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猎犬”号科学考察记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圣保罗岩

1832年2月16日早晨,在横穿大西洋时,我们的帆船停靠在圣保罗岩附近。这是一座由岩石组成的岛屿,位于北纬0°58′,西经29°15′,离南美洲海岸约870千米,距费尔南多·迪诺罗尼亚群岛约560千米。该岛仅高出海平面15米,周长不过1000多米。这块岩石在大海上显得十分突兀,其上含有多种矿物质。有些部分是燧石,有些部分却是长石,带着细密的蛇状纹理。

到这儿之后,我发现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即在太平洋、印度洋以及大西洋中,远离大陆的岛屿大部分都是由珊瑚礁或者火山喷发物构成的,而塞舌尔群岛位于马达加斯加以北、远离非洲东海岸的西印度洋上,由92座岛屿组成。和这座小岛则是例外。那些岛屿从外观看遍布火山喷发物,显然是这一事实的佐证。而且,无论是化学还是力学的原因,都导致大量的活火山要么分布在海岸线上,要么成为海洋中的岛屿。

岩石上的附着物

从远处看,圣保罗岩呈明亮的白色。这是因为岛上有大量的海鸟粪便,还有一层散发着珍珠光泽的坚硬物质,覆盖在岩石表面。用放大镜观察,会看到这种物质分为许多小薄层,加起来有0.25厘米那么厚,里面含有许多动物性物质,肯定是雨水或者海浪冲击鸟粪而形成的。我曾在阿森松岛位于南大西洋,包括一座主岛以及若干附属礁岩,属于火山岛。以及阿布罗柳斯群岛位于澳大利亚西北部,由100多座岛屿组成,属于珊瑚岛。的一些鸟粪岩下,发现过一种树枝状钟乳石,与该岛岩石上的白色坚硬物质形成的原因相同。

这些树枝状物质看起来很像某种珊瑚藻(一种含有坚硬钙质的海洋生物),于是我匆忙查看珊瑚藻标本,竟没有发现两者的差别。树枝的一端质地犹如珍珠,又像牙釉质,比玻璃更为坚硬。

说到这里,我想起阿森松岛上的一些海岸上堆满了贝壳砂,由于潮水不断地拍打,它们在岩石上形成一层硬壳,很像潮湿墙壁上生长出的隐花植物(地钱属)。坚硬的叶状体表面光滑美丽,完全暴露在阳光下的部分呈明亮的黑色,在阴暗处的部分则呈灰色。

硬壳

我曾经给几个地质学家看过这种附着物,他们都认为是火山运动形成了这种物质。从硬度、光滑度和色泽来看,这种物质很像美丽的榧螺;从散发的臭味以及用吸管吹吹就会褪色来看,这种物质又很像现存的海生贝类。除此之外,我们知道,海生贝类被套膜遮挡的部分,比暴露在阳光下的部分,通常更显浅淡,而这种附着物也是如此。另外,所有生物体内的坚硬部分,如贝壳和骨头,都含有钙质或者磷酸钙、碳酸钙。

综上所述,这种物质具有非常有趣的生理学现象:比牙釉质更为坚硬;有着绚丽的表面,比任何贝壳都光亮;通过无机的方式,由死去的有机物构成;与较低等级的植物形态十分类似。

鸟类

达尔文说

霍纳先生和大卫·布鲁斯特爵士曾提过一种奇特的“与贝壳相似的人造物”。在一个盛满水的容器内,搅动一块带有胶水和石灰的布时,这种物质会沉淀下来,形成一种褐色透明的光滑薄层,有着十分特别的光学特性。这种物质比阿森松岛的天然物质更软、更透明,有着更多的动物性。但我在圣保罗岩发现的这种类似贝壳的新物质,由动物性物质和碳酸钙构成,十分坚固。

在圣保罗岩上,只有两种鸟——鲣鸟和黑燕鸥。鲣鸟与塘鹅具有亲缘关系,而黑燕鸥是燕鸥的一种。这两种鸟性情都很温顺,甚至有些呆头呆脑,从不提防人类,用地质锤随便一敲,就能敲死好几只。鲣鸟在光秃秃的岩石上产卵,而黑燕鸥则用海草筑起简陋的巢。在这座小岛上,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巢旁边都摆着一种小飞鱼,我估计这是雄鸟为雌鸟抓的。岩石的缝隙中还栖息着许多大螃蟹,趁雌鸟被我们惊扰而飞走之时,偷走了巢边的小鱼。曾经来过这座小岛的威廉·西蒙兹爵士威廉·西蒙兹(1782~1856),英国皇家海军少将。告诉我,他还看到过这些大螃蟹拖走并吃掉了巢里的幼鸟。

昆虫与蜘蛛

这座小岛上寸草不生,就连青苔也没有,然而却生存着几种昆虫和蜘蛛。具体来说,这些昆虫是:寄生在鲣鸟身上的虱蝇;一种蜱虫,肯定是附着在鸟身上,从而来到这里的;一种棕色的小蛾子,以羽毛为食;生活在鸟粪底下的一种甲虫和一种潮虫。另外还有好多蜘蛛,我想它们是以水鸟身上的寄生虫和水鸟尸体为生。人们常说,太平洋中的珊瑚岛形成后,先有高大笔直的棕榈树和其他美丽的热带植物,再有鸟类和人类。这样的说法不太正确。事实可能会让人兴趣索然,即这些新形成的岛屿上,应该先有海鸟,再有以羽毛和粪便为生的寄生虫和蜘蛛。

刺鲀

在热带海域中,再微小的岩石都能给无数的海藻和许多动物提供栖息地,同时也可以维持很多鱼类的生活。渔民经常与鲨鱼争抢上钩的小鱼。听说,百慕大群岛位于北大西洋,距北美洲900多千米,由7座主岛及150余座小岛和礁群组成,呈鱼钩状分布,属于珊瑚群岛。附近有一座小岛,远离海岛数千米,入海颇深,其当初正是因为附近有鱼类活动而被发现的。

我还曾观察过刺鲀的生活习性,很有意思。有一天,我们游完泳回到岸边时抓到一条刺鲀。这种鱼非常奇特,皮肤松弛,可以膨胀成球形。从水中捞出后,再放回水里,它们就用嘴或者鳃孔汲取大量的水和空气,从而使身体膨胀。膨胀过程具体分为两种:一种是吞入空气,再把空气压进体腔,同时收缩外侧的肌肉,防止空气倒流;另一种是把嘴张大,身体不动,水流就会慢慢流入体内。整体来讲,膨胀身体的过程是需要一抽一吸来完成的。比起背部,它们腹部的皮肤更为松弛,所以在膨胀时下面比上面扩张得更厉害。因此,它们在海上漂浮时,腹部向上。

刺鲀

居维叶乔治·居维叶(1769~1832),法国动物学家、地质学家,比较解剖学和古生物学的奠基人。曾质疑,刺鲀处于这一姿势时是否还能游动。通过观察,我了解到,它们不但能游直线,还能转身。转身依靠的是胸鳍的帮助。它们的尾巴没有力量,毫无用处。体内只要充满空气,就可以浮起来,鳃孔也会随之露出水面,但是用嘴吸入的水,也会从鳃孔排出。

这种鱼变成球形后,不久就会从鳃孔排出空气和水。至于排出多少水,就完全随它们自己了。由此可以看出,刺鲀吸水的一个目的也许是调节自身的比重。这种鱼的防御方式有几种:使劲咬敌人一口;用嘴部喷水,同时通过活动下巴来制造声响;身体膨胀时,表面的小刺会竖立起来,威吓敌人;等等。其中最奇特的是,如果用手抓刺鲀,其腹部会分泌一种极为漂亮的朱红色纤维状物质。这种物质可以让象牙和纸张染色,且永不褪色。我当初用其来染色的东西,直到现在依然保持原始色泽。我完全不清楚这种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我曾听福里斯的艾伦博士说,他常在鲨鱼体内发现活着的刺鲀,并且还在膨胀和漂浮着。好几次,他发现刺鲀不仅咬烂了鲨鱼的胃壁,还咬穿了鲨鱼的肚子,最后咬死了鲨鱼,从其体内跃出。谁能想到这样一条小鱼竟能摧毁如此彪悍的鲨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