心理医师、心理咨询师、催眠师,等等。
这就要谈到本书的作者——宋婷婷,她是我的一位好友,心理咨询师,催眠师。
在我的多年好友中,宋婷婷是很特别的一位,早些年她刚进公司还是一个实习生时,就已经体现出“学霸”的本色,公司的项目管理工作做得极为出色,让大家很难相信这是一个实习生所为。后来,我们各自离开公司去寻求其他的发展,之后的几年,大家在各自的轨道上发展,偶有联系。前两年,我在朋友圈看到她已经学完了心理学的专业课程,并且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催眠师。而我从焦虑中走出来,心理、催眠等正好是我感兴趣的地方。在与焦虑和平共处的这几年,我找到了内心平静的方法,也拓展了生活的来源,同时我也不断把其中的收获和感悟发在微信公众号和朋友圈,这也引起了她的关注。最近一两年,我们针对心理、个人发展、职场等话题有过多次交流。我也很开心看到她的事业从零起步,一点点走上正轨,帮助更多人找到了内心的平静。
我和她曾经探讨过“如何帮到更多人”。因为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催眠师,她每天的时间是有限的,而且还要照顾好家庭。过分地压榨每天24小时的时间,既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又不是个人的可持续发展之道。幸好,她再一次找到了突破点,开办了自己的公司,找到了更多的志同道合者,一起帮助更多的人找到内心的宁静之所在。
而写书,也是我们探讨过的另外一种途径,书中的案例来自于她这些年咨询过的客户,其中绝大多数都是一线城市的“职场精英”。在公司,他们气质不凡,指挥人马,参与各种“大战”;在家庭中,他们是爸爸妈妈的好儿子、好女儿,是爱人的依靠,是小孩心中的大树和英雄,是家里的顶梁柱。但是,私底下他们却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且无处倾诉。张爱玲说过:“中年以后的男人,时常会觉得孤独,因为他一睁开眼睛,周围都是要依靠他的人,却没有他可以依靠的人。”按照这种标准,不止男人,很多职场女性也是这样孤独的人。
无论你怎么看待心理咨询和催眠,你视为树洞也罢,你视为知己也罢,你视为心理按摩也罢,你视为放空的方法也罢,我相信每个在城市里打拼的人都需要这样的树洞、知己、按摩师和放空的场所。
这世界上本没有“不知疲倦的人”,如果有的话,那他背后一定需要可以让他休息、放下、清空的人。这个人很可能就是心理咨询师、催眠师。
希望这本书能帮到更多正在奋斗中的人。
张辉
互联网行业“布道师”、公众号“改变自己”联合主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