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曾爱过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姜晓彤:一边写书,一边做慈善的女孩

吕术龙

姜晓彤的第三本书《你可曾爱过》与读者见面了。这个眼神清澈、淡定的21岁留英女孩,两年间已出版3本书,同时用业余时间打工所得做慈善,为西部贫困母亲建水窖。是什么样的经历让这个花季女孩有如此巨大的创作激情,写出如此感人至深的作品?又是什么样的情怀使这个女孩有如此博大的爱心?


我的一篇博文,妈妈可看100遍,我多写些给她看

2009年,是姜晓彤离开父母去英国留学的第5年,远隔重洋的时空距离让妈妈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女儿。可是,姜晓彤太忙了,要学习,又要打工挣钱供自己读书、生活,哪里有时间煲电话粥呢?

见不到女儿,又不能经常听到女儿的声音,母亲只好去看女儿的博客,仿佛看一次就是见了一次女儿一样,有的博文她看了不下100遍。有一天,姜晓彤脑中灵光一闪:为什么不多写些博文给母亲看呢?就这样,2009年暑假,姜晓彤用了20多天的时间写出一篇连续的、长长的、13万字的博文。

姜晓彤以周遭经历为框架,描述两个“富二代”女孩爱上一个键盘手的故事。两个女孩陷入爱河,最终又非常理性的处理好了这桩爱情。

女儿在英国琐碎而艰辛的生活和清丽、忧伤的文字深深地感染了母亲。她把女儿的博文寄给编辑,2010年7月,作家出版社将姜晓彤13万字的博文作为一部长篇小说——《日不落的逃亡》出版。

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独特的记叙方式,字里行间充斥着浓郁的英格兰风情,让作家出版社的编辑紧紧抓住姜晓彤不放。在编辑的鼓励下,姜晓彤将从小学到现在写的小说、散文结集交给了编辑。次年3月,作家出版社推出了32万字的文集——《和爱一起成长》。

看到自己的写作天分受到认可,姜晓彤决定再次执笔。去年暑假期间,姜晓彤再著新作——《你可曾爱过》。在书中,姜晓彤告诉同龄人,尤其是同龄的女孩子,不要一谈爱情,张口就是有房、有车、有钱,以为这样就是幸福了,其实不是这样的,等你结婚了就会知道了。


国外就是太孤独了,我写了纸条贴在墙上,告诉自己不哭

2005年6月26日,15岁的她毅然奔赴异国他乡。

在首都机场,这个瘦小的女孩甚至都没有回头多看父母一眼,自己拖着笨重的行李走进了安检,免得父母涕泪横流。

姜晓彤执意要出国的表面原因,掺杂着些许叛逆和强烈的自尊心。初中时她总是被要求做到最好,考试成绩总能名列前茅。但每次考试,哪怕她离满分仅有几分之差,老师对她还是不满意,总说她应该考得更好。许多年后姜晓彤才知道,老师那样逼她不是老师变态,而是母亲觉得她女儿很有天资,正常发挥也应考得比较好,老师逼逼她,会更好。

时隔多年,在谈到当时异常坚定、义无返顾地出国的深层原因时,姜晓彤说:“我从小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我不惧怕中考,但怕考上24中,与其不开心三年,不如去一个既使很陌生,但有可能让我开心的地方。”

在这样的想法指引下,姜晓彤自己准备出国材料,找中介公司办签证,将自己送出了国门。

当飞机在天空中穿行13个小时,在伦敦机场降落时,英国好像并不打算给姜晓彤送来开心。由于她不满16岁,身边又没有监护人,刚下飞机她就被限制出境,直到3个小时后语言学校的老师才来接她,她才得以出境。她租住的家在离伦敦有一个小时车程的一个小镇上,由于她是晚上10点多钟才到的,进屋的声音吵醒了房主的孩子,这家的英国丈夫和泰国妻子对姜晓彤很是不满,给了她多个白眼。

吃饭时姜晓彤才知道,英国菜是世界上最难吃的菜。很快,在国内很少吃方便面的姜晓彤爱上了方便面,认为那是最好的美味。

姜晓彤就读的语言学校在另一个小镇上。每天,姜晓彤要坐20分钟的公交车去那里上课。英国的房子建得都一样,不识路的姜晓彤常常会坐过站,有时又会提前下车,这种状况两个星期后才有所改变。

在国内时姜晓彤的胃就不太好,来英国一个月后,姜晓彤就得了严重的胃病,有一天早晨起来,胃痛得她都不能下楼了。女房主替她给学校打了电话请了假,姜晓彤忍着剧痛,独自一人去医院做了检查,验血、拍片子、打止痛针,直到天黑了才回到住处。忍着胃痛,草草吃了口饭后,这个年仅15岁的女孩蜷缩在床上,抽动着双肩无声地哭了。

这是来英国后姜晓彤第一次哭,姜晓彤是个从小就自立的孩子,她相信自己内心足够坚强,但她还是哭了,一半是病痛,但更多的是孤独。身边的人没有一个和你有任何亲缘关系,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又是那么不同,这一切都让姜晓彤感到深刻的孤独。

哭了一会,姜晓彤坐起来,写了张纸贴在墙上,告诉自己要坚强,不哭!


中国不是做得不好,是时间不到,我要证明中国人是最棒的

客居在别人的国家里,姜晓彤成了彻底的爱国者。她容不得谁说半句中国或中国人不好的话,但这样的话姜晓彤还是常常能够听得到。有一天,姜晓彤去市场买菜,她清楚地听到身后一个英国人用轻蔑的语调说:“唉!哪来的这么多中国人啊!”有一天坐公交,一个中国女孩用手机打电话,姜晓彤亲眼看到一个英国人大声撵那个中国女孩下车,说他不愿意看见中国人在车上打电话。还有一次,一群英国人走过她身边,有一个人竟然脱了裤子让她看屁股。

英国人为什么轻看中国人,还不是因为中国人富裕程度、文明程度不如人家。姜晓彤对自己说:“中国人不是做得不好,是时间不到,我要证明中国人是最棒的!”

因为有这样的想法,再加上姜晓彤的聪明,她这颗“糖果”(姜晓彤的英文名字是“糖果”)在学校里学习是最棒的。姜晓彤就读的布莱德菲尔德高中也在伦敦郊外,距离伦敦一个半小时车程。姜晓彤在高中里学化学、经济学、数学和高等数学,在英国人印象中,中国学生理科好,文科不好,经济学属于文科,但姜晓彤经济学照样好。

班里女孩子本来就少,到了高二时,全班就只有姜晓彤一个女孩子在学化学了,班里的男孩子都拿姜晓彤做榜样,偶尔有哪次考的分数比姜晓彤高就会兴奋得不得了,到处去开。心的说:“我这次考得比‘糖果’好!”

英国女孩子喜欢去酒吧喝酒、跳舞、聊天,也喜欢去找男孩子交朋友,低年级的女生见姜晓彤总也不找男孩子玩,只知道埋头学习,就悄悄地问和姜晓彤同班的师姐,说:“你们班的那个‘糖果’是不是同性恋呀?”

高中毕业时,姜晓彤的4门功课全是A,在英国,有3个A就可以上英国的著名大学了。姜晓彤考取了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化学专业本硕连读,这个大学在英国排名前10,姜晓彤就读的化学系200多名学生,中国人只有两个。


爸妈不是供不起我,是我觉得该自立了,做慈善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早在还是一个15岁的小女孩时,姜晓彤就开始做义工了,每周她都会抽出一两天时间,到住处附近的一家慈善商店去做义工。小小的她在店里将别人送来的旧东西摆放整齐,贴上标签,然后和其他义工一起将这些旧东西卖给需要的人,店里留很少一部分钱,其余的全都捐给慈善机构,而他们则不拿一分钱。姜晓彤还用硬纸板等材料做书签,在书签上用中文写上买者的名字,然后将卖得的钱捐给当地小学的贫困儿童。

2008年10月,姜晓彤离开伦敦郊区,去布里斯托市读大学,那年,姜晓彤满18岁了,因为太早去了英国,养成了许多英国的习惯,英国的父母很注重自己的钱和孩子的钱分开,因此,姜晓彤觉得18岁的她应该自立了。也就是从那一年起,姜晓彤将父母汇来的钱存起来,尽量用自己打工挣来的钱支付学费和生活费。

每到周六和周日,姜晓彤都会去一家药妆店打工,两天打工挣的钱足够她一周生活的开销了。在那家药妆店,由于她服务态度好,为顾客着想,她经常被顾客表扬,名字上了店里的表扬墙。她还去肯德基打工,在那里炸鸡,炸薯条,包汉堡,常常是午夜了才能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住处。虽然有时累得眼睛都睁不开,但自己能养自己让姜晓彤感到非常充实。

2010年7月,《日不落的逃亡》出版,姜晓彤回国签名售书。回来时,她将这几年节省下的钱也带回来了,想着离家这么多年,母亲无时不在牵挂着自己,觉得那么小就离家最伤情的就是母亲,她想给母亲以回报。可是,母亲不需要她的钱,后来,姜晓彤就想到了为西部的母亲做点事情,她要为西部贫困缺水的地区母亲建立水窖。

2010年12月,姜晓彤回国打理《和爱一起成长》一书出版事宜时,来到了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拿出10万元设立了“彤心”基金,基金设立的当天,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了解到她研、博连读是化学专业,她又同时被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特聘为“中国环保基金小天使”。

在她的第三本书《你可曾爱过》出版之际,她为西部母亲捐建水窖的事情也将启动,她将亲赴甘肃和宁厦,去看望那里的贫困母亲,为那里的母亲建立水窖。

(作者系资深记者、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