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宪法实施与共识生成
当今的中国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社会共识的凝聚和形成成为社会运行面临的重要问题。一百年以来,现代中国社会的共识并非某一政党的意识形态,也非某种世俗的道德教化所能承载,而是宪法的内容及其精神。宪法是各种社会主张的最大公约数,也是当今中国最大的政治共识和价值共识,其他的思想观点、意识形态、道德伦常、主义和学说都难以取得像宪法一样的共识效应。宪法成为中国社会这一共同体的重要维系力量。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后,宪法实施可以凝聚社会共识,弥合各种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裂痕。我们看到,固然其他方法可能取得一时的成效,但不能起到宪法这种使不同的利益主体、利益诉求得到持续有效整合的效果。作为一个现代国家,可能会面临各种不同的问题,但相对而言,大凡那些实现了良好治理、个人权利得到保障,且得以长治久安的国家,其宪法必然已经得到有效实施。
中国正处在发展的战略转型期,目前“经济蛋糕”继续做大面临瓶颈难关,而社会的裂痕和矛盾却日益凸显,在此情况下,我认为宪法实施在当下时期意义尤为重大。可以说,宪法实施是比“经济蛋糕”更加具有合法性、正当性和说服力的社会整合机制。经济发展的高速度未必可以长久保持,但优良的宪法可以持续百年甚至数百年,这也是强调宪法实施比过度强调经济发展速度更为重要的原因之一。因此,对于宪法的实施,政府和公民均应保持清醒的认识,真正予以落实。所谓“种豆得豆,种瓜得瓜”,宪法的落实与否,是检验当今中国能否步入一个历史新时期的重要指标,是改革是否真正“全面深化”的试金石。
宪法实施显然要回到八二宪法。我对待八二宪法的态度是比较审慎的乐观,在整体评价上还是倾向于肯定的。首先,八二宪法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为稳定的一部宪法,是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根本制度基础,没有这一宪法提供的基本政治前提和开放的改革空间,三十多年的成就和中国今日的世界性地位是无法想象的。其次,八二宪法具有改革宪法的属性,不保守,有创新,尤其是四个修正案体现了中国立宪演化的共和主脉和整体走向。这种“修正案精神”及其实体原则正是改革的本质,需要加以坚强捍卫,确保八二宪法的演化节奏合理,方向正确,成效可观。再次,从“大回归论”的角度来看八二宪法,即使当初的制宪者未明确意识到,但八二宪法诞生之后的独立生命经验表明,其所回归的绝不仅仅是五四宪法,而是现代中国百年共和立宪主脉。所以,通过三十年的充分的制度实践和价值创造,八二宪法及其内蕴的改革精神已经相对成功地将现代宪法政治的基本价值纳入其中,为长期化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家理论与立宪体制的结构性成熟定型,提供了更加坚实的制度基础,甚至为包括大陆、港澳台在内的完整中国的政治统一和宪制成熟,提供了更加坚实的实践基础。而一个完整中国的优良宪法政治显然构成百年来慨然牺牲、顽强奋斗的数辈中国人的世纪一梦。这是时代精神的要求,我们还有大量的理论性工作要做,包括我们需要真正搞清楚西方早期现代在思想与制度上是如何“立国”与“新民”的,优良的现代政体到底需要哪些核心组件,甚至我们还要处理好现代政体与文明传统的关系问题。因为,一个具有如此深厚之文明根基和世界性影响的大国,不可能在整体上从外部获取文化合法性,而必须严肃思量自身现代性存在的文明论基础问题。八二宪法在新改革的进程中还会进一步展示其历史生命力并更加明朗化地表彰自身对于百种中国共和立宪主脉的接续与承受。
参考文献
陈端洪:《论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法与高级法》, 《中外法学》2008年第4期。
陈端洪:《第三种形式的共和国人民制宪权》, 《原道》第18辑,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高全喜:《从非常政治到日常政治》,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
高全喜、田飞龙:《政治宪法学的问题、定位与方法》,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高全喜、田飞龙:《〈八二宪法〉与现代中国宪政的演进》, 《二十一世纪》2012年6月号。
高全喜:《论宪法的权威——一种政治宪法学的思考》, 《政法论坛》2014a年第1期。
高全喜:《论“公民”——基于政治宪法学的视野》, 《法学评论》2014b年第5期。
高全喜:《政治宪法学纲要》,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c年版。
高全喜:《从政治立国到文明立国——百年中国的宪政之路》,载杜维明等《儒家与宪政论集》,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年版。
韩大元:《1954年宪法制定过程》,法律出版社2014年版。
郝铁川:《论良性违宪》, 《法学研究》1996年第4期。
饶龙飞:《宪法可以选择适用吗——与张千帆教授商榷》, 《政治与法律》2014年第10期。
唐德刚:《晚清七十年》,岳麓书社1999年版。
田飞龙:《政治正当程序:阿克曼的政治宪法理论及其启示》, 《学海》2014年第1期。
田飞龙:《网络时代的新秩序观与治理思维》, 《国家治理周刊》总第52期,2015a年7月28日。
田飞龙:《创造性解决宪法司法化的体制》, 《深圳特区报》2015b年4月21日。
王人博:《被创造的公共仪式——对七五宪法的阅读与解释》, 《比较法研究》2005年第3期。
吴欢:《安身立命:传统中国国宪的形态与运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夏勇:《中国宪法改革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
翟小波:《论我国宪法的实施制度》,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
张千帆:《论宪法的选择适用》, 《中外法学》2012年第5期。
张翔:《宪法教义学初阶》, 《中外法学》2013年第5期。
郑成良:《专政的源流及其与法治国家的关系》, 《交大法学》2014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