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世界上任何的成功或失败都是由决定导致
三大特征帮你鉴定决定的正确性
每个人一生中都会做出无数决定,这些决定就像无数条“道路”,将影响一个人的人生走向以及未来的际遇。对个人来说,一个好的决定不仅会带来意外的收获,让你获得巨大的成功,还能够帮助你实现个人价值,成就幸福的人生。
我想,正是因为决定的重要性,才会让很多人特别害怕做决定。可是,无论你的心里充满恐惧,还是怀着某种期待,做决定都是你每天必须去面对的事情—普通人是这样,哈佛精英也是这样。我们看到,哈佛精英们在做决定时,要比一般人的正确性更高。比如世界超级富豪比尔·盖茨决定投身电子计算机领域,才建立了强大的微软帝国;马克·扎克伯格决定拒绝雅虎的高价收购,并且坚持自己的研究成果,才有了享誉全球的facebook;另外,勒·本-沙哈尔决定潜心研究“幸福学”,才让更多人了解到“幸福”的真正含义,也让“幸福学”成为哈佛学子最喜欢的课程。这些哈佛精英的亲身经历都告诉我们:一个正确的决定对于人生是多么重要!那么,你知道怎样的决定才算是正确的吗?
每个人每天都会做出各种各样的决定,可是很少有人去思考决定的正确性。不可否认,任何决定都有失误的可能,而绝大多数时候人们的决定都只是出于本能的选择。如果要总结出正确决定所具有的特征,我想不外乎以下三点:
首先,决定是具有时效性的。无论什么样的决定,都不能脱离现实环境而独立存在,它们必须与现实接轨,并且顺应现实的变化。比如当雅虎高价收购facebook的时候,马克·扎克伯格选择了拒绝,因为当时的facebook正处于高速发展期,如果因为雅虎的高价收购而选择放弃,那么显然是很愚蠢的。不过,我们可以假设一下,在几十年之后,facebook渐渐被强大的网络敌手所冲击,渐渐失去了自己的创新性,甚至面临着“倒闭”的风险时,那么当年马克·扎克伯格拒绝雅虎的高价收购还算明智吗?显然不算,因为决定是有时效性的。如果你在当时的环境中做出了你认为正确的决定,而且这个决定又是最好的选择,那么我们就可以认为这个决定是正确的。
其次,决定应该具有长远性。正确的决定一定是有远见的,如果只是“鼠目寸光”的决定,只看到当前的利与弊、得与失,那么显然不能算一个正确的决定。因为有的决定在现在看来是十分正确的,但是随着时间与环境的变化,很快就会变得“不正确”了。当年,乔布斯固执多变,与同事相处也不算融洽,于是苹果公司将他请出董事会,可是随着时间与市场环境的变化,苹果公司渐渐发现没有乔布斯之后,公司的产品质量与销量都开始下滑,于是苹果公司又将乔布斯请了回来。这也充分说明,当年苹果公司做出的决定,并没有什么远见,也算不上正确了。
最后,决定不可能面面俱到。如果你认为一个正确的决定可以面面俱到,那么你就大错特错了,因为这在逻辑上是无法说通的,比如你决定往东走,就无法到达西边一样。在你做出某个决定的同时,也意味着你必须放弃某些东西—为了出国留学而背井离乡;为了旅行而放弃安逸的生活;为了大的利益而放弃小的利益。总之,当你的决定显得万无一失,甚至包罗万象的时候,就要小心谨慎了,因为这说明你的决定已经偏离了正确的轨道。
对比以上三个特征,你就知道自己的决定是否正确了。我记得伟大的史蒂芬·霍金说过:“这个世界上并没有什么难以解释的现象,也没有所谓的神迹奇事,所有的事件其实都是随机发生的,人类的任何行动,甚至包括认知活动,都会受到决定的影响。”
作为青少年,你的人生才刚刚起步,以后还会面临很多选择,你必须做出各种决定,比如升学、就业、结婚、换工作、退休等等。无论你的人生是平淡无奇,还是辉煌显著,所有的“道路”都必须由你自己来决定。要知道,机遇会以不同的方式出现在每个人面前,而这一切都与个人的选择与决定有关。想要做出最正确的决定,也要讲究一定的方法:
建议一:调整好心态,敢于直面现实
很多时候,决定与效率也是相通的,当你需要做出决定时,就要当仁不让、迅速果敢。如果你总是犹豫不决,那么就已经失去了决定的时效性。在没有做出决定之前,你可以多了解和分析一些现实的情况,可是在需要做出决定的时候,就不能再过度思考、犹豫不决了。
建议二:团结也是力量,要学会借用外力
无论古今中外,任何一个伟大的成就都不是一个人的功劳,而是团队协作的结果,做决定也是同样的道理。我想你一定听过“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吧。在决策过程中,如果能够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团结一致、群策群力,那么一定能够形成有益的“头脑风暴”。
建议三:举一反三,用反省力提高决定水平
成功的人绝不会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两次,因为他们懂得总结经验,时刻反省。对于人生的每一个决定,无论是正确还是不正确的,你都应该学会举一反三,认真反省,这样不断获得经验,最终提升自己的决策水平。
你知道吗?世界最著名的决策咨询机构兰德公司曾指出,世界上每100家破产倒闭的大企业中,有85%都是因为企业管理者的决策不慎造成的。可见一个正确的决定对于企业或个人的发展是多么重要。现实的诸多案例也告诉我们,几乎所有的杰出人士都是决策高手,因为当他们站在人生关口,需要做出决定的时候,总能够找到一条最正确的“道路”,从而走向人生的顶峰。
决定出错的积极意义及应对方法
如果每个人都有一双明辨是非的慧眼,那么“做错决定”的事情就不会发生。可是世界上并没有那么多“如果”,无论你是缺乏人生经验的青少年,还是优秀的哈佛学子,甚至是专门研究选择学的经济学家或心理学家,都必须去面对做错决定的尴尬。
人们害怕做错决定,是因为害怕决定后的失败,比如有人想要学习开车,又害怕会出现车祸;有人想结婚,又担心婚后生活不幸福,或者离婚。正因为如此,当人们真正做错决定之后,才会心生悔意。这样的后悔心理总是伴随着错误的决定而出现。
哈佛医学院毕业生刘易斯·托马斯博士曾说:“如果没有人向我们提供失败的教训,我们将一事无成。我们思考的轨道是在正确和错误之间二选一,而且错误的选择和正确的选择的频率相等。”的确,一个人的成功或失败,全在于你的决定。有的时候,一个错误的决定,甚至会让你遗憾终生。不难想象,某些错误的决定会给自己带来多么恶劣的影响。在做错决定之后,习惯归因于外界因素的人,可能不会因为自己的决定而过度懊悔;习惯归因于自身的人,却会长期陷入懊悔中无法自拔。所以,面对同样错误的决定,不同的人也会产生不同的情绪体验。如果你现在正为自己的某个错误决定而懊悔,那么就应该尝试去改变自己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角度,从错误的决定中找到一些积极的力量。具体应该怎么做呢?或许以下几种小方法,能够给你帮助:
1.给自己一点儿时间,很多决定一开始可能是错误的,可是不代表会一错到底。
2.可以尝试着去修正自己的决定,这比一直沉溺在后悔中无法自拔好。
3.将自己的注意力转化到其他事情上,从而减少后悔的时间与精力。
4.积极行动起来,并且看到决定的积极面,不要因为别人的非议而犹豫不决。
5.做好最坏的心理准备,无论错误的决定会给你带来怎样的后果,都要学会接受。
事实上,错误的决定也不像你想的那么糟糕,因为你能够从错误中学习到经验,这样就能够避免或减少同样的错误。要知道,每一位成功者都需要正确的决策力,这种决策力来自充足的经验—越有经验的人,就越能够做出正确的决定。那么充足的经验又来自什么地方呢?当然是来自“做错决定”。如此说来,你每做错一次决定,就离正确的决定更近一步了。
虽然我们总能够找到一个“合理”的理由来原谅自己的错误,但是仍然不能抱着侥幸心理,将做错决定所造成的后果“最小化”。很多人为了避免做错决定,而选择不去做决定,青少年当然不能如此消极,因为还有一个更好的办法,那就是学习弥补自己的错误。
1.承认错误,不要有多余的解释
你知道比做决定更可怕的事情是什么吗?那就是执迷不悟,不肯承认自己的错误。当你放下面子,低头承认自己的错误时,你已经在纠正偏差、走向成功的道路上迈出了最关键的一步。
2.学会弥补,果断放弃而不是盲目坚持
当你承认自己的错误之后,还要努力寻找补救的方法,尽量避免那些不必要的损失。在决定实施的过程中,肯定已经耗费了大量的资源,如果你的决定是错误的,那么补救所要花费的成本可能会更大,这时候你就必须再次选择了。如果值得你再次付出,就要亡羊补牢;如果不再值得,就要果断放弃。作为百兽之王的老虎,在被猎人设下的夹子卡住时,都懂得断腿自保,更何况人呢?
3.总结经验,提高自己的判断能力
做错决定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对于青少年来说,每一次犯错的经历都是一次成长的机会,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如果你善于从错误中获取经验,那么一定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判断能力,从而做出越来越正确的决定。
哈佛商学院的埃米·埃德蒙在自己的著作《如何从失败中学习》中写道:“那些不知道从错误中吸取教训的人,总是在犯同样或类似的错误,如果我们对这样的错误也抱有宽容之心的话,那么就是在纵容自己犯更大的错误。”你应该明白,一个错误的决定对于自己的人生将产生怎样的影响,所以你更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到事前如何做出最明智的决定,如何在发现错误时临危不乱、扭转败局,如何在事后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从根本上提高自己的决策能力。在经历过一次次成功与失败之后,你一定能够成为那个最明智的决策者!
执行力让决定拥有现实意义
哈佛大学是一个讲究“执行力”的地方,无论哈佛学子还是哈佛教授,都不会因为决策的冗长而影响到自己的学习与工作。因为他们都知道,再完美的决定,都需要用行动来证明。如果一个人决定要做什么事情,却没有真正去执行,那么他永远只是在空想而已。
哈佛商学院前院长波特说:“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战略决策的价值仅占10%,剩下的90%都是执行力的问题。”曾经的哈佛学子、后来成为世界首富的比尔·盖茨也很强调执行力的重要性,他说:“微软在未来十年所面临的挑战就在于执行力,如果没有执行力,就没有了竞争力。”由此可见,执行力对于成功具有多么重大的意义。那么对于决策者来说,执行力是不是比决策本身更重要呢?
很多失败的决策者虽然拥有完美的决策,可是却因为没有很好地执行而导致失败,而成功的决策者懂得如何将自己的决策执行下去,所以获得了最终的成功。有了正确而完美的决策之后,就是如何去执行的问题,我们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执行能力是横亘在成功者与失败者之间的巨大分水岭,因为决策再完美,如果将其束之高阁而没有执行,那么也只会变成明日黄花而已。当然,我们也不能忽略执行的前提,那就是拥有一个正确而完美的决策—它就像我们的行动纲领一样,告诉我们接下来应该做些什么,应该怎么去做,这也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如果决策失败,那么执行也不可能成功了。
人的执行力是由思想控制的,如果没有一个完美的决策,人就会像无头苍蝇那样四处乱飞,时常碰壁。而当你有了完美的决策之后,就只剩下如何去认真执行的问题了。一个执行力较差的人,在做决定的时候也会犹豫不决,这样的犹豫只会让自己陷入矛盾尴尬的境地,在做了决定之后仍然不能够立即行动起来的人,因为总在担心自己的决定也是错误的。执行力较差的人,还会经常给自己找借口,当然他们并不是在算计什么,而是因为他们的执行能力实在太差,以至于任何决策到了他们那里都无法按时完成。这样的“执行失误”,不仅会影响到自己,还有可能影响到团体,比如在篮球比赛中,所有球员都必须按照教练的决策来执行,到了该犯规抢时间的时候,就一定要犯规抢时间,应该把球传给主力球员的时候,就一定要传,这样才能够帮助整个团队赢得最后的胜利!
从行为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很多人在做决定的时候,总喜欢犹豫不决,在做出决定之后也没有很好地执行,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
1.没有明确的目标,不知道如何开始,就算有行动也不能坚持。
2.缺乏自主意识,习惯等待并听从他人的安排,无法用行动去克服内心的优柔寡断。
3.害怕改变,总是让自己生活在固有的思维与行为模式中。
对于普通的决策来说,就算决策和计划再完美无瑕,如果没有将决策付诸执行,成功也不会意外降临。因为再好的决策也经不起拖延。既然决策已经做出,那么就要勇敢积极地执行,成功的人往往会通过努力执行自己的决策,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既然执行力如此重要,那么在我们做出决策之后,应该如何去打造自己的执行力呢?一个人的执行力如何,关键在于个人能力与个人态度,个人能力是基础,个人态度是关键。因此,我们必须提高自己的执行力,一方面要通过学习来提高自己的决策能力,一方面也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第一,立即执行,不要拖延。
意大利著名无线电工程师马可尼曾经说过:“成功的秘诀就是要养成迅速行动的好习惯!”这句话告诉我们,如果不采取积极的行动,收获与成功就永远不会降临。因此,对于每一个决策,都必须抱有“立即执行”的良好态度。
第二,提高学习力,增强执行力。
21世纪是全面竞争的时代,那么你的执行力又来自哪里呢?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戴维·麦克理南说:“未来的竞争力来源于执行力,而执行力又来源于学习力。如果你想在激烈竞争的时代里,获得更高的成就,就要拥有果断的行动,以及自我的学习力。”
第三,培养自己的决策启动能力。
什么是决策启动能力?它就是在没有过度延迟的情况下,启动决策的能力。如果你习惯于“今日事、今日毕”,这说明你的决策启动能力较强,平时总能够立即去处理自己已经做出的决策。如果你总是拖延、懈怠自己的决策,就说明你的启动决策能力较差。
第四,提高时间管理能力。
时间管理能力对于决策的执行异常重要,因为只有时间管理能力较强的人,才能够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决策的每一个步骤。
最后,我想告诉青少年朋友,这个时代也许并不缺乏创意与好的决策,可并不是人人都能够很好地去创造与执行。同时,你也要重视决策的重要性,如果决策失败,那么执行也将失去意义。
为什么别人总能做出正确的决定
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自己不能像成功的决策者那样,在面对各种境遇、各种问题的时候,仍然能够从容不迫地做出正确的决定。他们总在思考、总在犹豫、总在羡慕,却没有勇敢地行动起来,没有像一位成功的决策者那样,敢想敢做。哈佛前任校长洛厄尔说过一句话:“人生就是不断尝试和不断冒险的过程。”几乎所有的成功者都有一个特质,那就是勇于冒险、敢想敢做,他们的成功来源于一次次冒险、一次次尝试和一次次失败。
现在你知道为什么别人总能做出正确的决定了吗?任何成功都是从敢想敢做开始的,如果你在做决策之前就开始犹豫、退缩、畏惧,那么其结果也可想而知了。勇于做决策的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排除所有的障碍,打破已有的秩序,将自己的才能发挥到极限,从而保证决策的正确性。这样的决策者,也是行动主义者,他们会用行动去验证自己的决定,让自己活得更加潇洒。而那些总是在犹豫、畏惧的人,在做出决定之前,就已经被失败的阴影所笼罩了。我想,你也一定有过畏惧做决定的时候。当你因为某个重要的决定而畏惧、退缩之时,你身边的长辈、朋友总是安慰你说:“不要担心,不要害怕,大胆地做出决定吧!就算做错了,也没什么大不了。”可是这样的安慰对你并不起作用,因为你还是会畏惧。
畏惧心理在生活中十分普遍,无论多么勇敢果断的人,都会有犹豫畏惧的时候。比如有的人害怕黑,有的人害怕去陌生的地方,这些害怕都是因为未知而引起的—凡是不能预计、解释和理解的事物,都容易让人产生畏惧心理。做决定便存在很大的未知性,你不知道自己的决定会给自己带来什么,不知道自己的决定是对是错,不知道决策实施过程中会遇到什么问题。这些“未知”足以让你畏惧、退缩了。
除了“未知”,畏惧心理还会出现在以下三种情况下:
第一,当周围的人际关系及环境发生变动时,比如新入学或转校,就容易因为人际关系及环境的变动而产生畏惧心理。
第二,曾经有过决策失败的经历,需要再次做决策的时候,就会产生畏惧心理,担心自己再犯同样的错误。
第三,当自己感到自卑时,畏惧便会如影随形。
事实上,畏惧心理产生的根源只有一个,那就是不想在别人面前“出丑”,很多人并不是害怕自己的决定错误,而是不知道如何去面对众人非议以及期待的目光。虽然人人存在这种心理,不过仍然需要调节一下,至少要让自己在做决定的时候勇敢果断一点。只要你翻开成功者的简历,就会发现他们也经历过失败,这几乎是任何人都会经历的。无论什么样的决定,都存在一定的风险性,也不是所有的决定都能够最终走向成功。那些敢于面对风险做出决定的人才是乐观主义者,所有问题在他们看来都只是暂时的,而那些悲观主义者,则会把失败看成必然与永恒,他们往往不能大胆地做出决定。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一个人不相信自己能够完成一件别人从未做过的事情,那么他还能够勇敢地去做,并且完美地实现那件事情吗?当你感觉到外力不足,而一切又依赖于你的内在能力时,千万不要怀疑自己的决定,要充分相信自己,大胆去想别人不敢想的事,去做别人不敢做的事,这样的勇敢与创造力,必定会让你拥抱成功!
拥有胆略与创造精神的人,从来不会畏惧决策所带来的风险。因为他们知道,只有打破常规,勇于做出决定,才是成功的决策者应该做的事情。如何找回失落的勇气,让自己敢想敢做?这是所有决策者都应该思考并解决的问题。请看以下几点建议:
1.开阔眼界,准确判断形势
敢想敢做并不是胡想瞎做,而是需要收集信息、分析当前的形势,因为敢想敢做也要冒一定的风险,所以对形势的分析和判断就显得格外重要。如果没有现实的分析与判断,那么敢想敢做也就成了冒险主义。
2.不断尝试,不惧怕失败
哲学家塞内加说:“生活就像小说一样,重要的不是它有多长,而在于它有多好。”很多人总是在自己的经验范围内维持舒适的状态,却不知道生活在狭小空间里的人比勇于探索的人,将会面临更多的畏惧。虽然没有人喜欢生活在变化之中,害怕改变也是人们的普遍心理,可是你永远不能放弃尝试,不去做任何冒险。如果你一直想要“安全”,那么你永远都只能“原地踏步”,永远都无法做出正确的决定,也无法获得成功。
3.调整心态,积极地拥抱各种变化
害怕改变的人,总想保持固有的生活状态,不愿意身边的人或事发生一点点变化,甚至害怕做出决定。他们在面对决策的时候,也会放弃所有的“风险”,让自己一直处于某种熟悉的状态中。他们一直不明白,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变化、不断蜕变的过程,只有勇敢地拥抱变化,积极主动地适应变化,并且富于冒险精神,你才能在变化中做出最正确的选择。
4.把“转折点”当成机遇
哈佛商学院的霍华德·斯蒂文森教授认为,人生的很多“转折点”,都有可能隐藏着巨大的机遇。它能够改变你的固定思维模式,给你带来潜在的能量。虽然人生的“转折点”不常出现,而且隐藏着各种“危险”,不过它却能够激发你的潜能,给你的未来发展带来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把“转折点”当成机遇,你才能不惧怕风险,让自己拥有真正的冒险精神。
5.生活在现实中
无论你曾经做过多少次错误的决定,都应该将它们当成平常的事情对待,你可以从中获得经验,却不能因此心怀余悸,因为所有的标准都只适用于某一特定的时间和特定的环境,你必须生活在当下,把现在当成新的开始,这样你才能有勇气再次做出决定。
抢占先机,才能让决定更出色
你知道什么样的决定最出色,也最容易获得成功吗?前面我们说过,无论多么完美的决定都具有时效性,所以最出色的决定必然是能够抢占先机的。曾经的哈佛学子富兰克林也说过:“如果有什么需要明天做的事,最好现在就开始。”一个人想要抢占先机,就要立刻行动起来,要先别人一步,要在最早的时候做出最正确的决定。
中国兵家经典《孙子兵法》中有这样一句话:“战者争事也。兵争交,将争谋,将将争机。”意思是说,在一场战争中,普通的士兵与敌人比的是交手的本领,一般将领与敌人比的是谋略与手段,而最高统帅与敌人比的是争夺战机—将这个道理用在决策过程中,也同样适用。因为决策的过程,能够反映一个人的决断能力。决策除了本身适当可行之外,还要注意抢占先机。你一定明白“早起的鸟儿有虫吃”的道理,很多机遇对于青少年来说都是稍纵即逝的,如果你的决定没有抢占先机,就会失去最大的优势,错过成功的最好时机。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青少年并不懂得抢占先机,他们总是习惯等待,即使很紧急的决定也会尽量延迟。哈佛大学曾经对一群孩子做过“延时满足”的心理测试,测试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孩子的耐性,让孩子学会等待。可是,“学会等待”并不是无所事事地“白等”,很多青少年错误地认为,在付出行动之前,等待是最好的选择,他们在等待别人“发号施令”,等待最好的时机。在决策过程中,这样的等待心理却是“致命”的,正如诗人泰戈尔所说:“有的事情是不能等待的,如果你想在战斗或竞争中抢占先机,就不得不冲锋、大步向前。”
你的人生是不是在等待中度过的呢?每天上学等公车,去商场等待电梯,在学校等待上课和放学……很多时候你都会觉得等待太过漫长,可是有的时候你又会觉得等待十分短暂。对于决策者来说,等待只会延误最佳的时机,所以你必须克服“等待”的坏习惯。
心理学家在对“等待”行为进行深入研究后发现,“等待”也有以下的几种原则:
1.焦虑会让等待变得更加漫长。
2.无所事事的等待比有所事事的等待更加漫长。
3.不公平的等待会让人无法容忍。
4.获得的补偿越大,人们愿意等待的时间就越长。
5.一个人的等待要比一群人的等待更加漫长。
6.不确定性会让等待的时间变长。
7.没有理由的等待比有理由的等待更漫长。
8.身体不舒适的等待比舒适的等待更漫长。
当今社会竞争异常激烈,如果你不想被淘汰,就不要傻傻地等待。那些成功的决策者,都懂得如何快速地抓住机遇,抢在别人前面成功。在机会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然后有的人迅速果断,快速决策,积极行动,最终获得了成功;有的人却习惯等待、行动拖延,最后错失了成功的良机。要知道,机遇都是为那些能够抓住它的人而准备的,成功者知道如何对当前的形势做出一个正确的评估,知道如何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准确地抢占先机,为自己赢得决策的成功。为什么战场上经常会出现以少胜多、以寡敌众的战例?就是因为那些装备不够精良、实力不够强大的军队知道如何把握战机,这就是所谓的“兵贵神速”了。
在决策过程中,抢占先机也同样重要,决策就像排兵布阵一样,只有抢占先机、迅速决断,才能保证决策的时效性,才能保证决策能够更加顺利地实施。其实那些所谓的成功者,都是因为快速决策,赢得了先机,才获得了最终的成功。
哈佛大学的安妮·森德伯克教授说过:“如果你想更快、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理想,就不要迟疑和等待,要学会用积极的心态去付诸行动,让自己赢得最有利的时机。”现实生活中,很多青少年的从众心理都很严重,在做决定的时候总喜欢“随大流”,这样没有主见,又如何抢占先机、摆脱平庸的命运呢?想要做出最出色的决定,就要懂得抢占先机,在平时的决策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培养快速决断的能力。
抢占先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讲究“速度”,因此在保证决策质量的前提下,应该努力培养自己快速决断的能力。有的人在遇到新问题、出现新情况的时候,总喜欢慢条斯理地研究、分析,生怕自己的决定出现错误,可是当他们将决策方案“研究”出来的时候,早已经失去了决定的时效性了。
其次,不要害怕承担决策责任。
很多人在决策过程中犹豫不决,从而错失了最佳的时机,都是因为害怕承担责任。事实上,任何决策都是有风险的,你不能因为害怕承担失败的责任,而丢掉成功的机会。
第三,不要太顾忌别人的想法。
有的人习惯跟随他人的脚步,因为他们害怕别人对自己的决策产生非议,更害怕自己的决策被别人批评。虽然顾忌别人的想法并没有什么不好,但是也要有一个限度,如果你过于顾忌别人的想法,就会失去自我的坚持,也不可能勇敢地抢占先机了。
第四,决策方案的实施要快。
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存在着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如果稍有迟疑,就会使原本杰出的构想变得一文不值。所以,决策的过程要快,决策的实施也要快。如果你想要让自己的决策达到预期的目的,就要毫不犹豫地实施,让头脑中和纸上的东西变成现实。
机遇属于积极做决定的人
成功学大师拿破仑·希尔说过:“一个人的想法再好,计划再周详,如果没有积极的行动,那也只是空想,永远不可能获得成功。”哈佛有一门最受欢迎的课程,叫做“积极心理学”,它是教导学生如何用积极的思维去看待世界。
积极主动是一个人获得成功的基础,人生的机遇也往往属于那些积极主动的人。当机遇降临之时,只有积极主动地做出决定,才能把握好机遇,最终走向成功。所以说,机遇也属于积极的决策者。因为面对同样的机遇,只有积极主动的决策,才能给自己赢得最宝贵的机会,才能让自己处于主动的地位。所有的成功者,都把积极决策奉为圭臬,在他们看来,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积极的人,一种是消极的人。积极主动的人,并不是不间断地做事,而是在看清形势之后,主动决策,从而获得机遇与成功;而消极的人无所作为,他们总是找借口来拖延自己的决策,直到最后找出一些可笑的理由来欺骗自己和他人。
对于朝气蓬勃的青少年来说,能够影响一生的机遇并不会时时降临,如果不懂得积极主动地做出决定,就会白白错失了机遇。关于积极与消极的心态,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曾说过:“一个拥有积极心态的人,在面对困境时能够主动出击,能够快速有效地做出决定。而那些拥有消极心态的人,在困境中会显得被动与退缩,他们总是犹豫彷徨,无法快速地做出决定,甚至放弃了改变的机会。”一个人的心态如果不够积极,就会产生“习惯性无助”心理,在困境面前放弃任何改变的机会,当然也放弃了决策的权利。这样的人会对自身产生怀疑,认为自己这里也不行,那里也不行。事实上,“习惯性无助”的人并不是真的“不行”,而是在心理上给自己设置了一道道无法跨越的樊篱。
“习惯性无助”者的思维模式有以下三大特征:
一是:内在性—总是将错误归结在自己身上。
二是:稳定性—认为事物无法改变,就算付出再多努力也无济于事。
三是:概括性—对于一件事情的无助,会拓展到所有事情上。
你知道为什么心态消极的人会产生“习惯性无助”吗?因为他们的“无助”已经不仅仅是外界环境造成的无助,还有内心的“无助”,让我们来看看他们的思维模式是怎样的:
首先,他们会认为所有的坏事情都是不可避免的,也是无法控制的。
然后,他们会从不好的事情中得出“自己不好”的结论,比如一次考试成绩不理想,就会认为自己的能力有问题。
最后,他们会认为,一件不好的事情,肯定会导致其他不好的事情发生,比如考试没考好,就意味着以后不能考上好的大学,不能获得满意的工作等等,事实却并非如此。
我们不难想象,一个“习惯性无助”者,在面对重大的决策时,会怎样的消极无助。尤其在面对难得的机遇时,如果不能够积极主动地做出决策,就只能失去宝贵的机遇了。只有主动决策,积极行动的人,才能把握机遇,改变现状,让自己走出“习惯性无助”的樊篱。
当然,积极主动的心态也是可以培养的,只要你愿意做出“改变”,就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第一,经常清除消极的思想。
当你产生一些消极的想法时,就要及时进行清除了,要让自己保持微笑,怀抱着乐观的心态,看到事物的积极面,多一些尝试与信任。
第二,远离思想消极的人群。
人是群体动物,如果你身边的人是乐观积极的,那么你也会变得乐观积极起来,如果你身边的人是悲观消极的,那么你也会变得悲观消极起来。所以,你应该多认识一些乐观开朗、积极进取的朋友,远离思想消极的人群。
第三,多给自己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
自我暗示又分为积极的和消极的,积极的自我暗示就是对自我的肯定,是对于外界事物积极而有力的叙述;而消极的心理暗示,会让人对外界事物的认知形成某种心理定势,容易偏听误信,凭自己的直觉办事。有一句话叫做“自己才是生命的主宰”。这就是说,自己的人生是怎样的情形,很多时候可以通过自我暗示来掌控。如果你希望得到更多的快乐和幸福,那么就多给自己一些积极的自我暗示。
积极的自我暗示可以大声地说出来,可以默默地放在心里,也可以写在纸上反复地吟诵。总之,只要我们能够意识到自己所说的一切都是真实而非虚无,就能够体会到满足和喜悦。正因为如此,无论在什么环境里,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青少年朋友都应该学会给自己积极的自我暗示,这样你就会发现,困难不过如此,生活原来可以如此快乐而美好!
第四,强化自己的积极态度。
当你的心态变得积极起来之后,还需要用一些方法进行强化,否则积极的心态也不容易长期保持下去。积极心态的强化方法包括以下几点:
1.给自己定一些具体的目标,无论你要做出怎样的决定,一定要有一个具体的目标,它将告诉你接下来应该做出怎样的选择,应该怎么去做。
2.立即执行你的计划:当你做出正确的决策之后,要立即执行,按照计划行事。
3.经常看一些励志的书籍或电影,多听愉快、鼓舞人心的音乐,经常回忆或者向身边的人分享一些成功的案例。
总之,机遇从来都是属于积极做决定的人,只有积极主动才能抓住成功的机遇,为自己的梦想插上飞翔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