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 材料来源
本书使用材料最大的特点是除了使用大量的中英文学术专著和论文以外,还大量地使用网络媒体材料,时时跟进中国FTA战略推进的情况,在写作的过程中经常地更新数据,务实求证。当然,这些网络媒体材料大都来自中外官方或权威网站,具有较大的可信度。
[1] 参见门洪华《构建中国大战略的框架:国家实力、战略观念与国际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第292~297页。
[2] 参见易小准《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抉择与作为》,《中国对外贸易》2007年第7期。另见陈妍《积极开展区域经济合作以开放促改革发展共赢——访商务部国际司参赞张克宁》,《国际商报》2008年5月26日。
[3] 〔加拿大〕亨利·明茨伯格:《战略的5种定义》,陈阳群译,《IT经理世界》2004年第10期。
[4] 由于泰国反政府示威活动封锁道路,原定于2009年4月11日上午在帕塔亚举行的第12次东盟与中国(10+1)领导人会议及会议后签署自贸区投资协议的仪式未能如期举行。这一协议被迫推迟至2009年8月在曼谷签署。
[5] 中国-新加坡FTA协议涉及了除投资以外的大多数领域,至于投资协议没有包括在内主要是考虑到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即将签署投资协议。
[6] 1997年4月23日,江泽民在俄罗斯联邦国家杜马发表的《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而共同努力》的演讲中,正式提出了树立“新安全观”的主张。1999年3月26日,江泽民在日内瓦裁军谈判会议上的讲话全面而系统地阐述了新安全观的基本思想。
[7] 习近平:《积极树立亚洲安全观 共创安全合作新局面——在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第四次峰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5月22日。
[8] 张义明:《试析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新区域主义特征》,《东南亚纵横》2009年第1期。
[9] 李钢:《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合作总体布局与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国际贸易》2008年第4期。
[10] 东艳、冯维江、邱薇:《深度一体化: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新趋势》,《当代亚太》2009年第4期。
[11]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课题组:《中国自贸区战略:周边是首要》,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0。
[12] 李艳丽:《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政治经济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
[13] Hongshik Lee,et al.,“Economic Effects of a Korea-China FTA and Policy Implications(I),” Seoul,“Korea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 Policy,” Policy Analysis,No.03,2005.
[14] Mireya Solís,et al.,Competitive Regionalism:FTA Diffusion in the Pacific Rim,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2009.
[15] 宋国友:《美国的东亚FTA战略及其对地区秩序的影响》,《当代亚太》2007年第11期;朱颖:《美国全球自由贸易协定战略》,《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李文韬:《美国推进亚太自由贸易区战略构想的政治经济分析》,《亚太经济》2009年第1期;赵晋平:《迈向制度性经济合作——日本FTA战略若干评价及多方案比较选择》,《国际贸易》2003年第8期;金永洙、徐芳:《日本的FTA战略动向及其对中国的影响》,《日本学论坛》2006年第1期;朱颖:《日本实施FTA战略的进展和挑战》,《东南亚研究》2006年第3期;潘涛:《日本的FTA战略》,《日本问题研究》2007年第2期;孙世春:《日本的FTA战略与东亚经济一体化》,《日本研究》2007年第4期;于潇:《从日本FTA战略看东北亚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现代日本经济》2007年第5期;李俊久、陈志恒:《试析日本的FTA战略:现状、问题与前景》,《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马成三:《日本的FTA 战略与“中国因素”》,《国际贸易》2008年第5期;廖小建、廖新年:《韩国的FTA战略》,《外交评论》2005年第5期。
[16] 肖欢容:《地区主义:理论的历史演进》,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17] 耿协峰:《呼唤新地区主义研究的中国视角》,《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11期。
[18] 郑先武:《“新区域主义”的核心特征》,《国际观察》2007年第5期。
[19] 参见陈勇《新区域主义与东亚经济一体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陈峰君、祁建华主编《新地区主义与东亚合作》,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20] 〔日〕高濑保:《WTO与FTA:世界贸易组织与自由贸易协定》,边红彪、陈恺之译,中国计量出版社,2008。
[21] 朱听昌主编《中国周边安全环境与安全战略》,时事出版社,2002。
[22] 杨成绪主编《中国周边安全环境透视》,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
[23] 李大军、张建平、王辛:《蒙古国“多支点”外交政策及其对我周边安全环境的影响》,《东北亚论坛》2005年第2期。
[24] 许晓丽:《“三维安全”视角下的中国周边安全优化分析》,《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
[25] 高子川:《和平发展视野下的中国周边安全》,《国际问题研究》2006年第2期;曲文娜:《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与睦邻外交政策》,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刘国新:《论中国新安全观的特点及其在周边关系中的运用》,《当代中国史研究》2006年第1期;龚柏松:《建构主义理论视阈下中国周边安全》,《理论月刊》2014年第10期;冯永利、方长平:《当前中国周边安全环境探析:侧重于软实力的视角》,《教学与研究》2013年第4期;李香兰:《周边环境新视角:非传统安全问题》,《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2年第2期。
[26]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政策规划司:《中国外交:2011年版》,世界知识出版社,2011。
[27] Sureshwar D.Sinha,Security in the New World Order,Delhi:Chanakya Publications,1993. Richard Wyn Jones,Security,Strategy,and Critical Theory,Boulder,Colo.:Lynne Rienner Publishers,1999.Bill McSweeney,Security,Identity and Interests:a Sociolog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Laure Paquette,Security for the Pacific century:National Strategy in a Multilateral Setting,New York:Nova Science Publishers,c2002.Alex J.Bellamy,Security Communities and Their Neighbours:Regional Fortresses or Global Integrators?Houndmills,Basingstoke,Hampshire,Palgrave Macmillan,2004.〔澳〕克雷格·A.斯奈德等:《当代安全与战略》,徐维地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加拿大〕阿米塔·阿查亚著《建构安全共同体:东盟与地区秩序》,王正毅、冯怀信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唐世平:《塑造中国的理想安全环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张文木:《世界地缘政治中的中国国家安全利益分析》,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徐桂华主笔《中国经济安全的国家战略选择》,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子杉:《国家的选择与安全:全球化进程中国家安全观的演变与重构》,上海三联书店,2005;余潇枫等:《非传统安全概论》,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张海东:《技术性贸易壁垒与中国产业安全》,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张长全:《中国金融开放与发展中的安全预警问题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郑先武:《安全、合作与共同体:东南亚安全区域主义理论与实践》,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郑先武:《区域间主义治理模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28] 参见易小准《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抉择与作为》,《中国对外贸易》2007年第7期;另见陈妍《积极开展区域经济合作以开放促改革发展共赢——访商务部国际司参赞张克宁》,《国际商报》2008年第5期。
[29] 李富有:《美国自由贸易协定战略及中国的应对措施》,《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30] 王红霞:《服务于国家安全及整体战略:美国双边及区域自由贸易协定的战略目标及启示》,《国际贸易》2004年第10期。
[31] 郑先武在他的文章中总结出新区域主义的五个核心特征,即综合性、区域间性、开放性、主体化、趋同化。参见郑先武《“新区域主义”的核心特征》,《国际观察》2007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