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财务报表,我想问读者三个问题:
第一,你看报表的时候关注什么?
第二,如果你曾经学过财务报表分析,你的老师教授的和你自己学到的主要方法是什么?
第三,你学过的分析方法好用吗?
对于第一个问题,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回答:有关心成本的,有关心效益的,还有关心股东权益的。事实上,这几张报表的用处各不相同。我曾经问过一家企业的总裁,他的回答是:我要先看利润,此外,还得看有没有现金流量,最后要了解一下营运状况,得看资产负债表。
多年前我曾写过一本书,是先从利润表开始分析的,那是在2006年以前实行旧准则的时候。那时从利润表能够对应到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
但是,2006年会计改革之后再先看利润表就有问题了,尤其是在企业进行集团化管理的背景下。严谨地说,我们应该先看资产负债表,但是从利润表入手反映了企业管理层看报表的一种习惯。
比如我们想了解效益,一看利润表,可能会很困惑:在有子公司的情况下,净利润怎么会有三个数字呢?一个是母公司报表的净利润,一个是合并报表的净利润,还有一个是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那么,我们应该看哪个呢?
我们先来看一下这个关系(见图4-1)。
图4-1 企业集团示意图
在会计中,只要有控制性的关系,就形成企业集团,母公司就要编制合并报表。因此,我们可以说:合并报表展示的是包括母、子公司的企业集团的财务数据。
“母公司净利润”就是图4-1中A公司自己的净利润,“合并报表净利润”就是企业所有母、子公司合在一起的净利润。一般来说,我们都会认为母公司加上子公司的利润应该比母公司自己的利润大一些。但实际情况经常不是这样的,比如子公司亏损得一塌糊涂。在这种情况下,在不包括子公司的利润时,母公司也许还有利润,但是合并时,整个集团反而亏损了!后面我们会更具体地谈到这些问题。
另外我们要注意的是,如果母公司对子公司是100%控股,子公司的利润全部属于母公司,母公司利润全部属于母公司的所有者(也就是股东),从而企业集团的净利润全部是“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但当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投资不是100%,比如只有80%时,子公司的利润还全部归属于母公司吗?这时就只有80%是母公司的。那么子公司80%的净利润加上母公司所有的净利润就是“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剩下的子公司净利润的20%就叫做少数股东损益,也就是子公司的非控制性股东的损益。
在了解了上述三个利润概念的内涵后,再回到前面的问题:我们看效益的时候看哪个数字呢?按照现在的会计准则,整个集团的盈利能力要用合并报表的净利润进行分析。更具体地说,应该主要关注合并报表的核心利润(核心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因为核心利润反映了整个集团经营活动的盈利能力。
当我们进行利润分配时,用哪个数据呢?有时集团利润很高,但是母公司的利润表却显示亏损。实际上,应该是谁分红就看谁的报表,母公司分红就应该以母公司净利润为基础来考虑。
我们再看一个例子。上市公司长安汽车2015年度利润表的部分内容如下(见表4-1)。
表4-1 利润表
资料来源:长安汽车2015年度报告.
2015年母公司净利润是99.98亿元,合并报表净利润是99.23亿元——这是不是意味着整个集团的利润基本上是母公司实现的?子公司对整个集团的利润基本上没有贡献?不一定。这涉及集团内部的业务关系管理、整个集团的投资管理以及子公司利润分配的安排等问题。
下面再简单地看一下企业利润的结构。以上面的案例为例,当我们第一眼看到这个公司的利润表时,按照前面所说的考察一个整体盈利能力时主要考察利润表的思路,我们可能对企业的利润表的表现很满意:合并报表的营业收入比上年显著增加,由上年的529.13亿元增加到本年的667.72亿元;合并报表的营业利润比上年显著增加,由上年的71.77亿元增加到本年的95.87亿元;合并报表的净利润比上年显著增加,由上年的75.18亿元增加到本年的99.23亿元!
但是,如果我们要了解是什么构成了支撑企业净利润增长的主力军,就要看利润的结构,这样可能就不会那么高兴了。
我们考察一下营业利润的构成,就会发现问题:企业的营业利润中包含了一项与企业营业几乎没有关系的投资净收益。企业投资净收益本年度比上年度增加了将近14亿元之多!如果没有这一投资净收益,企业的营业利润比上年仅仅增加10亿元。也就是说,对于本公司的纯经营活动而言,并没有随着企业营业收入的增长而获得更大的利润增长。至少报表反映出来的是这样。
另外一个不能忽视的项目是营业外收入。本案例中,营业外收入本年度(5.15亿元)与上年度(4.02亿元)相比有所增加,虽然在本年度没有形成更大的贡献,但我在这里仍然要提醒读者关注这个项目。
营业外收入都包括什么?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考财务会计的教材。我在这里要告诉大家的是:在我国现阶段,构成上市公司营业外收入的主体主要是两个:一是处置非流动资产(如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的处置利润(有时也叫利得);二是政府的补贴收入!所以读者一定要关注特定年份企业由于营业外收入而实现净利润增长的情形。
这就是说,如果仅仅看企业的净利润,可能发现不了问题。但是如果进一步考察企业的利润结构,我们会发现,在本案例中,支持企业净利润的三大支柱——核心利润、投资(净)收益和营业外收入中,核心利润的表现并不那么突出。也就是说,公司的核心业务并没有为利润的显著增长作出核心贡献。
这个例子表明,上述问题是不能用比率分析来解决的。所以只盯住比率分析,肯定看不到企业的价值,也肯定看不到企业的战略。
对于第二个问题,即大家所掌握的主要财务报表分析方法是什么,不同人的回答必然也会各不相同。在国内,将“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纳入商学院的课程体系的时间并不长,一些学校的商学院到现在还没有开设这门课程。因此,大家所掌握的财务报表分析方法,一般会来自“财务管理”课程的“财务报表分析”内容,或者来自财务会计或者会计学的“财务比率分析”内容,或者来自按照美国主流教材组织编写的“财务报表分析”(或者“财务报告分析”等类似名称)教材的内容。
这些教材讲解财务报表分析的大量内容是以比率分析为核心的,旨在让你学会财务比率分析。比率分析的基本思想是,把各报表相关联的项目放到一起进行分析。所以大多数财务报表分析的教材的主要内容都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报表项目的详细讲解,第二部分进行比率分析。
这种比率分析解决问题吗?这就需要回答第三个问题:比率分析方法好用吗?
应该说,比率分析解决了一些简单的、一般性的应用问题,但是用于较为复杂的企业财务报表就不太有效了。
下面我讲讲自己做过的一个实验。
一次,为了验证会计专业学生的财务分析能力,我找到七名学习成绩比较好的会计专业的研究生做了一个实验。这些研究生已经在以前就读的大学里学习过“财务报表分析”课程。我提供了一家上市公司某年度真实的财务报表,要求他们:在10分钟内,不允许互相商量,每个人任意计算五个财务比率。
10分钟之后的情况是:面对一个真实的上市公司,没有一个学生能够正确计算自己选择的五个财务比率(每个人所选择的财务比率肯定是自认为比较熟悉的):有的不知道应该用合并报表的数据计算还是用母公司报表的数据计算(如存货周转率);有的不知道是用原值计算还是用净值计算(如固定资产周转率);有的不知道在企业对外投资的规模已占资产总规模较大比例的情况下,总资产周转率的计算方法,等等。
他们从五个比较正确的比率中得出的分析结论是:
企业的流动资产对流动负债的保证能力比较差。主要依据是:该公司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流动比率)约为1.1∶1,远远小于一般美国教材中强调的2∶1这一比较安全的经验数值。
企业的流动资产减去存货(即速动比率)对流动负债的保证能力比较差。主要依据是:该公司速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速动比率)约为0.9∶1,小于一般美国教材中强调的1∶1这一比较安全的经验数值。
企业的财务风险比较大。主要依据是:该公司的资产负债率约为80%,显著高于一般认为的70%的警戒线。
企业的固定资产利用率出现下降的情况。主要依据是:企业固定资产周转率有所下降。
企业的总资产周转速度在下降。主要依据是:企业当年的营业收入增长幅度较小,但资产总额增长幅度较大。
最终结论是:企业存在较高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
我告诉这些研究生:与你们的分析正相反——这是一家非常好、竞争优势极其明显的公司!这家公司是有风险,但绝不是你们所说的风险。
这表明,现有的财务比率分析方法在很大程度上不能解决审视和评价企业管理的问题,因而很难在管理者做特定决策时提供有用的信息。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学会从报表看企业——“八看”企业,即:看战略、看经营资产管理与竞争力、看效益和质量、看价值、看成本决定机制、看财务状况质量、看风险、看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