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传统美德的温暖馨香
与高速发展的城市相比,乡村社会由于流动性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固定,农民大多是有缺点的好人,他们无权无势,生活中有喜有悲,靠着乡里乡情相互扶持克服困难,相处久了人与人之间没有了大善大恶,变得宽容厚道了。在今天的消费社会、物欲时代,乡村生活与城市相比,浓厚的风土人情、淳朴的人际关系还依稀可见,当人们在时代的重压下透不过气来时,乡土家园成了人们心中向往的地方,作家笔下世外桃源的乡村社会、真诚质朴的乡里乡情,以丰富的质感、强力的当下意识冲撞着人们的心灵,遥远的乡村是人们心里一抹诗意的渴盼。
第一节 家庭美德的温暖
家庭是人类社会的基石,推崇“家国同构”的中国儒家文化历来重视家庭问题:“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家之肥也”
……在主要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的农村,家庭的和谐更是重中之重——2001年11月20日中共中央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新时期的家庭美德“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把家庭美德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并列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三大领域;随后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把扎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确定为21世纪新阶段的重大历史任务以后,农村家庭美德建设的问题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农村的家庭美德主要表现个人品德高尚、大爱撑家和家人互帮互助、家庭和睦。
改革开放第一个十年有不少表现家庭美德的温暖的作品,代表作如谭谈《山道弯弯》中的黑水溪的金竹在煤矿工人、丈夫大猛生日那天做了充分的准备,等到的却是大猛牺牲的噩耗和汽车上抬下来的棺材。金竹虽然十分伤心,却没有刁难煤矿,而是在村里的乡亲们的帮助下顺利办完了丧事。按照矿里的规定,可以去一个亲人顶职。金竹觉得丈夫的弟弟二猛如果能顶职,二猛的对象凤月就会很愿意嫁过来,于是坚持让二猛去顶职当工人。在金竹的再三要求下,二猛到矿上当了工人。二猛常回来,并把大部分工资交给嫂嫂金竹;金竹却把钱存起来,让二猛和凤月办婚事用。凤月嫌弃二猛是矿井下的工作,金竹鼓励二猛好好干,要胜过哥哥。金竹的女儿欢欢病了,金竹带她去医院,二猛跑回来接她并向金竹表白了爱意,紧张慌乱中二人产生误会,二猛跑回煤矿。由于凤月的过失,代销点起火了,在救火中二猛摔成了粉碎性骨折。凤月怕二猛残废,很少来照顾二猛,并另嫁他人。面对二猛的不幸遭遇,金竹流下了眼泪,经过矛盾和痛苦的思索,毅然带着女儿欢欢去医院照顾二猛。其他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作品还有邹志安《喜悦》
中的公公婆婆在八月十五即将到来的农闲时,将家里的十五元余钱全部拿出来,给大儿媳淑芳和小儿媳巧巧去买新衣服。淑芳和巧巧兴高采烈地抽空去了集镇上,选好两件衣服付款时,发现十五元连一件衣服也买不上;两人又去看布料,买两个人的衣服布料也不够;最后两人买了公公婆婆的绒裤带回家。被感动的公公婆婆发誓明年庄稼丰收后,一定要给两个好媳妇买上新衣服。彭见明《四妯娌》
中的河背大屋的四妯娌的丈夫们均在外工作学习——大哥在工厂上班,二哥进了省美术进修班,三哥进了医学院,四弟进了省农艺学习班,她们留守在家,以二嫂为核心,团结一心、含辛茹苦地操持这个大家庭,支持在“前方”学习工作的丈夫们。四妯娌集体劳动,相互体贴关心,感情胜过亲姐妹,生活艰难却又开心快乐。韦一凡《姆姥韦黄氏》
中的金鸡寨韦黄氏十八岁嫁给丈夫韦木山,韦木山参加了革命后杳无音信,韦黄氏带着遗腹子阿望孝敬公婆。十多年后,公婆死了,盼回的在革命队伍中高升的韦木山已再次结婚生子,韦黄氏不愿别人家庭拆散,依然独自生活。阿望长大后参军、结婚,与妻子一起牺牲在自卫反击战前线,韦黄氏又独力将孙子亚宝抚养大。姚文泰《乡土》
中的阿香嫁给桃花村的汉文,勤劳能干、善良宽厚的阿香操持家务、出工赚钱、抚养幼儿、赡养公公,在外工作的汉文却嫌弃阿香而离婚另找对象。八年后,阿香赡养的公公去世,汉文在城里找的对象也因病去世,汉文带着幼女回家奔丧,阿香不顾别人的教唆,依然将汉文当作贵客接待,汉文忏悔以前的过错,两人准备相互再次适应后重续姻缘。史铁生《遥远的清平湾》
中的清平湾的白老汉独自带着七八岁的孙女“留小儿”过,对孙女“留小儿”十分宠爱,卖鸡蛋的几个钱全都给“留小儿”买褂褂儿。白老汉明明和后沟里的一个寡妇情投意合,只因为双方家的小孩都养得娇气,白老汉害怕“留小儿”遭受欺负,硬是坚持独身一人过日子。长大后的“留小儿”对白老汉也十分孝顺,从北京买回一把白老汉喜欢的新二胡。彭见明《那山那人那狗》
中的儿子在领导的安排下顶替了已经年老的父亲的乡邮员公职,父亲陪儿子开始儿子的首次送报送信的旅途,一路上父亲再三叮嘱儿子要注意的各种事项:小心山路别失脚,路要匀走别贪快,沿途村庄的情况,路上溪河的深浅……儿子则再三提醒父亲要注意的各种事项:头一要多去老更叔公处坐坐以表感谢,大队长是个厉害角色可不要得罪,水田已委托好友可不要下水使腿病复发……父子情深尽在琐碎的言谈中。李杭育《沙灶遗风》
中的沙灶镇六里桥画屋匠耀鑫和儿子庆海在盖房上发生了分歧:儿子想盖的房屋是新流行的两层楼水泥板样式,占地少功能多;父亲想盖的旧式房屋已经跟不上形式,但它可以让画屋匠施展自己的绝活。新老两代在盖房问题的较量上,最终以父辈的让步、子辈的胜出结束;儿子与儿媳妇为了安慰画屋匠耀鑫和弥补以前的过失,主动找媒婆来撮合公爹和寡妇桂凤的婚姻。林元春《亲戚之间》
中的农村妇女铜佛寺嫂子独自一人抚养着四个孩子,多年来在亲戚家相继举办的各种宴会上,铜佛寺嫂子因为拿不出像样的礼物而受到一些人的嘲笑;但是铜佛寺嫂子以自己的勤劳善良赢得大多数人的尊敬,并以自己的勤俭供养几个孩子上学,最终孩子有了出息且很孝顺,铜佛寺嫂子苦尽甜来。张平《姐姐》
中的姐姐曾经是大学教授的女儿,天资聪颖,被父母百般娇宠。反“右”后家庭破落,被迫委身于一个山村的农家。面对姐夫全家,姐姐很快走出绝望,敬爱公婆,关心爱护丈夫和小叔子,并以她的灵巧和智慧,让全家人穿得齐齐整整,吃得热热乎乎,还帮助几个小叔子娶上媳妇、走上小康——即使后来父亲掌权,几次安排姐姐回城工作,姐姐均毅然拒绝。叶尔克西《额尔齐斯河小调》
中的额尔齐斯河边的哈萨克族老奶奶含辛茹苦培养儿子长大后,儿子在他父亲的支持下去遥远的城里闯荡;老奶奶又把所有精力和心血花在培养小盲孙。然而在城里站稳脚跟后的儿子,要把小盲孙接到城里上学。老奶奶的心乱了:她原来幻想着把盲孙培养成“草原上众星捧月的阿肯和冬布拉琴手”, “她还要给孙子娶个最善良、最贤惠的媳妇”。然而为了小盲孙能有更好的发展前途,老奶奶最终依依不舍地送走了心爱的小盲孙。阎连科《雪天里》
中的秋林的爹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在朝鲜,被就地埋在朝鲜;秋林的娘在村里熬寡独自抚养秋林长大。长大的秋林又入伍参加了对越自卫反击战,回来探亲时,秋林的娘坚决要趁秋林在身边时找一块风水宝地修一个很好的砖墓。秋林以为母亲是为她自己百年后着想,毫不犹豫地答应了。砖墓修好后,秋林又上战场了,秋林的娘告诉秋林媳妇这个砖墓是为了辟邪,只留给秋林。
改革开放第二个十年也有不少表现家庭美德的温暖的作品,代表作如楚良《清明过后是谷雨》中的村妇女主任清明利用父亲是老村长、哥哥是区干部的娘家势力,帮助丈夫立夏一家从公司建立到公司发展保驾护航。然而清明不能生育,夫妻把寡妇弟媳春分的女儿小满当作全家族财产的继承人。不料清明待如妹妹的采茶女工谷雨与立夏“通奸”并怀孕生子;翌年谷雨抱着儿子回来,全家为此争吵不已、四分五裂,弟媳更是强烈要求分财产再嫁。清明只好委曲求全,四面安抚;十三岁的侄女小满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和地位,偷偷把婴儿扔进古井中,清明紧急跳入井中救出孩子而牺牲了自己。其他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作品还有周大新《香魂塘畔的香油坊》
中的郜家营郜二嫂九岁那年就由于家穷被父母卖到郜家做童养媳,十三岁那年就被迫圆了房。多年来她独立撑家——尤其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她办起了闻名全国、产品畅销国内外的香油坊,成了人见人敬的大财神。郜家的遗传病使她生了天生患癫痫病的儿子,儿子成年后郜二嫂用钱买了漂亮、善良、贤惠的环环做媳妇;但不久后不忍心环环像自己一样不开心地过一辈子,还了环环以自由,让环环去追求幸福。陈怀国《毛雪》
中的农村少年“我”高考落榜后不愿从事劳苦下作的行业,全家为了“我”能当上兵而拼尽全力:爹常进山砍柴卖点钱给我四处活动,结果爹因砍柴时蹚冷水太多且劳累过度而病倒,腿肿胀不消,爹病未好而寒冬夜里又帮“我”到大队各位领导家偷偷摸摸送礼,白天到队里挨家挨户说情;妈为了“我”招兵不被别人挤下来,主动帮民兵连长家长期带小孩,卖掉家里半大的猪,甚至跑到城里去卖血;哥瘸着腿在“我”检兵的前后到处奔波,为“我”出谋划策,托人拉关系,慌忙中把腿摔出血。最终我顺利当上了兵。李佩甫《黑蜻蜓》
中的二姐九岁因耳聋辍学,开始担负起养家的重任。十二岁就是劳力了,挣的工分可以抵得上两个壮汉;成年后不要礼金嫁入画匠王村一家贫穷农户,不知疲倦地拼命干活,靠着一双手扣土坯给三个儿子准备了三所瓦房,为这个困顿的家庭撑起了一片天。抚养二姐长大的奶奶去世时,虽然二姐家里经济依然困难,却毅然重金请来两个乐器班子为奶奶送葬。二姐的儿子牺牲在保家卫国的战场上,二姐对国家无所求;最后喂猪时猝死在猪圈里。邓宏顺《奇爱》
中的农民继父为了让天资聪颖的养子顺儿不再是农民,能够端上铁饭碗,给了养子顺儿尽一切可能的爱:在送顺儿拜师求学的路上,独斗金钱豹,瞎了右眼;在断缆散排、顺儿落水的危急关头,奋力抢救,断了左腿;顺儿考上大专,没有钱交学费,继父竟然做贼偷猪卖钱;顺儿要自费进修本科,继父为此超标砍树、又坐了一年牢……李贯通《庸常岁月》
中的九里湾德宽生得人高马大、力大无比,在兄弟德玉与母亲因贫病交加而相继去世后,德宽发誓要依靠自己的双手,通过辛勤劳动,自己独力盖一栋房子,延续自家人气。在德宽二十二岁那年,勤劳节俭的德宽果然盖起了两间草房;接着一个以前相救的农村妇女丧夫后主动找到德宽,二人相濡以沫度过各种艰难困苦的日子,在生了八个女儿后终于生了一个儿子。儿女大了后,德宽又相继嫁女娶媳——尤其为小儿子的婚事和生活操碎了心,得知儿媳终于怀了孙子后猝然去世。冯德富《妹心》
中的钻沟河少女萍萍的父亲喝醉了酒时,和酒肉朋友包老汉定下亲家,考上大学的哥哥怎么都不愿意娶包老汉的黄毛丫头,包家死缠烂打,萍萍为了哥哥和父母,同意自己嫁给包家的儿子“傻金刚”。然而萍萍一次好心陪来采药的小伙子进山采药,劳动中产生了感情,怀了私生子;“傻金刚”经常对萍萍又是骂又是打。哥哥答应工作了每个月寄三十元钱给父母也没有寄,并以自己娶妻不慎而没有分文欺骗萍萍,萍萍替哥哥打掩护,在采药中摔成重伤,死前叮嘱母亲卖药换钱寄给哥哥。马介文《糯米酒飘香》
中壮乡的身体强壮、勤俭善良的特方年纪轻轻就突然病逝,留下年老的穆三伯夫妇和刚二十岁的彩囊及其遗腹子小牛。彩囊伤心欲绝,却强忍悲痛,干活更勤快、说话更温顺、对公公婆婆更孝顺。当特葵再三追求彩囊,彩囊与其约法三章,强调特葵必须像儿子一样照顾穆三伯夫妇,最终又一个美满家庭产生。迟子建《日落碗窑》
中的农村少年关小明一次看了马戏团的狗顶碗杂技后,试图也让自家的狗顶碗,结果连续打了许多碗,狗也没有练出来。为了节省买碗的开支和增加狗顶碗杂技的安全,关小明的爷爷试图用村里的废窑自己烧一批泥碗给孙子的狗练杂技,几经周折,爷爷的泥碗终于烧成功了。迟子建《雾月牛栏》
中的农村少年宝坠的生父打草时遭毒蛇咬死后,母亲带着他又嫁了人。继父原本很喜欢他,不料一次失手把七岁的宝坠打傻,愧疚的继父把全部的爱和钱用来给宝坠治病,对宝坠比对亲生的女儿还好,但却依然换不回宝坠的康复,继父愿意用自己的一切唤回宝坠的正常,强烈的道德审判让继父身心疲惫,在抑郁中死去。毓新《羊腥》
中的出身农村而研究生毕业后留校工作的“我”,与出身城市的大学恋人红美新在婚后的寒假,特意去遥远的草场石砚子羊点看望曾多年供养“我”上学的哥嫂,到了石砚子羊点后,“我”和红美分别陪忙个不停的嫂子护理母羊产羔,又一起陪忙个不停的哥去遥远的鬼嚎沟驮甜水,红美还硬是在白天去山上放了一次羊,腊月里暂时休息的哥嫂与“我”和红美过了一个开心快乐的年。
改革开放第三个十年同样有不少表现家庭美德的温暖的作品,代表作如李西岳《农民父亲》中的父亲为了尽长子之责,毫不犹豫地放弃数年以勤劳忠厚打拼出的天津市民的身份和美好的前程,让叔叔顶替,自己回到父母身边顶门立户。病入膏肓的爷爷错把“父亲”当作忘恩负义的叔叔,强令他喝尿而不忍心揭穿;偏心眼的奶奶把家里好房的继承权让给对家庭没有任何贡献的叔叔,父亲亦顺从而不发作;眼看侄女要饿死,他用母亲的金耳环作抵押、以自己的人格和一生的声誉作赌注,从生产队仓库中拿回救命粮;当穷困潦倒的家庭最需要劳力时,父亲把儿子送到军营;当家庭遭到重大变故时,父亲依然以病弱之躯独力支撑来换取儿子的安心军营。即使自私狭隘的叔叔多次伤害父亲,父亲也包容原谅了他,致电请其回家团聚归宗,世纪末里家族欢聚一堂。其他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作品还有王新军《大草滩》
中的疏勒河边的许三管不喜欢圈在方格子地里干活,在儿子出生半年后,他以老婆和儿子太瘦为理由买了五只羊放起来。十余年后,许三管当初放养的五只羊已经繁衍成了可以卖掉后买回五台四轮车的一大群羊;羊贩子再三找到许三管及其媳妇与孩子,承诺愿意高价一次性付款买断羊群,徐三管坚决不卖。后来在媳妇与儿子的再三恳求下,为了家人生活的安逸幸福,徐三管带着媳妇放了最后一次羊后,将羊交给媳妇卖掉。焦雷《鳝鱼阿四》
中的武侯簇桥阿四初中毕业后,跟随鱼市赫赫有名的“黄鳝鱼”学习杀鳝鱼卖,因为与“黄鳝鱼”的女儿自由恋爱而师徒关系破裂。阿四知道岳父一直极端讨厌自己这个没文化的农民“撬”走了他的女儿,于是阿四给四岁的孩子买了一万多元的昂贵电脑,要不惜代价培养女儿成为有文化的人。尉然《李大筐的脚和李小筐的爱情》
中的李庄的李大筐初春里去给麦田追肥时,发现一只羊在吃自家的麦苗,李大筐追赶吃麦苗的羊到了刘庄刘奎山家——刘奎山的女儿刘凤梅和自己儿子李小筐正在约会谈恋爱中,结果砸伤了自己的脚。在村长故意评歪理的情况下,李大筐为了儿子李小筐的爱情不受影响,大度地把羊吃麦苗和自己伤脚的事不了了之。王祥夫《上边》
中的上边村里的刘子瑞夫妇没有生养孩子,抱养了一个六岁的流浪的孩子。刘子瑞夫妇含辛茹苦抚养孩子长大,孩子很听话很好学,考上了大学后在太原工作,成了城里人,每隔一段时间就回来看望住在已经凋敝的村里的刘子瑞夫妇。每次孩子回来,刘子瑞夫妇都像过节一样欢喜,孩子走后是久久的惆怅。刘玉栋的《火色马》
中的“女人”的丈夫勤劳能干,却在农活劳累中死于心肌梗死,留给了“女人”对生活的独自承担。本来该进城工作的大儿子不愿母亲这么劳累,他不顾母亲反对,坚决留下来分担地里的农活;同样母亲为了儿子的前程,甘愿自己承受一切。母子二人为此争吵、斗气,最后相互妥协,儿子应允了母亲进城,母亲答应保重身体。刘庆邦《灯》
中的农民国庄与女儿小连相依为命,自小连失明后,国庄细心呵护着小连,生怕自己的疏忽会触动小连心里的那道细密的弦。正月十五十三岁的小连主动对父亲说自己大了,可以在节日里不玩灯笼了,而根据民俗改做的灯碗子却没人偷——偷了就眼睛亮,国庄只好自己将小连做的全部灯碗子偷走。父亲为小连所做的,小连虽然看不见,但心亮的她全部知晓,要父亲将偷的灯碗子拿回家来,热一热再吃。孙惠芬《狗皮袖筒》
中的歇马山庄的长期在外打工的吉久杀死了毫无人情味的包工头后,在一个大雪之夜逃回故乡。哥哥吉宽得知像女孩子一样胆小懦弱的弟弟杀人后,希望帮助弟弟逃走,并带领弟弟去乡村小酒馆找小姐,让弟弟做一次男人。但是弟弟并没有听从哥哥的劝告,而是选择了投案自首,临行前只带走了母亲留下来的那双狗皮袖筒。吉久告诉探监的兄长吉宽,他最想要的就是“像妈那样的温暖”,是哥哥用狗皮袖筒给了弟弟冰冷的身心久违的温暖。温亚军《成人礼》
中的小镇上的“男人”和“女人”的儿子即将到了割包皮举行成人礼的年纪,这时区长请来了附近手艺最好的师傅给区长儿子割包皮举行成人礼。“男人”不愿意沾惹名声不好的区长,“女人”劝说“男人”趁机让自己儿子也割包皮举行成人礼,夫妻虽有多次小争吵,不过还是给儿子圆满地割包皮举行成人礼。做了手术的儿子独睡一床,“女人”想陪却不敢;“男人”自己却半夜跑到儿子小床上陪儿子睡。高君《流逝》
中的“一拍脑瓜屁股冒灰的土包子”的“父亲”,在城里有头有脸的人家的孩子都不一定能够考上大学的情况下,不顾别人的劝解和嘲笑,咬牙要供养“我”端上铁饭碗。然而“我”却不听“父亲”的安排,自作主张填了电子计算机这个热门专业而落榜。“父亲”十分生气,咆哮再也不供“我”读书,让“我”放了一段时间的牛;开学时间到了后,“父亲”却四处借钱和找关系,让“我”转到更好的学校去复读。姚鄂梅《索道》
中的湖北大溪村的村民因为三峡水库的修建而被要求移民安徽,蛮子家也在移民的范围;全村人先去安徽参观了已经修建好的移民点,大家都很满意,兴高采烈回来准备移民。然而蛮子的妈却不愿意移民,蛮子经过偷偷调查,原来蛮子的妈和后山不要搬迁的昌福的青梅竹马的感情因故中断几十年后旧情重燃,两人在崎岖的山路偷偷约会中均受伤;于是蛮子私人花钱请来工人,假借长江管理委员会的名义修建了索道,让孤苦的妈妈与情人约会安全方便。红柯《大漠人家》
中的老汉带着孙子住在离乡镇一百多里外的大漠里,儿子与儿媳在乡镇上做生意很少回家,爷孙两人相依为命。儿媳在孙子六岁时想接回乡镇上读学前班,老汉不愿意,让孙子在大漠里跟他搞劳动的学前教育。第二年孙子不得不离开老汉去乡镇上读书,虽然在离开村庄时孙子流泪了,但是即将到乡镇上读书的孙子跟随爷爷已经变成了一个谁也不能轻视的真正的男子汉。
第二节 乡村美德的馨香
中国传统的农业生产对土地有极大的依附性,靠农业谋生的人被捆绑在土地上,形成了终老是乡、世代定居的生活常态。因此,人们在熟悉的环境和人群中成长,人与人之间建立起了“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讲究“亲帮亲、邻帮邻”; “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 “亲不亲,故乡人”;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乡村美德主要表现在亲朋乡邻互帮互助和帮助外人与对手上。
改革开放第一个十年有不少表现乡村美德的馨香的作品,代表作如王安忆《小鲍庄》中的小鲍庄鲍五爷早先死了儿子、儿媳,后来相依为命的小孙子社会子也死了;然而小鲍庄的人们面对孤寡没有劳动力的鲍五爷从来没有让他少一顿,“小鲍庄谁家锅里有,就少不了你老碗里的”,没有谁觉得鲍五爷是这个村子的累赘。鲍秉德有一个疯了十几年的妻子,而且这个疯妻子没有给他生下一男半女,但鲍秉德依然守着他的疯妻,人们都劝他让妻子到城里的疯人院去,他却怕她在疯人院受苦。在他丧失理智的疯妻那里,“仁义”依然固守在她的灵魂深处,为了不拖累丈夫,也为了让他另娶妻生子,她以自杀来了却生命。捞渣更是传统美德的象征——勤劳能干、礼让同伴、照顾五爷……当捞渣因救鲍五爷死后,“送葬的队伍,足有二百多人,二百多个大人,送一个孩子上路了。小鲍庄是个重仁义的庄子,祖祖辈辈,不敬富,不畏势,就是敬重个仁义”。其他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作品还有京夫《手杖》
中的京城革命老干部“我”在“文化大革命”中被下放到一个山区小县的干休所,没有柴烧时,买了一个老汉的柴,老汉见“我”身体不好,一边帮“我”把烧柴长的截短、粗的划细,一边劝解“我”注意养护身体;“我”多给钱却拒收。烧柴快用完时,老汉又及时送来烧柴,并送给“我”一个扎实的羊奶木手杖。以后每隔十天如此,自己病了则派儿子来。当后来回到京城的“我”真诚地寄给老汉钱物,老汉原款原物寄回。王润滋《卖蟹》
中的小姑娘两顿饭没吃,跟随爹出远海漂了一宿,捕了蟹清早回来卖,一大堆等在早市的顾客蜂拥而来,挤在最前面的过滤嘴嫌五角五一斤的蟹太贵而故意杀价,其他顾客同情小姑娘的辛劳,纷纷抢着付钱买了。过滤嘴害怕卖光而将七八只蟹紧紧抓住,另一位老农的得了癌病的没几天活头的媳妇想尝蟹,老农没抢上蟹,过滤嘴却不肯匀两只,小姑娘许诺三角五低价卖船上的蟹给过滤嘴,将过滤嘴手头的蟹全部免费送给老农。张秋华《东湖洼之晨》
中的东湖洼的芦生在责任制前是老超支户,责任制后芦生与妻子菊儿一个种黄花菜、一个编草篮,很快就脱贫致富,并买了一台手扶拖拉机开回来。精明能干的捕鱼贩鱼的四叔立即找到芦生,提议两人合作做鱼生意,一个出力、一个运输,利润均分。芦生想到军属岳琴家的地还没有耕,于是不顾妻子的反对而拒绝了四叔的邀请,清晨开着拖拉机帮岳琴家耕地。金河《大车店一夜》
中的马车夫“大辕马”外形鲁莽,言语粗俗,然而却有侠肝义胆和乐于助人的热心肠,在大车店偶遇因治腿病而无钱交店钱的杨老汉和其子福根,他给福根让铺、耍魔术似的偷酒、学大夫般地按摩、哄逼同伴一块儿解囊相助……在“大辕马”的行为的感动下,车店主、“车轴”、郝经理、“我”均纷纷向杨老汉和其子福根伸出援手,使福根的腿病得到了及时的治疗而大有希望。毕四海《白云上的红樱桃》
中的零九公路七曲八拐盘旋在险山峻岭之间,是运输车队的克星。一次货车队一辆货车闯入毛驴儿车队,压伤一个毛驴儿车队青年的腿,从此两个车队结了仇,影响到零九公路的运输业务。“红樱桃”小风姑娘危急关头挺身而出,怀着“咱山里人不兴坏心报坏心”的民间信仰,主动承担起照顾瘸腿青年的重任,在她的感召下,瘸腿青年释然了心中的仇愤,在零九公路免费供茶,使出门在外的奔波者有了家的呵护。毛驴儿车队和货车队在小风姑娘的潜心经营下,最终也和谐相处,相互帮衬,杜绝了悲剧的重演。史铁生《遥远的清平湾》
中的清平湾的知青“我”腰腿疼得厉害,队长和社员怕“我”腰腿坐下病,一致同意让“我”跟随白老汉干轻松点的活——喂牛。白老汉则经常在“我”晚上瞌睡的时候,让“我”去睡觉,独自一人给牛喂二次料。平时碰上要饭的、耍艺的,白老汉常常尽力招待。“我”去北京治病,白老汉不顾自家的困难,卖掉十斤优质小米给“我”换来十斤陕西粮票,托人带给“我”,以便“我”送礼后找个好大夫。乌热尔图《琥珀色的篝火》
中的猎人尼库带着儿子、牵着驯鹿,送生病的妻子塔列去医院,路上发现有三个迷路人的足迹。尼库在妻子的支持下,安排儿子继续带队前行,自己则根据足迹找到了三个冻僵了的穿着野外作业服的迷路人,生火将他们的身体烤暖,打来狍子作为他们的食物,还应迷路人的请求,送迷路人到他们的帐篷附近,然后才去找自己生病的妻子。邓刚《迷人的海》
中的渔民老海碰子谙熟水性,远近百里的海域,无论底流还是暗礁他都了如指掌。初冬时节老海碰子最喜欢火石湾,每次在那里拖着碰海的家什捕获各种海珍,心里感到有种说不出的充实。小海碰子装备上新式的碰海的家什也来初冬的火石湾捕获海珍,结果经验不足而受伤,在水里差点冻死,老海碰子冒险救起小海碰子。陈世旭《惊涛·烽火》
中的杨桥圩的秋霞爱上了县里派下来参加防汛的干事李欣,在生活上多方面照顾李欣;一心往上爬的李欣不爱秋霞,只是利用她的勤劳善良。当堤坝发现险情时,李欣一瞬间被吓得逃跑,秋霞独自一人冒险点亮了烽火;逃离堤坝的李欣在组织群众转移中表现英勇。第二天秋霞看望医院里的李欣,满足了李欣占用点亮烽火的大功,却拒绝了爱情的交换。铁凝《麦秸垛》
中的端村大芝娘对下乡知青的生活与劳动十分照顾和关心,知道下乡知青沈小凤不慎闹出绯闻后,又给予沈小凤特别的关心、照顾。村里的富农子弟小池高价买了四川逃难来的已怀有身孕的花儿做媳妇,大芝娘对花儿也不乏照顾;当花儿四川的丈夫在公安局的支持下把花儿领回四川时,大芝娘又帮忙照顾花儿留下的孩子五星。海涛《香岛》
中的岛上的鹅女以养鹅为生,渔村里的孤儿海仔则通过贩卖渔民的鱼和鹅女的鹅为生。原本善良纯洁的海仔在生意场里钻营久了,日益精明狡诈,经常以广州贩来的廉价物品欺骗朋友鹅女,低价换得鹅女的鹅。一次海仔的船出了事,身无分文的受伤的海仔得到鹅女充满爱心的无微不至的照顾,鹅女还许诺把卖鹅的钱送一半给海仔。良心受到冲击的海仔帮鹅女实价卖了鹅,给鹅女买回真正的精品,向鹅女坦白了自己曾经的龌龊,鹅女毫无芥蒂地原谅了海仔。田雁宁《牛贩子山道》
中的板栗坡浩成因承包过多别人落荒的田地而导致耕牛死亡,无奈中踏上艰险的出外贩牛之路。首次贩牛的浩成看中的黄牯子被老牛贩子瘸腿老汉买走,浩成另买了一头水牯子和黄牯子,两人结伴而行。一路上在老牛贩子瘸腿老汉的照顾下,浩成有惊无险地走过各种险道,得到热情招待。快到家时,浩成买的黄牯子病牛发病,老牛贩子瘸腿老汉突然不要分文将自己的黄牯子好牛送给浩成,叮嘱浩成好好种田,不要再做艰险的牛贩子生意。
改革开放第二个十年也有不少表现乡村美德的馨香的作品,代表作如张宇的《乡村情感》中的张家湾的张树声与郑家疙瘩的郑麦生冒死一起参加革命,革命胜利后一起放弃城市优越的生活条件,毅然回到乡村种田,凭借自己的劳动来养活自己。当得知郑麦生患上了癌症,他们没有绝望,没有悲伤,而是在小酒店痛快地喝上两杯;在郑麦生卧病在床时,他们又拉弦歌唱,面对死亡毫不畏惧。此时郑麦生的儿子郑小龙与张树声的女儿张秀春一般大小,刚好20出头。儿女未成年时,两位好朋友就曾经有过亲上加亲的安排,加上现在双方孩子青梅竹马的感情;于是在郑麦生一家正忙于准备丧事时,张树声却不顾当地风俗、毅然做出用红喜事来冲白喜事的大胆决定——即在郑麦生死之前让郑小龙与张秀春结婚,以抚慰老朋友之心灵,使他没有任何遗憾地走完人生的最后历程。在乡亲们的帮助下,张树声热热闹闹地把女儿嫁到郑麦生家,让麦生在死前享受了一下儿媳的孝敬,含笑而逝。其他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作品还有刘绍振《信天游不断头》
中的砖瓦匠赵六合被寺仙村开拖拉机的杨根宝请去烧三万砖、五千瓦箍砖瓦窑,结果杨根宝被穆柯寨饭铺的穆裙子迷住而不回家,赚的钱也全被穆裙子一家忽悠用了,撇下自己的老父亲全福和怀孕的媳妇柳枝儿在家做苦力而不闻不问,导致全福劳累得生病气死、柳枝儿早产。没拿到分文工钱的砖瓦匠赵六合先是主动出手相助全福和柳枝抢收庄稼,全福生病气死后又当孝子主持安葬老人。赵德发《通腿儿》
中的野槐村榔头媳妇和狗屎媳妇同一天结婚,为了抢彩头而结仇。后来狗屎、榔头在共产党的宣传下一起参军抗日,狗屎早早光荣战死,榔头成了南下干部进了大城市并以“革命需要”为由另立家室;于是被遗弃的榔头媳妇就和孀居的狗屎媳妇亦由相互对立到逐渐和解、互帮互助、相濡以沫,直到老死。陈怀国《毛雪》
中的农村少年“我”高考落榜后憋闷得大病一场,爹找到吴麻子要让我跟全大队唯一的剃头匠吴麻子学剃头的手艺,以便将来接手吴麻子的生意,在农村活得轻松点,吴麻子同意了而“我”却不愿意。好不容易等到招兵,全家为了“我”能当上兵而拼尽全力,却依然结局难料;吴麻子主动利用他帮全大队的人都剃过头而因此与全大队人都熟悉的长处,挨家挨户帮“我”说情却连烟钱都不要“我”家的;在全大队最后举手投票三选二时,吴麻子又主动跳出来为“我”说情。在“我”当兵要走而没有零花钱和请大队干部、亲友而没有菜钱时,吴麻子又借给“我”家一百元。铁凝《埋人》
中的骑下村的离村五十余年的遗训媳妇,死前叮嘱女儿晖晖要把自己的骨灰从城里带回村里认祖归宗,晖晖写信到骑下村求助,彼得爷和复查等大力相助,为了这项“埋人”之事办得很圆满,周旋于各类村民之间,排除异见,统筹安排。最后在村民的集体配合下,他们办成了骑下村十年八年都没有的丧事的规模。傅太平《小村》
中的吴家村里人们和睦友善,富贵均享,知足守常,抑欲克己,重义轻利。一个外来的疯子不但在吴家村人的关心和帮助下养好了身体,而且治疗了心灵的创伤,完全恢复了理智,终于不好意思再继续成为村民的累赘,恋恋不舍地走出了这个“桃花源”。阎连科的《寻找土地》
中的20岁的农村士兵佚祥因救人而牺牲,因为其所救之人是未来的岳母,加之他离开部队前未请假;因此部队干部要寻找一个地方把他埋掉。最终他儿时曾短暂生活过的马家峪村,慷慨地收留了“他”,并为他举办了葬礼、配了骨亲。村里的男女老少,像享受一次难得的欢聚一样,认真且郑重地为一个他们并不十分熟悉的年轻人办丧事兼“婚事”。蔡测海《留贼》
中的湘、鄂、川、黔交界地民风淳朴,家不是店却常免费待客。“我”家一次来了一对衣衫褴褛的过路父女,父母拿出好吃的食物热心招待,并安排他们睡在客房,盖着母亲陪嫁的五色真丝的珍品被子。第二天早上那对父女不辞而别,还卷走了被子;不料在用被子换粮食时碰巧碰见我舅舅,被我舅舅发现而扭送到我家。父母却为那对父女掩饰说被子是送给他们的,多年以后那对父女跑来感恩。黄佩华《涉过红水》
中的壮族乡村老人巴桑住在红水河边,对从红水河上游漂下来的溺死者,巴桑总是一一捞起来入殓下葬。后来红水河下游建起了水电站,河水上涨淹没了大半个河谷,巴桑又忙着把溺死者的骸骨迁到河水没有淹到的高处,忙碌中忘了自身安危的巴桑被持续上涨的河水淹没在溶洞中。迟子建《逝川》
中的阿甲渔村的孤身一人的吉喜因帮人接生,没赶上去河边捕泪鱼,按阿甲村人习俗,如果哪家没有捕到这种会哭的鱼,那后来的日子可能遭遇不幸。然而当吉喜怀着沉重的心情回到家里后,却发现自家盛着清水的木盆里游动着十几条村人送的美丽的泪鱼。李境《天籁》
中的三队唯一一个因城里没有亲人而一直没有回城的孤儿知青王华东,留在村里帮村人放了二十年的羊。一次王华东爬沙枣树摘沙枣花时不小心摔死了,三队的全体男女一起出力使王华东得到体体面面的安葬,并把王华东的死用电报告知了王华东生前遗物中唯一有地址的人。几个月后一个漂亮的天津女人来了,带走了王华东的遗物。一年后曾来过的天津女人将当年知青的事迹写成了剧本,剧组来三队拍戏,三队人很高兴、很自豪、很配合。迟子建《日落碗窑》
中的人到中年的乡村教师王张罗的老婆刘玉香有些痴呆,多次怀孕都因为情绪极不稳定、喜欢到处疯跑而导致流产。当村民得知刘玉香又怀了孩子后,大家对刘玉香表现出极大的关爱和关照;最终在全村人的帮助与关怀下,刘玉香平安生下一个七斤半的白白胖胖的男婴。察森敖拉《山民之子》
中的牧人丹巴放牧砍柴时,发现一个自称姓吕、普查草药的、遭到打劫的汉子倒在草滩里,丹巴用马车将其救回家,并送了一件自己最喜欢的价值不菲的羊羔子皮袍。自称姓吕的汉子走后不久遭到狼攻击,正在寻牛的丹巴碰见后,再次救了自称姓吕的汉子。自称姓吕的汉子跟随到丹巴家后,发现丹巴的大儿子就是自己抢劫打伤的人,立即跪下忏悔,道出自己逃犯的身份,请求丹巴送他回劳改农场,丹巴宽恕了他,并答应了他的请求。
改革开放第三个十年同样有不少表现乡村美德的馨香的作品,代表作如鲁敏《颠倒的时光》中的东坝的木丹幼年失怙,母又早亡,是东坝乡邻们的照应让木丹的生活里充满了温暖。即便是木丹成家立业了,但“东坝的老人们仍是不大放心,他们总还记着木丹父母活着时的样子呢,木丹的事,他们会一直放在心上”。开了钱窍的木丹种起了大棚西瓜,当木丹盖起东坝最大规模的大棚时,“木丹的大棚成了整个东坝最热闹最离奇的处所”。东坝的男女老少被伊老师分成几拨到木丹的大棚去洗澡。有的人会提前到大棚帮木丹忙大棚里的活计,另一些帮不上忙的乡邻见木丹夫妻忙着打理大棚、没顾上置办年货,就从家里找些吃食带来。木丹却不过大家的情意,拿出新买的香皂、洗发水供大家洗澡时使用。木丹的大棚在一天夜里遭受到风雪无情的袭击,是乡邻们自发地聚集起来解除了大棚的险情。清明时节,在颠倒时光的大棚里,木丹与妻子风子收获了能卖上好价钱的头道瓜。三个多月来没日没夜的忙碌终于可以有一个丰硕的回报了。但木丹看着堆成小山似的西瓜忽然想起:“东坝有谁这么早吃过西瓜呀。”于是他决定挨家挨户给乡邻们送头道瓜尝鲜。其他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作品还有红柯《吹牛》
中的住在小镇上的“他”和相隔几十公里的牧场上放牧的马杰龙是好朋友,喜欢聚在一起吃吃喝喝吹吹牛。一次马杰龙的几百头牛卖了,看着空空的牛圈,马杰龙心里十分伤感,怀念被卖的牛,捎信让“他”去吹牛排解情绪。“他”为了安慰老友,立即推谢正在吃喝的酒席,骑上马,买上吃喝的东西,跑到马杰龙的牧场,两人一边吃喝一边吹牛,喝醉了后两人还相互当牛用脑袋斗了起来。石舒清《旱年》
中的村里萨利哈婆姨因为丈夫有本事在外跑运输赚钱,置了很大的院子、建了漂亮的房子,种了许多果树,孩子也上的好学校。心满意足的她特意嘱咐丈夫换回许多崭新的零钱,以备今年这个大旱年里散贴。一次一个要贴的老妇人在她家虔诚地做了礼拜,她后悔先前散贴给老妇人太少;另一次一个要贴的青年妇人在她家虔诚地做了礼拜,她硬要把一套新衣服送给她。李西岳《人活在世》
中的柳条庄刘家和白家因为历史恩怨而结仇:白家的老二被日军毒打时做了叛徒,刘家的老二因此牺牲;一九五七年反“右”时刘家的刘爷处心积虑要把白家的顶梁柱“我父亲”打成右派;“文化大革命”时刘爷带领红卫兵揪斗白家的“我父亲”、挖刘家老二的坟;白家的“我”当兵时刘爷使绊子……然而刘爷去世后,“我父亲”严禁早已辉煌显赫的白家报复,尽力办好刘爷的丧事。刘庆邦《遍地白花》
中的村子收秋以后来了一位女画家,村里人先是为女画家错过了丰收的情景而遗憾;当女画家住了几天还不走,而是将村里各种各样的东西都画到画上,村人叽叽喳喳议论女画家画的好坏;而经过太平车车主老汉的大力赞扬,村人对女画家日益热情钦佩,让女画家画他们认为美丽的一切景物,送各种各样的东西感谢女画家。陈忠实《腊月的故事》
中的郊区农民秤砣家关在后院牛圈里的牛被偷了,父亲让秤砣去找派出所的朋友查查,秤砣按照往年过年前的惯例,杀了一只后院的羊,送到好友派出所的铁蛋家和工厂倒闭的小卫家。几天后铁蛋找到秤砣,告知小卫偷了秤砣家的牛等被抓,不仅要按市场价赔偿,还要罚款一万;秤砣放弃索赔,并把家里唯一的一千元借给小卫媳妇。漠月《夜走十三道梁》
中的放骆驼的三十出头的光棍汉旺才一次追寻快要下羔的小母驼而到了十三道梁,找到小母驼并帮它产下小羔后却遇到沙尘暴;无处可去的旺才及其骆驼被十三道梁放羊的寡妇秀秀收留,当晚饱吃了一顿秀秀做的晚餐,秀秀还允许他留住,旺才却坚决走了。走了的旺才以为秀秀对他有好感,两人有希望续起一段美好姻缘,两个月后旺才卖了驼毛带着积蓄去找秀秀,秀秀却明确拒绝了——当初收留他只是见他可怜,旺才再次离去。张学东《扑向黑暗中的雪》
中的农民“爸爸”在即将过年时,得知好朋友江大为借钱去买寒尾羊的路上翻船淹死的消息后,考虑到朋友的孤儿寡母日子不好过,立即带上自己的孩子,冒着严寒远道出行。“爸爸”到了朋友家,发现朋友妻子早已走了,屋里一屋子债主,“爸爸”把自己身上所有的钱赔给债主,把朋友的孤儿带回自家抚养,并多次出外寻找朋友的妻子。迟子建《蒲草灯》
中的镇上最边缘的、独门独户的骆驼家收养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日本军人的遗孤雅子,在艰难的岁月里抚养雅子长大;成年后的雅子与对自己关爱有加的骆驼结婚生子。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有日本访问团帮雅子在日本找到了亲人,骆驼心平气和地让雅子回了日本——甚至为了两个女儿的前途,两个女儿也去了日本。后来一个为了女人与人通奸而杀人的“我”逃到小镇,没钱买鸭子吃,骆驼杀了自己的鸭子给“我”吃,讲自己的事给“我”听,最终感化了逃难的杀人犯“我”。葛水平《喊山》
中的岸山坪村民韩冲下的捕猎套子炸死了外来的腊宏,村干部和村里老人一起按照山里的老规矩主持公道,隆重安葬腊宏,对韩冲赔偿腊宏的妻子哑巴一事进行几次三番的协调,让韩冲承担起对哑巴母女的照顾——不仅没有因哑巴是外来户没有靠山就让哑巴吃亏,而且在哑巴不要一分钱赔偿的情况下,再三劝说哑巴,叮嘱韩冲一定要照顾好哑巴母女。最后使装哑的哑巴被感动得终于开口说话。鲁敏《逝者的恩泽》
中的小镇的陈寅冬在新疆修铁路的十几年里,与一个叫古丽的新疆姑娘生活在一起,并生了一个儿子。当陈寅冬在事故中死去,古丽母子找到小镇,陈寅冬的遗孀红嫂和女儿青青收留了古丽母子。敦厚善良的红嫂每天带着古丽包饺子、做汤圆,走街串巷做小生意养家;朴实清纯的青青每天带达吾提上街,哄达吾提睡觉。当得知达吾提眼睛很可能看不见时,红嫂和青青又想着用陈寅冬留下的抚恤金给达吾提治疗眼睛。傒晗《温暖的平原》
中的农村妇女秀玉死了丈夫和孩子后,在大队的厕所里发现一个女婴,于是捡回家当作亲生的抚养;从此不是背着捡来的女儿在田里忙,就是抱着捡来的女儿在家里忙。孩子上中学后,种田已无法承担,已不年轻的秀玉不惜得矽肺病,进水泥厂干活。早已没有来往的第三任丈夫的三弟郑光龙承包工程讨债时被打成植物人,妻女都离他而去,秀玉满怀爱心的照顾使他苏醒和顽强活下来。白雪林《霍林河歌谣》
中的海利斯泰村的诺日玛婚后没几年就死了丈夫做了寡妇,独自一人将女儿拉扯大。诺日玛在丈夫死后第三年与单身汉达瓦产生了感情;达瓦却自认为单身汉更自由,还可以与多个女人有私情,所以两人关系冷却、一直没有结婚。后来达瓦突然半身不遂,诺日玛毫无怨言主动将达瓦接回家,每天不辞辛苦地照顾他。
小结
改革开放第一个十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使得家庭成为独立的经济实体;生产单位变成家庭后,引起生产单位内部的多种产权关系发生改变,如劳动者个人产权与家庭产权的结合紧密程度提高、劳动者以及其他成员的收益与家庭更密切相关、家庭成员的协同合作更加重要、以血缘和地缘关系为基础的家庭与家庭之间的关系日益重要……加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农民很快过上了温饱的生活,“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党和政府及时宣扬“五讲四美三热爱”,整个社会风气算得上良好——根据1983年全国性的相关调查,88.4%农村青年认为赡养父母是每个子女的义务和社会的美德,69.1%农村青年把孝敬父母作为自己选择对象的重要条件,在15个备选条件中排列第一;50.9%农村青年认为孤寡老人的生活问题“我有义务帮助”。1986年的14个省市的相关调查显示,农民对家庭关系很不满意的比例只有3.0%、不太满意的只有2.9%,而很满意的比例达到21.3%、比较满意的达到41.7%;对邻里关系很不满意的比例只有2.3%、不太满意的只有1.9%,而很满意的比例达到19.4%、比较满意的达到41.5%。
在生产经营中遇到困难而求助亲属的比例达到67.8%、求助邻居的比例达到9.3%,在生活中遇到困难而求助亲属的比例达到70%、求助邻居的比例达到7.8%
……于是作家创作了许多表现有关农村传统美德的温暖馨香的作品,而且此类作品在饱受极“左”政策摧残后的当时,被刚过上安乐生活、人情温暖的人们大加赞赏,影响很大。
改革开放第二个十年随着改革开放的加速和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新一代农民人际交往日益扩大,农民越来越成为社会各个圈子的一部分,而不再只是宗族、村庄圈子的一员。乡村社会人员的频繁流动,人们交往范围的扩大,也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再淳朴、深厚,更多具有明显的“工具理性”——“人际关系与经济利益越来越紧密的挂上钩,人际关系变得越来越理性化了”。与此同时,我国对失信行为缺少必要的规范,致使失信的成本很低;加上大量农村青壮年的外流,乡村的半熟人社会,乡村社会的灰色化等,导致乡村社会的信任危机逐渐浮现。不过,农村的传统美德尚未完全破坏——1997年的调查显示,农村的关系网依次是配偶(21.9%)、同事(16.2%)、朋友(14.3%)、邻居(11.7%)
;对目前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看法是“尽管有些不尽如人意,但总体是好的”占44%、“互帮互助,真诚相待”占29%;而当有困难时,有71%的人首先选择亲戚或本家本姓的人帮忙,有34%的人首先选择邻居
。因此改革开放第二个十年作家创作的有关农村传统美德的温暖馨香的作品数量不是很多,而且影响也不是很大。
改革开放第三个十年因为大量农村青壮年的外流,一方面留守农村的老人、妇女、儿童在解决物质生活的贫乏后,日常生活中由于相互需要和相互帮助,日益珍重乡村的淳朴情感;另一方面外流的农村青壮年大多无法融入工作所在的地方,思想上日益把故乡的农村老家当作根基所在,行为上日益亲近故乡的农村老家的亲朋好友。加上新农村建设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对农村农民的道德方面的要求,导致农村的人际关系某种程度上、某些方面得到强化和改善——2006年的相关调查显示,93.5%的农民对自己的家庭关系满意,92.0%的农民对自己的人际关系满意。74.8%村庄有集体文化活动(经常有集体文化活动的占25%)。
2010年的相关调查显示,农民在被问及遇到困难时,首先寻求帮助的对象,有55.38%选择“家庭成员”;有19.49%选择“亲戚”;有23.08%选择“好朋友”。被问及与邻居的关系,有42.56%人选择“大多数邻居都很关心您”;有33.85%人选择“有些邻居很关心您”。
因此改革开放第三个十年作家创作了许多有关农村传统美德的温暖馨香的作品,而且此类作品在当前的人情冷漠的情感消费时代影响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