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存贷款利率市场化对中国银行部门的影响
目前,中国银行部门依然以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为主,存贷利差构成了银行业利润的主体。因此,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将会通过存贷利差的变化深刻影响银行部门的利润乃至稳定性。因此,这里先分析存贷款利率市场化对中国银行部门的负面影响。
1.存贷款利率市场化对中国银行部门的负面影响
存贷款利率市场化会对银行的存款业务产生不利影响。存款利率上下限浮动是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必然结果,也符合金融市场发展要求,这将对中国银行部门整体产生巨大的影响。目前允许存款利率在一定范围内浮动,使银行部门存款业务竞争日趋白热化。利率浮动区间的推出将使银行部门的存款议价能力下降,使银行部门存款利率向上浮动的可能性加大。各银行部门存款主要是由公司存款、金融机构存款和个人储蓄存款组成的,而推出浮动存款利率对个人存款业务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对公司存款业务的影响。
第一,公司存款多为活期存款或1年以下期限的定期存款,基于公司客户自身财务资金使用要求,存款余额经常会发生很大变动,而且公司客户与银行之间的业务关联性和交叉程度远远高于个人客户,公司客户对银行的黏性高于个人客户,即使某些重点公司客户在议价时能够使公司存款利率在区间内上浮,但由于其提供的存款期限较短且相应配套的贷款等其他业务价格的调整,银行部门也可以尽量减少公司存款利率上浮带来的不利影响。
第二,个人客户存款特点是一般期限较长,而且中国长期以来的金融监管要求和社会保障配套的不完善,造成银行个人存款客户对金融产品风险偏好一直比较低,强调存款在本金安全条件下的保值和增值。自2006年底开始的“存款搬家”已经使大量高风险偏好的个人客户将存款转换为基金、信托等其他高风险理财产品,而仍留在银行的个人金融资产多为活期存款和低风险理财产品。因此,如果推出存款浮动利率制度,则大量已经投资于低风险银行理财产品的资金将利用新的议价机会重新转为核心存款,同时由于更为严格的监管等原因,银行部门将很难通过发展多形式的个人业务来减轻存款利率上浮造成的成本上升。
第三,由于个人存款的存期普遍高于公司存款,因此,个人存款一直被银行部门看作其存款业务的基础。银行部门长期贷款等高利差贷款必须以期限长的储蓄存款作为资金支撑。而由于历史形成原因,四大国有银行在储蓄存款方面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造成贷款资源主要为四大银行所占有。因此实行利率市场化,将促使中小银行利用新的价格手段挤占四大银行存款份额,导致储蓄存款市场整体竞争更加激烈。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存款利率浮动将主要影响银行部门尤其是四大国有银行储蓄存款业务的市场份额。
目前银行部门各项存款中1年期以下存款的比例大约为95%;而在1年期以内的居民及企业存款中,定期和活期存款的占比分别大约是60%及40%。因此,银行的存款利率上限如果按照先长期、后短期、两步走的顺序逐步放开,其影响也将渐渐显现。
如果放开对1年期以上长期存款的利率上限,并参照同期限协议存款利率计算,则存款利率大约要上行100个基点。按照占银行存款5%的比例估算长期存款,银行存款成本将因为1年期以上存款利率的放开而上行约5个基点,与目前银行存款成本相比上升幅度不足3%。
如果放开1年期以下包括活期存款在内的存款利率上限,由于1年以下短期存款占银行存款的绝大部分,如果1年期以下的定期以及活期两种短期存款同时放开,则银行存款成本上行的幅度会大大增加。目前市场上3年期保本固定型理财产品收益率一般高于同期限存款法定利率水平100~150个基点,照此计算,存款成本也可能由于短期存款利率上限的放开而上行约100个基点,相当于目前存款成本上行幅度接近45%。实际上,将存款成本部分体现在营销费用中这种相对较为隐蔽的方式,已经部分体现了银行部门存款成本的上升,因此利率上限的放开将会促使部分营销费用重新体现在存款利息中,营销费用相应降低,综合两者影响,按照8折计算,1年期以内短期存款利率上行可能达到80个基点,相当于目前存款成本上行35%。
因此,如果仅放开1年期以上的长期存款利率上限,目前银行的存贷差空间将缩窄约40个基点。按照目前中国银行部门2.5%~3%的存贷利差空间,长期存款利率上限放开将影响中国银行部门利差空间15%左右。目前,中国银行业净利息收入占比约85%,如果银行部门1年期以内的存款利率上限全部放开,存贷利差空间则会由于存款成本上行而缩小80个基点。根据目前中国银行部门的存贷利差空间为2.5%~3%这个比率,可能将有30%~40%的利差空间受到利率完全放开的影响。那么中国银行部门必然会对利息收入与支出进行收益结构的调整,以应对利差空间的大幅收窄,因此其最终效果有可能会减弱15%~20%,即利差空间可能收窄15%~25%。同时,银行营业收入将因为利差空间收窄带来的净利息收入下降13%~20%。
综上可知,如果仅涉及长期存款利率上限的放开,对银行部门造成的影响相对有限;而一旦存款利率的放松波及1年期以内的短期存款,那么鉴于中国银行部门大部分存款为1年期以下短期存款,那么,银行部门赢利水平必然会受到较大冲击。
存贷利差是在利率管制时期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利率的决定方式会因利率市场化而改变,同时,存贷款利率市场化会直接影响银行的存贷利率水平,进而改变存贷利差及净息差的变化趋势,对银行传统的赢利模式造成冲击。与此同时,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也会因为利率管制的放松而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从国际经验来看,银行部门更加偏好通过高利率贷款在利率市场化后资金成本上升的情形下谋求高利润。
理论上来说,银行可以在取消利率管制之后采用更具竞争性的利率吸收存款,即资金成本会有所上升。同时固定利率存款的占比会逐渐下降,银行也会相应提高贷款利率的敏感性。同理,银行暴露于利率变动的风险也会与资产和负债的敏感性成正比,加之银行间竞争加剧,利率市场化必然导致银行存贷利差的逐渐缩小。但通过对世界各国主要是发达国家的数据的研究判断,得出的结论并不完全如此,特别是从长期来看利差反而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
通过对所有利率水平的统计回顾可以看到,一方面,贷款收益和存款成本由于利率的总体水平被抬高而均有较大提升,通过对国外利率市场化历史数据的研究,发现利率市场化能够实现将负利率或低利率水平提升至正利率和较高利率水平的效果;另一方面,利率变动的弹性增强,利率市场化之后,银行存贷款利率相对于市场利率变化的敏感性得到提高,同时银行受利率变动影响的风险也相应增大。总体来看,由于实际存贷利差受金融市场的竞争程度、市场的发达程度以及金融管制水平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利率市场化后存贷利差并没有出现预期中的持续收窄现象。同时,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发展中国家银行业利差普遍有升高的趋势,并高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
首先,初期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有促进利差缩小的作用,但从长期来看利率有回升的趋势。银行业的竞争在取消利率管制初期可能加剧,各家银行会纷纷提高存款利率来争取资金来源,却无法在短期内调整结构,将贷款集中投放于贷款利率更高的领域或客户,所以贷款利率提高有限。在后期的利率市场化中,银行不断放松金融业务涉及的范围并不断深化金融创新,开拓运用资金的新渠道,届时银行将不再依靠贷款利率降低的方式来增加运用资金的渠道,转而不断追逐贷款的超额收益,从长期来看,将产生加大利差的效果。
其次,长期来看,利率竞争将归于平稳,非价格竞争将成为主要的竞争方式。非价格竞争将导致银行经营费用增加,利润水平下降。为了赚取利差,银行会将增加的费用部分转移到贷款人身上,从银行自身来看,有加大存贷利差的现实要求。
最后,在发展中国家金融市场里,银行的垄断地位是固有的,其利润的主要来源是存贷利差,同时由于资金需求对利率的弹性小,银行缩小利差也无法提升资金需求量,进而导致发展中国家在完成利率市场化进程后出现更高的存贷利差。
利率市场化可以部分解决金融机构吸纳存款能力逐渐减弱的问题,促进贷款业务比重提高,也就是优化调整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同时负债及存款期限结构的改变将提高资金的成本,引导银行优先营销更多的较高利率的贷款业务,增加银行的利润。第一,在利率市场化完成之初,存款比重变动趋稳,贷款比重将增加。从美国的历史数据来看,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银行存款与负债的比例由70年代的连续下降变为逐步上升,这说明放开利率能够使银行部门的竞争力有较大提升,不亚于资本市场的竞争实力,对银行揽存有积极作用,稳定的资金来源将为银行提供可靠的存款,降低流动性风险。第二,银行存款结构由低成本向高成本转变。放开利率也改变不了银行金融中介作用逐渐弱化的大势。混业经营、多样化投融资渠道以及居民储蓄意愿的减弱,使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后存款占付息负债的比重再次下跌,导致银行借入大量资金,增加了银行成本。第三,定价高的贷款对银行吸引力大。从银行看,当贷款利率上升时,大型企业将提高直接融资量,银行面临贷款需求的下降,需寻找新的贷款客户,如中小企业等。从客户看,定价高的贷款导致客户风险偏好提升,房地产等高风险行业吸引大量资金流。这表明金融机构开展存款大战,为较高风险的部门提供了间接融资,这将加大银行的经营风险,金融行业整体资产质量将呈下降趋势。
另外,利率市场化影响净息差的变动趋势。银行净息差和存贷利差是两个相近的概念,差异主要在于存贷款利差指的是资金来源的成本和运用资金的收益的差额,净息差则反映运用资金的效果。在计算上,净息差可大可小,原因是没有考虑生息资产和付息负债可能是由不同规模的不同工具构成的,导致其与存贷利差存在差异。利率市场化影响银行存贷利差的程度与净息差的变动有关联性,从数据分析,净息差和存贷利差的走势并不一样。
央行取消银行部门存贷款利率上下限限制,分阶段放开存贷款利率管制,银行部门可自行决定存贷款业务的定价,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影响基准利率,进而影响市场定价。利率市场化初期,价格在一段时期内将成为银行部门主要竞争手段之一。随着市场化深入,客户、产品和服务的差异化以及风险定价能力的提升将成为银行部门的核心竞争手段。银行部门的产品创新明显加快,利息收入下降,非利息收入上升。利率市场化本质在于银行部门利率自主化,定价管理对银行具有全局重要性和全面引导性,是获取优势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差异化竞争局面逐步形成过程中,中央银行利率政策的传导和金融市场秩序的建立逐步转向依靠市场机制和市场自律,这对金融机构的定价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利率市场化产生逆向选择风险的原因是信息不对称,银行根据风险加成的原则,对贷款利率实行合理定价。如果银行提高利率,高利率无形中会抑制稳定的低回报项目的投资,积极寻找贷款的却是回报高、风险大的投资,结果是高风险项目挤出低风险项目,产生逆向选择风险,银行的预期收益率就可能低于其实际贷款利率。
利率市场化之后,银行部门在经营理念、资产负债管理、定价管理、风险管理等方面面临转型,同业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爆发危机的概率大幅增加。中小银行因管理水平、技术工具、人才等方面和大型银行存在差距,风险识别和应对能力更低,因此中小银行风险更大。
2.存贷款利率市场化对银行部门的正面影响
虽然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会给银行部门的赢利模式和经营环境带来诸多的风险,但存贷款利率市场化在一定程度上也给银行部门带来一些正面影响。
第一,存贷款利率市场扩大了中国银行部门的经营自主权,提升了其核心竞争力。在利率受到严格管制的时期,无论客户的资产规模大小、经营状况好坏以及信誉程度的高低,银行部门对其贷款利率都严格执行中央银行的统一标准。在这样的情况下,资金价格无法反映银行部门经营的成本和风险,使得银行部门本身也疏于内部管理和忽视风险控制,同时银行部门作为间接融资市场的主体,其合理配置金融资源的机制变得扭曲,资金大多流向行政效率低下的大中型国有企业。
随着存贷款利率市场化的推进,银行部门开始真正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拥有了更大的利率定价权。这使得银行部门在经营中可以通过自身的经营特色和目标利润,考虑市场利率的现行状况,并根据客户的信誉度、经营状况、发展前景以及对银行本身的贡献度来灵活地调整资金价格。这无疑使银行部门在选择客户上的主动权大大增加,可以真正选择风险与收益相匹配的客户。
同时,在利率市场化深入以后,银行的竞争方式也随之发生改变。以前银行部门注重抢占关系型客户,因为在利率管制严格的情况下各家能提供的产品趋于同质化,最多靠服务质量、营销能力等非价格竞争手段取胜。而从非价格竞争逐渐演变为价格竞争,竞争的激烈程度也趋于增大。所谓价格竞争,就是银行部门可以根据不同级别的客户提供不同价格产品的差异化竞争方式。这就使得其必须要真正建立市场机制,以市场为导向,同时建设专业化的团队保证定价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当银行部门真正获得了这些能力,其竞争力自然也得到了提升。
第二,存贷款利率市场化促进银行部门进行金融创新。当利率处于被管制状态下,银行部门无法自主决定利率,这减小了银行部门主动开发产品的动力。因为新的产品必然带来新的利率价格。大多数银行只能提供无论功能还是价格都大同小异的产品,缺乏竞争力。而当利率管制逐渐放松以后,银行部门获得了更大的自主定价权,使其拥有足够的积极性和空间以利率为变量设置不同种类的金融产品。如美国的利率市场化,在真正市场化之前就已经出现了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CDs),该产品的设立目的是逃避利率管制和增强吸收存款能力。之后,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演进,市场上又出现了可转让提款通知单账户、货币市场存款账户等新的金融产品。可见,其实利率市场化和金融创新是相辅相成的,在一定程度上,银行部门的金融创新也能反过来加快利率市场化的脚步。
同时,一旦利率真正市场化,存贷款利率将不再受任何管制,银行部门面临巨大的利率风险,只有通过持续有效的金融创新,银行部门才能顺利规避这些利率风险。
第三,存贷款利率市场化可以有效地弱化影子银行引致的负面影响,为银行部门拓宽利润来源。对于利率市场化与影子银行的关系,爱德华·肖曾说过,“场外市场不得不面临有组织的金融部门深化的竞争”,“每个国家都有让场外市场与有组织的金融融为一体的最佳方式”。这里的“场外市场”就是今日的影子银行。
在中国,广义上的影子银行是指游离于正规金融体系之外的,不受监管当局监管的从事贷款行为的机构。影子银行的存在,是由于在利率管制的前提下,正规金融体系无法自主进行利率定价,无法通过提高资金价格以获得风险溢价的方式将贷款发放给中小企业,从而形成信贷配给,大量资金流向风险较低的大中型国有企业。但中小企业对资金的需求不会因为信贷配给而萎缩,需求决定供给,影子银行也就应运而生了。在中小民营企业较多、民间金融较为发达的江浙地区,就有许多这样的地下银行。由于中小民营企业往往需要的是用于应急周转的贷款,而船小好调头,这些地下银行正好可以满足它们的需求。再者这些地下银行承诺给存款者相当高的回报,所以地下银行在江浙一带有较大的市场。因为不受监管,其经营风险无法识别,存款人的存款安全也无法得到保障,所以这样的地下银行存在巨大的潜在风险。同时,大量地下银行的存在,也可能使监管当局的宏观调控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失去效力。
随着存贷款利率市场化的推进,银行部门拥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可以根据客户的风险状况来确定资金价格,使得各大银行都开始关注中小企业融资这一市场。而相比地下银行,正规银行部门无论是资金实力、服务多样化还是专业化,都更胜一筹。消除了利率管制的障碍,中小企业自然更愿意选择正规银行部门。
从以上分析来看,对于银行部门,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总体上负面影响要大于正面影响,从国际经验来看也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各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都伴随银行的倒闭和重组。但也可以看出,负面影响多是短期的和技术上的,正面影响多是长期的和制度上的。长期来看,利率市场化改革能够改善银行部门的经营环境和制度环境,提高银行部门的核心竞争力。可以说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在改善中国金融结构的同时,也可以避免银行部门的“虚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