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文献综述
此前关于坡地经济的研究,鲜有从服务型政府以及政府服务保障机制方面着手的成果。近二十年的研究成果可概括如下。
1.关于坡(山)地以及坡地农业开发重要性的研究
对“坡地”的概念理解,我们首先要从“山地”“山区”等词语开始。在地质学和自然地理学中,人们将陆地表面高度较大、坡度较陡,由山岭和山谷合成的高地,并在新地质构造运动过程中受外力侵蚀,形成谷岭相连的地貌形态称为“山地”。山地平均海拔在600米以上,由山顶、山坡和山麓三部分地形单元构成,以较小的峰顶面积区别于高原,又以较大的高度区别于丘陵。而坡地则指被开辟为耕地的土层较厚的平缓山坡和谷地。
自黄秉维院士20世纪80年代提出“坡地的利用与改良”以来,我国学者就对此课题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与实践。从研究区域来看集中在坡地比重大且人口较为密集的华南地区、江南丘陵、长江上中游,以及黄土高原等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尤以对三峡库区和黄土高原的研究最为集中和深入。
黄秉维认为坡地利用与改良既要除害,也要兴利,核心是挖掘坡地生产潜力,途径是防止水土流失。他为我国坡地利用与治理研究指明了方向。申元村以三峡库区坡地资源开发保护体系建设为例,对资源工程体系建设进行了研究。赵振平从资源管理的角度,以华梵大仑山经验为例探讨了坡地持续开发的管理策略。周跃探讨了坡面生态工程基本原理,试图对坡面生态工程进行理论深化。杨瑞珍对我国坡耕地资源的分布、数量、类型、特点及其利用模式进行了总结。刘韬针对福建省情况提出,山地农业综合开发有利于缓解本省粮食短缺问题、改善食物结构、增加适量耕地面积,以及有利于贫困山区脱贫致富,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冯灼峰指出,山地农业是解决人地矛盾、促进商品农业进一步发展的要求;是进一步调整农业结构,满足社会对农产品需求的需要;是加快山区经济发展步伐,使山区人民实现奔小康致富的正确选择。
2.关于(坡地)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的研究
《1994年世界发展报告》提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推进发展中国家农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并将基础设施分为经济型基础设施和社会性基础设施。埃莉诺·奥斯特罗姆(Elinor Ostrom)指出,在发展中国家,有关农业发展的社会性基础设施可能比经济型基础设施更为重要。罗森斯坦·罗丹(Rosenstein Rodan)早就提出基础设施是一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前期准备”。艾思奇奥(Aschauer)分析美国1945~1985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发现,基础设施对于农业经济的产出弹性为0.39。刘伦武利用误差修正模型借用中国时间序列数据估计基础设施投资的产出弹性为0.545。张宜松认为政府部门作为行政主体,需要为山地经济快速发展营造良好的思想氛围。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通过政策、服务配套来经营市场运作的外部环境,在财税政策、土地政策等方面给予支持,增强政策的透明度和稳定性。正确引导外资和民间资本的投向,鼓励外商和民营企业家参与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和传统产业的产业升级,引导他们投资发展环保、旅游、教育和科技等产业,尤其要开发和拓展适应坡地经济的项目。傅光耀、王秀琴就如何发展坡地经济提出了“四个抓”:①抓政策,增强投入,促进开发;②抓科技,提高开发效益;③抓服务,齐心协力搞好开发;④抓市场,繁荣活跃市场经济。丰凤、廖小东分析了贵州省山地经济发展的制约条件和有利条件,提出发展贵州省坡地经济的路径选择:树立新的发展观念;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重视人力资源开发;积极发挥政府职能。王娜等从山地经济本身的地理环境属性方面进行研究认为,原初的山地经济系统在地理环境的限制和其具有封闭性的行为主体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与外界隔绝的封闭性的经济循环系统,而市场的巨大力量则对这一封闭系统进行了冲击,形成了山地经济系统的独特性——准半开放经济体系,进而也决定了山地经济系统发展的独特性。其认为山地经济体系中地理环境及行为主体的独特性决定了山地经济发展的独特性,即依靠人力资源的流动来完成以人力资源的发展为目标的山地经济发展,而绝不能局限于体系内部来谈发展。坡地经济的振兴对农户来说是增加收入的一个有效途径,也有学者从这方面进行了研究。曾露等通过对我国农户收入的特点进行分析指出,农户家庭收入主要源于农业生产经营收入、非农业生产经营收入、工资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多样化的收入来源减小了季节性波动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但是收入的多样化对不同收入水平的农户有着不同的影响。对于低收入农民来说,收入来源的多样化更有利于其收入的提高;而对于高收入农民来说,多样化则影响其生产经营的规模,从而不利于其收入的提高。经济学家对坡地经济的研究主要是在古典经济学框架内按资源禀赋理论的思路展开的,通常将驱动经济持续发展的资源划分为劳动力、土地和资本。
3.关于坡地经济发展的技术或模式的研究
陈治谏等认为发展坡地农业有利于提升生态和经济效益,并对坡地农业的生态经济效益作了实证分析。胡国成在其硕士论文中通过对沽源县进行调研分析认为发展坡地经济对该县生态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设计出了坡地利用与治理的优化配置模式,为沽源县生态建设、农业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的参考。曹世雄提出关于山地农业发展的可持续、经济性、渐次发展的战略原则,并提出四项技术:实现自然资源永续利用的农业复合技术;改善自然生态的物质循环利用和能量多级转换技术;实现微观经济效益持续增长的家庭经济和庭院经济技术;适应山区恶劣生态环境的现代生物培育技术。刘磊对贵州古代山地农业进行了研究,论述先民在山地农业经营中,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和水资源,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并对其中蕴含的合理因素和科技含量进行了探讨。冯灼峰提出,发展山地农业要立足全面开发,走多品种结构之路,逐步形成多元化的山地农业和山地经济结构,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山地农业经营机制和山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过,目前大多数研究实际上忽视了影响坡地经济振兴的小区域综合治理,村民自组织管理和制度自供给,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供给创新和治理能力、治理体系现代建设等保障因素。事实上,国内外许多区域有着丰富的坡地经济建设的新思路和有益实践。例如:瑞士就探索出“绿色山地经济模式”;日本山地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工业化同步进行,并形成了独特的山地城市环境、空间分布格局、产业振兴路子以及山地经济综合发展框架。秦成逊、王杰认为,由于自然因素和文化因素不同,各区域山地经济有所不同,但是都体现出如下特点:其一,山地经济的发展以本区域的资源为存在基础,其存在带有区域的特色性和形式多样性;其二,山地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山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取决于其模式的环境友好性和生态安全性;其三,山地多样存在,传统山地经济是在区域内循环,体现出区域性、分散性和封闭性;其四,现代的基于生态文明要求的山地经济发展是在区域内和区域间的双重循环,具有开放性和发展的规模性,更注重发展模式的可持续性、生态平衡性、产业复合性和系统性。在坡地农业经济发展的政府服务保障机制(措施)方面,曹世雄提出政府应开发“山地农业复合式生态技术”,包括山地复式梯田、果园、草场和防护林四个子系统,最大限度地减少工程投入,增加土地利用层次立体经营,提高植被覆盖率。刘韬等提出要培育以市场为导向的新的山地经济增长点,挖掘新资源;加速科技成果推广,提高开发项目的科技含量。胡高平等提出要以农民增收为中心,实行市场引导与政府干预相结合,当前管理与长远发展相结合,局部推进与全局协调相结合,注重实效,提高农机服务水平。马家庆针对山地农业经济发展中的人才培养提出,靠感情“留”,用政策“引”,进山区“包”,攀高校“联”,办学校“育”。许金标等提出山地农业综合开发良性循环的投入机制和主体多元化的山地农业投资机制,包括股份合作开发(国家与村合股、村与农户合股、乡与村合股、农户与农户合股、跨地区股份合作),租赁经营开发,“反租倒包”搞农业开发,拍卖山地使用权,以及引资开发合作经营等措施。陈晨提出政府要转变服务职能,立足省情,加强山地农业投入,加强劳动力培训和科技文化教育,留住农民。
4.关于生态环境方面的研究
几年来,很多学者已经融合不同的学科以及不同研究思路对坡地经济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王儒国对我国坡地经济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思考。他指出目前我国坡地经济主要面临以下问题:森林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山地灾害频繁;人口素质低,科技水平低,制约了坡地经济发展;人地矛盾突出,土地石漠化严重。他也提出了一些对策,比如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强生态保护建设等。秦成逊等在对我国西部地区生态文明的考察中指出,西部地区山地经济以自身资源优势和特色而存在,也存在其自身困境。生态文明背景下,西部地区山地经济迎来了绿色发展新机遇。西部地区要继续以自身资源优势为基础,注重山地经济发展模式的可持续性、生态平衡性、环境友好性、产业复合性和经济循环开放性。生态农林牧业、生态旅游业和生态加工工业的系统性与可持续发展及其制度建设是西部山区实现绿色发展的路径选择。王天维从市场导向和经济效益方面对坡地经济做了研究,认为产业扶贫是解决山地农业区贫困问题的重要手段,通过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产业让农民脱贫致富。受市场发育不完善、产业发展供需不协调的影响,当前山地农业区扶贫产业市场导向不足、可持续性不强。从山地农业区的产业形态看,产业仍以传统种养殖业为主,重生产、轻销售,培育依靠行政主导。山地农业市场趋向弱、效益低与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农业自身产业属性和社会组织条件相关。增强山地农业区扶贫产业市场导向需要解决好产品供需问题,优化发展环境,结合本地优势选择特色产业,注重拓宽销售渠道,完善产业保障体系,以产业的持续效益带动农民增收致富。黄兆康认为,在市场信息方面,虽然广播电视村村通基本覆盖山区,但是信息来源渠道多元,某一种农产品的市场需求信息从不同部门重复发出,信息的传导层级较多,信息损失、信息扭曲和信息遗失严重,使企业和农户误认为许多地方有需求,容易把潜在的待开发的市场当作现实消费市场,把潜在的市场需求变成现实的市场需求,出现销售难等问题。
关于坡地经济的研究,目前国内学者大多是从技术发展以及经济效益等方面下手,也有学者从政府职能和绩效方面进行了研究。但是从服务型政府的视角指出政府服务保障机制对坡地经济发展作用的研究几乎还是一片空白。从政府服务保障机制方面着手研究坡地经济,分析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模式和实现服务型政府的转变过程是很有必要的,也是目前我国进行政府职能转变关键时期的一个理论和现实上的研究热点。特别是从坡地经济振兴和发展的现状来分析政府服务保障机制,在贵州这样一个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是很有意义的,同时通过贵州独特的山区地形来对坡地经济的发展进行考察,能够弥补学界关于坡地经济和政府服务保障机制研究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