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经济的发展与政府管制变革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分享”,即个人将某些东西与其他人共同使用、占有或享受的行为。它是人类社会长期使用的词汇,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精神层面还是物质层面,人们分享感受,分享见解,分享美食等。但是今天,“分享”与高度网络化和各种技术结合在一起,人们利用互联网等平台实现资源在不同主体之间的分享,从而孕育了一种全新的经济模式——“分享经济”。Al-timeter Group的研究报告显示,近年来新兴的分享经济浪潮,已催生了200余家新企业,并得到了20亿美元风险资本的注资。根据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预测,到2025年,全球分享经济产值可以达到2300亿英镑,其产业规模和发展潜力巨大。而随着互联网经济的进一步深入和发展,分享经济开始迅速在中国散播,滴滴拼车、途家短租等中国本土的分享经济企业已经做得风生水起,Uber、Airbnb、戴姆勒奔驰公司的car2go等国外分享经济的代表企业也纷至沓来。在线打车、在线短租等新型分享经济模式给传统的出租车、酒店等行业带来了令人瞠目的冲击和影响,甚至撼动了既有的行业秩序。而且分享经济在改变住宿、交通运输等行业的同时,不断向食品、时尚、消费电子以及更加广泛的服务业扩展,大有改变人们消费习惯和重构传统产业的态势。

然而在实践中,一方面,分享经济的发展由于存在安全、信用、税收等方面的问题和隐患,也对政府监管提出了诸多挑战,甚至在一些国家和地区还遭到封杀。另一方面,分享经济所具有的资源节约、资源有效利用、成本低廉、交易便捷等特征,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又被一些国家树立为新经济的创新范式,大力扶植。因此,对于这样一种存在较大争议的新兴业态,需要深入其本质,研究其对社会福祉的影响,并在深入剖析其机理的基础上,观察其在中国的发展演化,并学习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分享经济的发展经验,规避分享经济发展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从积极的角度来探讨规范分享经济发展的政府管制问题,这一点对于推动我国分享经济的健康发展大有裨益。

本书首先在对分享经济思想溯源的基础上,从内涵、类型和社会影响三个方面进行系统的梳理和评述。从双边市场的角度切入,运用产业组织相关理论,对垄断性和差异化竞争性平台的定价模型进行推导,研究用户在不同归属情况下,差异化竞争平台的用户规模和收益情况,并分析垄断性和竞争性分享经济平台对社会福利的影响。其次,以在线短租为例,观察以Airbnb为代表的在线短租平台的发展轨迹及其在中国的发展状况。分别从消费者和房东的角度,调研并分析当前国内民众对在线短租模式的认知和评价。着重对Airbnb在上海的发展进行描述性分析,并进而对Airbnb在普遍意义上的发展隐患、问题和与现有监管体系的冲突进行总结。最后,论证了传统的监管框架对分享经济的适用性,并在比较国外监管分享经济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分享经济管制方案和政策可行性的评估框架,对分享经济的管制发展方向与趋势进行讨论。

拙作成稿过程中,东华大学旭日工商管理学院的沈嘉斌、方越、于兰兰、胡梅、刘欣怡、徐晓晨做了大量的工作,蒋昌宇对全书格式进行了统一,在此,对他们的付出和努力表示由衷的感谢!

由于时间仓促和各方面的主客观原因,本书定有不足之处,敬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吴晓隽

2017年10月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