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动态评估、驱动机制及模式选择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沿海地区优先倾斜发展战略引导下,东部地区迅速崛起成为支撑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轴线,推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达数十年。然而,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给东部沿海地区“出口导向型”经济带来了强烈冲击,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东部地区作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单极”格局的绝对优势地位,使得2008年成为我国区域经济格局发展转变的重要战略节点。2008年至今,在中部崛起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及产业转移战略等多重因素的综合推动下,东部地区的绝对增长极地位逐渐弱化,内陆经济地位显著提升,涌现了长江中游地区、中原地区、成渝地区、关中-天水、呼包鄂等具有经济活力的城市群地区。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潜能正逐步显现,并逐步成为推动我国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又一引擎。由此,我国区域经济格局正由以沿海地区迅速崛起支撑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单极”格局向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多个增长极共生的“多极”格局转变,这意味着区域经济协同发展阶段的到来。新的区域经济协同发展阶段的到来为学术界提出了崭新的研究课题,科学评估、准确把握我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状况及凸显问题,探究我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驱动机制,探析适宜的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模式、运行机制以及支撑体系,进而为政府实施新的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战略提供理论支撑显得尤为重要。

本书围绕“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动态评估、驱动机制及模式选择”这一新论题展开了探索性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在理论研究层面,清晰界定了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内涵、特征,探析了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理论基础,探究了区域经济协同发展驱动机制的理论机理、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模式选择、每种模式下的主导运行机制构建,以及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支撑体系,从而尝试建构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理论分析框架。在实证研究层面,采用扩展的DEA模型、Moran's I指数、空间聚类图等方法对我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度进行动态评估及空间分异研究,以揭示我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度的动态演化特征与空间分异特征;采用哈肯模型对驱动我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序参量进行识别,以揭示影响我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序参量的变化特征;根据我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度的动态评估、空间分异以及我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驱动机制的实证研究所揭示的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动态演化特征与凸显问题,创造性提出推进我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政策支撑,为促进政府实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战略提供理论依据与决策参考。

“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作为一个新的研究论题,国内研究尚不成熟。尽管本书竭力围绕该论题在理论机制和实证分析层面进行了探索性研究,试图建构较完善的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理论分析框架,以及突破相关实证研究方法创新不足的缺陷,但囿于本人学术能力和精力,书中尚有许多不成熟之处有待今后进一步深入探究,恳求各位专家学者批评指正,更企盼本书的出版能为推动国内学术界对区域经济协同发展论题的深入探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李琳

2016年6月于麓山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