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二
时光飞逝,眨眼间我与徐宇珊博士已经相识了十年之久。我们初次见面是在民政部举办的民非和社团规范化评估标准研讨会上,虽初次见面,却十分投缘,就此结下了长达十年的公益缘。自2008年开始,映绿在深圳为公益组织提供能力建设服务。2013年,我率领团队为深圳的部分社区服务中心提供顾问服务,宇珊博士担任了社区服务中心的项目研究顾问,参与了深圳6个社区服务中心的部分服务:社区需求调研培训及辅导、社区服务中心评估辅导等。这个过程使她能够近距离、多角度地观察和研究社区服务中心的服务与运作。此时恰逢广东团省委宣传部启动“理论粤军”研究课题,宇珊博士计划申请课题并征询我的意见。那时只有少数城市在尝试政府委托社会组织开展社区服务,而这个方面的研究也少之又少。因此,我建议她以社区服务中心为切入点,开展研究。此后,她通过问卷调研、焦点小组、个案访谈等方式对社区服务中心进行了系统、全面和深入的研究。令人欣喜的是,历经两年的观察、研究与思考,《服务型治理:社区服务中心参与社区治理》一书终于收官。我也很荣幸地收到了宇珊博士希望我为她的新书写序的盛情邀请。尽管才疏学浅,但因为公益缘深,不忍拂她的美意,我便欣然应允。
宇珊博士的新书《服务型治理:社区服务中心参与社区治理》是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服务型治理,即社工服务机构通过开展社区服务、培育社区社会组织、促进社会多元治理的视角,研究政府委托社会组织运营的社区服务中心也就是本书的主角,一个非法人的社区服务单位,融入社区、服务社区、治理社区中扮演的角色与定位、选择的路径、遇到的困难、采取的对策和取得的成果,并对服务型治理的相关政策、社会支持、治理主体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与反思,提出了建议和对策。
我花了整整三天时间认真拜读了宇珊博士用两年时间、花了无数心血写就的这本书,真是受益良多。作为一个在公益领域工作了27年的人,我读过很多关于公益的研究著作,让我受益良多的很多,让我深受感动的也不少,但二者兼具的却不多,宇珊博士这本书研究核心是普普通通的社区服务中心的书,却做到了。
这是一部十分值得拥有并需认真阅读的好书。理由在于:
第一,作者的用心。为了做好这项课题,宇珊博士可以说是费尽心血。她不仅查阅了大量的文献,开展了面向325家社区服务中心的问卷调研,走访了数10家社工机构及其运营的社区服务中心;还访谈了各地民政部门、街道办事处、社区工作站,举办了多场座谈会,与许许多多的社区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促膝交谈。为了近距离观察,她还顶着炎炎烈日,作为研究顾问,参与我们服务的6个社区服务中心社区需求调研培训,并为团队提供社区需求调研的现场辅导。
第二,研究的系统性与全面性。本书不仅从珠三角社区服务中心的历史与现状入手,对社区服务中心的政策、服务的开展、资源的整合、社区社会组织的培育逐一展开并深入分析,还从承接社区服务中心的社工服务机构的社区“融入”、社区服务的特色化与项目化、专业化与合作化、有偿性与公益性等角度,一一地进行了全面的解析,并给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和对策。
第三,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宇珊博士运用了包括资料梳理、问卷调研、案例、焦点小组、图表、现场观察等在内的多种研究方法,对社区服务中心在政策支持、机构运营状况(财务情况)、服务、资源、组织培育、服务评估情况及社区服务服务中心运营中面临的困难加以分析。
第四,兼顾共性与个性。作者的研究针对珠三角社区服务中心服务的特点,以广州、深圳社区服务中心发展的模式为基础,兼顾珠三角其他地区的特殊性,对社区服务需求、各地制定的社会政策、各地社会服务机构服务的差异性也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和分析。
第五,可读性。由于作者采用了多种研究手法,特别是对社区服务中心进行了大量的实地访谈,形成了一批高质量的案例,加上直观的图表和简练易懂的语言,避免了以往学术研究报告晦涩难懂的问题,增加了本书的可读性,读者可以轻轻松松地读完这本书。
第六,适读对象较广。无论是社会服务机构的从业人员、运营社区服务中心的团队、研究社区、社会治理、社会组织或社区服务中心的学者、制定社会服务政策的政府官员,还是准备加盟公益的大学生,都能从中找到适合自己或者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读者用较短的时间就能够比较全面地了解珠三角地区特别是深圳、广东地区的社区服务中心发展样貌、服务模式、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对于国内其他已经开展或计划开展社区综合服务的地区,本书也提供了一些可以参考、借鉴或反思的经验和模式。
特此作序。
庄爱玲
映绿公益创始人、董事长
2016年7月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