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李三外传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70章 初遇朱三靴子

掐指算来,李三一晃已经离家好几个月了,在那兵荒马乱的年月,家人的挂念可想而知。

此时,李三母亲和妻子见他平安归来,高兴地直抹眼泪,闺女儿子更是围着他:“爸爸,爸爸。”地叫个不停。拴好大白马,他一手一个抱起欢蹦乱跳的儿女,心里稍稍宽慰了许多。

夜里,躺在炕上,妻子跟他说起了白天到上仓镇上买粮食的事儿。

那年头儿,陆路交通不是挺方便,官府大兴漕运,一条州河就成了蓟州贯通南北的水上交通要道。

离散的家乡上仓镇依托州河,有一座规模不小的漕运码头,而且是当时漕运最北面的粮仓所在,为当时天津至蓟州五大仓廒之一。所有从天津卫运过来的粮食,都要经过上仓码头入粮仓,然后再从仓库发往各地。

时值灾荒之年,粮食显得越发地金贵。

当时,上仓码头有个大粮商朱老爷承包着上仓码头整个仓廒。说起来,这朱老爷虽然不是本地人,但势力庞大。据知情人透漏,他有个自幼进宫当太监的叔叔,在大清朝皇宫中担任着大内总管职务,京城皇宫中所有吃喝拉撒,物资供应都由他一手掌控。所以,这码头上凡是往来的商船一到,都必须先经过朱老爷这一关。所有从这里卸船的一应物品,到了朱老爷这儿都是低价买进,存入仓库,然后囤积居奇,高价卖出。

啥叫朝里有人好做官呐,这朱老爷有那朱公公撑腰,人们眼看着朱家靠坑害百姓腰缠万贯,耀武扬威在码头上称王称霸,敢怒而不敢言。

如今,眼见本地闹水灾,粮食颗粒无收。

朱老爷瞅准这个发大财的好时机,在码头上扩建了粮食仓库,截住所有运粮商船,低价购进成千上万石粮食,存入仓库。人们到他那儿买粮食,一天一个价儿,水涨船高,昨天卖一文钱一升的大米,今天就可能涨到三文钱一升,而且分量越来越少。

听妻子说到这里,李三按捺不住‘噌’地从炕上坐起来,急急地问道:“那个朱老爷这么胡乱涨价,坑害老百姓,官府就没人敢管他了么?”

“唉,快别提什么官府,那些当差的本来就跟朱老爷一个鼻子眼儿出气,还不是多收点税就过去了。”

“哼!”

李三复又躺下,但翻来覆去,一夜难眠。

为探明究竟,第二天一大早,李三早早起来,径直就去了上仓镇漕运码头。

这时候,码头上有几只粮船正在卸货,一麻袋一麻袋的大米、玉米和黄豆源源不断地进了朱老爷的仓库。有附近的村民,见卸船时有散落地下的粮食粒儿,就争着去捡。远远地,李三看到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太太,手里端个破瓢,正费劲地跪在地上一粒一粒捡拾着地上的粮食粒儿。忽然,不知从哪儿窜出来一个脚上穿着大皮靴子的年轻人,冲着老太太就跑过去,非常蛮横地一脚踩在老太太瘦骨嶙峋的手上,接着又使劲儿一捻,老太太顿时‘嗷’地一声哀号,把破瓢搂在怀里,浑身抽搐,趴在了地上。

这不是明显地恃强凌弱么?

李三见此,再也看不下去,一个箭步冲上去,伸手一把推开那个年轻人,一边扶起倒在地上的老太太,一边看着那年轻人,好言规劝道:“小伙子,这做人呐,要留点德行,你看老太太这么大年纪了,就是捡你们家掉在地上的几个粮食粒儿,至于下那么大的狠手么?”

年轻人见有人阻拦,顿时把眼一瞪斜乜着李三,撇撇嘴不屑地说:“哼!你算哪根葱哪瓣蒜呐?她捡老子家的东西,老子就是揍她一顿你又能拿我咋着?狗拿耗子多管闲事!”

李三见他这么蛮横不讲理,并没与他针锋相对,微微一笑耐着性子说:“我说大兄弟,这做人总得有个尊卑长上吧,虽然这粮食是你家的,但掉地上你们也不要了,她捡了去对你也没啥影响,可对她来说可能就是救命了,再说你欺负一个这么大岁数的老太太,算什么能耐呀?”

这边俩人越争辩声音越大越,立时围上来一大帮人瞧热闹。

李三看见周围的人越来越多,那年轻人竟是咸淡儿不进,遂瞪了他一眼,不再跟他理论。弯腰搀扶着仍在颤抖不已的老人,扶着她想走。没想到此时那年轻人突然跳起来,抬腿就向李三的后腰踹过去。李三听到动静,迅速转身,伸手拽住那只踹过来的大皮靴子,轻轻一拉,又往前一送。这一拉一送,看似没用多大劲儿,但内力极强。那年轻人顿觉腿一麻,身子一晃,‘啪嚓’栽了个仰面朝天,惹得人群中一阵哄笑。李三拍拍手,扶着老太太继续往前走,头都没回一下。

年轻人从地上爬起来,喊叫着还要追,旁边有人拽了他一下,轻声说:“追啥追呀,你打不过他的,你知道这个人是谁吗?燕子李三,就是那个大破八国联军洋枪队的燕子李三呐。”

年轻人听罢,又是一撇嘴,轻蔑地说:“哼,我管他什么燕子李三,家雀儿李三的,别人怵他,我可不怵他。”

但说归说,通过刚才的交手,他心里明镜儿似的,真要动作起来自己肯定不是那李三的对手。于是,看着李三扶着老太太蹒跚离去的背影,摸摸自己摔得生疼的屁股,还是知趣儿地拍拍身上的土,转身进了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