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包容度、流动人口与城市发展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本书的创新点与不足

一 本书可能的创新点

本书拟在以下方面有所创新:

一是建立一套较完善的城市包容度综合指数测算体系。目前国内对城市包容度问题的研究较少且不成体系,多是定性分析,相似研究仅有社会融合指数等测算。本研究将从系统论角度出发,以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为主要准则,选取“五险一金”、补贴性住房等因素指标,基于可得数据进行较充分的挖掘,并力求做到测算方法易操作、可推广、易比较。

二是建立起一套应用城市包容度指数定量研究的范式体系。主要运用统计学主成分分析方法,以避免专家打分评级或机构评估带来的主观偏差,并确保指标体系较好的独立性与中立性,且将该方法与因子分析法明确区分,以避免二者混淆引起偏差和解释有误。针对前辈学者一般将所测算指数用于描述性统计数据分析与排序比较研究的局限,本书将利用所合成的城市包容度综合指数,根据经济学理论,选取可能受城市包容度影响较大的变量进行回归分析与实证检验,尽力弥补主流经济学理论中城市包容度相关领域的研究和考量不足。

三是建立起一套关于城市包容度、流动人口与城市发展问题的完整的逻辑体系。围绕城市包容度与流动人口,以城市发展重要方面——产业发展与城市规模为研究视角,在产业经济学和城市经济学相关理论中融入城市包容度因素,结合我国其他政策制度背景进行逻辑体系重构,构建起关于城市包容度、流动人口与城市发展的较完整的逻辑体系,兼备理论创新性与现实指导性。尤其是本书在研究城市包容度与城市发展关系的过程中引入适应性效率理论,进行了创新性分析。

本书基于国内外对于城市包容度问题的已有文献综述,将利用比较丰富全面的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计算出城市包容度综合指数,通过离散模型回归分析及相关性定量分析验证城市包容度、城市发展等多个变量的相互影响,构建三个比较完善、完整、相互补足的研究体系。因此本研究具有较高程度的开创性,但同时已有研究的薄弱也为本研究的开展增加了不小的难度。

二 本书的不足

本书研究内容命题新、难度大、范围广,要求深入理解城市包容度的内涵,辨析城市包容度与人口迁移、城市发展之间的关键联结和制衡机制,准确把握未来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实施办法和城乡统筹改革方向和推进机制,要求研究者有深厚的理论和实践功底。城市包容度相关研究既是一个重大实践问题,更是一个重大理论问题。因而对城市包容度、流动人口与城市发展三者内在逻辑的把握,以及对我国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关键性体制机制问题的系统认识和有机整合,都需要具有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分析能力。建立一套较完善的中国城市包容度综合指数指标体系是一项创新度较高的研究,如何在保障该指数可量化、测算易操作、形式简洁且内涵丰富的前提下改进指标体系的设计,是本研究中最主要的难题。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或相近研究的整理与借鉴,本书突破了研究中出现的一些主要障碍,初步设计出具有独创性和系统性的城市包容度指标体系并进行了大量实证建模分析。但由于研究能力有限,尚存在一些不足。

首先,在设计城市包容度综合指标体系时,由于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等相关变量数据不足,本书将其排除在主要因素之外,这从理论角度来讲是不够严谨的。流动人口社会保障、住房提供、子女福利等方面共同构成了影响其发展的城市包容度,这是权威文献论证过的结论。虽然本书第三章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居住地、医疗等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描述性统计分析,但研究仍很有限。

其次,实证建模研究存在一些不足。本书用有限的篇幅分年度对比研究了全国城市包容度的特征演变,并未进行分区域、性别、职业、受教育程度等更加细化的研究。虽然第五章中主要选取北京作为超大城市代表进行了区域包容度分析,但是典型区域不能代表研究结论的一般性和普适性,还需要分类研究进行补充。本书进行了比较完整的案例分析,但也只是一个典型城市的实证检验,后续的研究还需要通过更丰富的数据验证更多城市和区域城市产业发展相关结论的一致性。第六章对城市规模发展进行的定量分析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局限性,选取规模效率作为城市集聚效应的替代指标是不够全面的。市场化水平和产业集聚水平都可以进行测度,并加入分析体系,这是本书尚未做到的部分。

最后,研究中所运用的一些计量方法本身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例如,第四章中离散选择模型本身存在一些局限,Logit模型隐含假定选择项成比例替代、无法处理非系统性变动及不善于处理跨期选择的不可观测因素等,Probit模型要求效用的不可观测部分服从正态分布;第六章在测算规模效率时选用的数据包络分析法对于效率和技术进步的动态性考虑不足;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