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罗马逐渐衰败的过程
“奥古斯都”平静离世
罗马的社会风气极端开放甚至有些有伤风化,同大唐相比,多了几分淫靡,少了几分大气。屋大维显然也注意到这一点,他整顿世风,赞美婚姻、家庭与生育。
此外,屋大维开始了一个巨大的建筑计划,并充任艺术的保护人,从而使罗马文化达到前所未有的鼎盛。屋大维帮助诗人、艺术家、雕塑家与建筑家,在其庇护下,大文豪贺拉斯、李维、奥维德与维吉尔脱颖而出。尽管很多文人内心仍对共和国追念不已,但屋大维仍然获得了他们的称颂。虽然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更多地肯定现存秩序所带来的和平生活和强大国力,缺乏共和时代的哲学探索精神和政治辩论热情,文学风格也不及前一时期遒劲豪放,但技巧更趋成熟,形式也力求完美,成为罗马文艺的黄金奇葩。
公元14年,这位罗马世界的“奥古斯都”在一次旅行中平静地离开了人世,此时的罗马已经不可能再回到共和国,唯一的问题就是谁来继承奥古斯都缔造的帝国。到此屋大维生前确立的帝位交接的王朝法则再度发挥效用,他的地位由其养子、已确定的继承人提比略继承,权力的和平过渡使得罗马的和平得以继续。公元14年8月,罗马元老院决定将屋大维列入“神”的行列,并且将8月称为“奥古斯都”月,这也是英文中8月的来源。
同其养父恺撒相比,尽管屋大维具有英俊的面容、聪慧的头脑、坚毅的个性和深远的谋略,但却缺乏他的先人所具有的那种领袖气魄。恺撒的历史印记主要在于登上罗马最高位之前的奋斗上,而屋大维则在于获取最高权力之后实行的措施。
屋大维利用权术,使国家机构向着元首的办事机构的方向发展,为罗马打开了一条通向帝国的道路。如果说恺撒去世之时,罗马的历史通向何方尚为未知数,那么屋大维去世之时则大局已定。
同一人帝国的缔造者亚历山大相比,两人之间也有不少共通之处。两者都是在十分年轻时就开始了政治生涯,但屋大维要登上权力的顶峰则必须战胜更为强硬的对手。他的军事才能不如亚历山大杰出,但他的征服成果却更为持久。
回顾屋大维的统治和他留给罗马的遗产,其高寿也是使得由他而始的帝制能够长久的一个关键因素。励精图治的帝王若能有足够的时间来实现自己的抱负,或许便是领导者最大的夙愿。
同许多祈求长生不老的君主相比,屋大维的辞世却显得分外淡定,没有发出向上天再借五百年的感慨,而是戏剧一落幕,他就离开。
“魔鬼”尼禄
公元37年12月5日,尼禄出生于罗马。他的父亲是一个臭名昭著的大贪官,母亲阿格里披娜是罗马皇帝的侄女。3岁的时候,尼禄的父亲病死,他的母亲用美色诱惑自己的叔叔,当上了皇后。
阿格里披娜是一个野心勃勃、权力欲极强的女人,她处心积虑怂恿老皇帝将太子废掉,立尼禄为太子。为了让尼禄的地位更巩固,她又撺掇老皇帝将公主屋大维娅嫁给了尼禄。
阿格里披娜以为这样一来,只要老皇帝一死,罗马皇帝的宝座就是尼禄的。但事情的发展并不如意,老皇帝的身体非常健康,并且经常怀念被废的太子。阿格里披娜急得团团转,最后她竟勾结近卫军将老皇帝毒死。就这样,年仅17岁的尼禄登基,成为罗马皇帝。
尼禄在元老院的第一篇演说受到了元老们的普遍称赞,元老们一致认为尼禄将是一个非常有作为的皇帝,罗马帝国的一个新的黄金时代即将到来。尼禄上台后,起初施行仁政,下令禁止血腥的竞技,废除极刑,减少赋税,允许奴隶们控诉虐待他们的主人等,他甚至宽恕写诗讽刺他的诗人,赦免阴谋反对他的人。
尼禄当上皇帝后,阿格里披娜得意扬扬,以为整个罗马都是她的了。她平时专横跋扈,不可一世,经常干涉朝政和尼禄的生活。尼禄不喜欢自己的妻子,而喜欢一个美丽的女奴隶。他的母亲斥责他,尼禄生气地说:“我是罗马皇帝,我想怎么样就怎么样!”阿格里披娜大怒说:“你别忘了,是谁让你当上皇帝的!我能让你当上皇帝,也能让你哥哥当上皇帝!”尼禄惊恐万分,彻夜难眠,便下令将他的哥哥秘密处死。为了消除后患,尼禄又决定对自己的母亲下毒手。
一天,尼禄扶着母亲登上一艘豪华的大船,给母亲说了很多好话,还亲自斟酒,不停地道歉。阿格里披娜非常高兴,认为儿子回心转意了。尼禄走后不久,“轰”的一声巨响,船身猛地倾斜到一边,吓得阿格里披娜魂飞魄散,急忙跳水逃生,游了半天才上岸,在众人的搀扶下,回到了自己的别墅。惊魂未定的阿格里披娜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几个五大三粗的士兵就闯入别墅,大声说:“我们奉皇帝之命前来杀你!”阿格里披娜还没来得及说话,一把锋利的刀就插进了她的胸膛。派人杀死了自己的母亲后,尼禄又派人杀死了老师和妻子。从此以后,再也无人能节制他,尼禄性格大变,整天过着荒淫无耻的生活。
公元64年夏季的一天,精神极度空虚的尼禄做了一个令人震惊的举动:火烧罗马城。全罗马城14个区有10个区都燃起了熊熊烈火,罗马人奔跑着、惊呼着,仿佛世界末日来临。尼禄站在皇宫的最高处,看着满城冲天大火的壮观景象,兴奋得手舞足蹈。他不仅不派人去救火,反而触景生情,用忧伤的语调高声朗诵特洛伊毁灭的诗篇。
大火过后,人民无处安身,生活在饥寒交迫之中。可尼禄根本不管这些,下令修建自己的皇宫。皇宫内部用金银珠宝装饰得富丽堂皇,餐厅里有镶着象牙的可以转动的天花板,不停地撒下花瓣和香水。浴池可以引进海水,也可以引进泉水。当这座富丽堂皇、豪华别致的建筑竣工后,尼禄兴奋地说道:“这才像个人住的地方啊。”
人民猜测是尼禄放火烧毁了罗马,纷纷议论。尼禄非常生气,派士兵杀死了很多非议他的人,并嫁祸基督徒,大肆迫害他们。
尼禄觉得自己是个艺术家,经常上台表演。他在皇宫举办了很多场豪华演出,以朗诵者、歌手、演奏师甚至角斗士的角色登台表演。在演出时,他下令紧闭剧场大门,不许观众中途退场。观众们实在无法忍受他那刺耳的歌声和拙劣的演技,纷纷翻墙逃跑。
尼禄见在罗马没有人“欣赏”他的“才华”,就率领庞大的剧团到希腊去演出。希腊人赞扬了他,尼禄非常高兴,觉得希腊人懂艺术,就赐予希腊自治权。
罗马人再也无法忍受尼禄的暴政了。公元68年,罗马的西班牙和高卢行省的总督号召人民起来反抗,尼禄的近卫军也纷纷响应。众叛亲离的尼禄逃出罗马城,在郊外的一所别墅中自杀。临死前,尼禄仰天长叹:“一个多么伟大的艺术家就要死了!”
罗马和平
公元14年,罗马第一任皇帝屋大维死后,他的养子提比略继位,从此罗马帝国开始了帝位传承制。公元1~2世纪,罗马帝国主要经历了三个王朝:朱里亚·克劳狄王朝、弗拉维王朝和安敦尼王朝。这三个王朝是罗马帝国的鼎盛时期,被称为“罗马和平”。
在这一时期,罗马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农业出现了带轮子的犁和割谷机。工业上出现了水磨,大大减轻了人力和畜力的劳动强度。在矿山中开始使用人工排水的机械。手工业的发展尤为显著,不仅门类增多,而且分工十分精细。传统的手工业,比如阿列提乌姆的制陶业、阿普亚的青铜制造业、莫纳德的制灯业等规模不断扩大,产量很多,远销各地。玻璃制造业也得到了大力推广,同时出现了丝织业。在这一时期,除了罗马城外还出现了很多大城市,比如不列颠的伦丁尼姆(今伦敦)、高卢的鲁格敦(今里昂)等,迦太基等一些曾被摧毁的城市也开始恢复,阿普亚和那不勒斯是手工业和商业的中心,而亚历山大里亚(今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则是商品的集散地和内外贸易的枢纽。首都罗马成了整个帝国的交通中枢,它和许多大城市都有道路相连,西方谚语“条条大道通罗马”就是从那时流传下来的。
当时罗马对外有三条贸易通道。第一条是从意大利半岛经海路来到亚历山大港,登岸后由陆路经过红海东岸阿拉伯半岛上的也门,然后乘着船借着季风抵达印度,最后再把印度的宝石、香料和纺织品运回罗马。第二条是北上到达北海和波罗的海沿岸,用罗马的金属制品换取这里的琥珀、奴隶和毛皮。第三条是通过丝绸之路与中国进行贸易往来。中国的丝绸在罗马属于奢侈品,罗马的上流社会以穿中国丝绸制的衣服为荣。每逢庆典和节日,罗马的贵族和富人都会身穿绫罗绸缎出席。
罗马的文化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当时的诗人备受皇帝的宠爱,社会地位很高。其中最有名的有三位诗人:维吉尔、贺拉西和奥维德。维吉尔一生虽然只写了三部作品,但影响巨大。其中以他模仿荷马史诗写成的《埃涅伊德》最为著名。《埃涅伊德》讲的是特洛伊王子在特洛伊被攻陷后,带着族人千辛万苦,漂洋过海来到意大利半岛,经过了一系列的战争,创建罗马城的故事。贺拉西擅长写讽刺诗和抒情诗,他的抒情诗《颂歌》堪称抒情诗的典范。奥维德以写爱情诗见长,他的代表作是以古希腊罗马的神话为题材的《变形记》。此外,历史学家李维等人呕心沥血,写成了24卷的《罗马史》,时间跨度从罗马的起源到图拉真皇帝,所记历史长达900年。书中还记述了罗马起源和王政时代的传说,地中海周围国家的情况以及罗马征服这些国家的过程,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
罗马的建筑艺术是人类艺术的瑰宝。现存的最著名的罗马建筑是建于公元81年的提图斯皇帝凯旋门。它是为纪念罗马镇压犹太人而建的,在高达24米的浮雕板上,雕刻着罗马皇帝乘坐四轮马车凯旋的情景。而树立在罗马广场上的图拉真记功柱,一共刻了两千多个人物,描绘了图拉真皇帝的赫赫战功,是罗马石刻艺术中的珍品。
罗马椭圆形剧院是现存罗马建筑中最壮观的。它建于公元80年,剧场内不仅可以表演陆战,舞台还可以灌上水,表演海战,所以又有水陆剧场之称。剧院共分4层,有80个出口,能容纳5万观众。站在剧院的最高处,整个罗马的景色尽收眼底。
在科学技术方面,罗马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农业学家科路美拉写了《论农业》、斯特拉波写了《地理志》,科学家普林尼写了长达37卷、百科全书式的《自然史》。他为了详细记录维苏威火山喷发的情景,亲临现场,不幸遇难,为科学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但罗马的繁荣是建立在残酷剥削奴隶的基础上的,这种繁荣维持不了多久。到了公元2世纪末,罗马帝国就开始出现了危机。
罗马帝国的巅峰
拿破仑说:“罗马的故事就是全世界的故事。”当然,拿破仑的全世界不包括东方,他的视角始终是围绕着西方的历史,围绕着罗马帝国转动。
作为古代最负盛名的帝国,罗马帝国既是古代西方文明的发祥地,又是古代世界各民族的思想和文化成果输入西方的主要导管。正如孟德斯鸠说:“我们总离不开罗马人,今天我们依旧要在他们的首都去寻找废墟颓垣,就像骋目于万紫千红的草原的双眼,总爱看看岩石和山陵。”这是一种文明的积淀,由时间成就。
在人类历史与世界文明中,“罗马”这个名字所涵盖的文化意义,恐怕只有“中国”一词可以与之媲美。早在两千多年前,当大汉王朝第一次接触到有关罗马的信息时,先人们凭素朴的直觉而肯定了它与中华帝国的相通之处,并给它取了一个中国化的名字——“大秦”,因为“其人民皆长大平正,有类中国,故谓之大秦”。这个“有类中国”的赞誉确实蕴涵着中西两大文明互为呼应的、意味深长的历史感受。
对于西方人来说,千百年间,罗马已经演化成一个标志,既指一座名城、一个帝国,也代表着一个文明、一个时代。从人类文明发展的全局看,罗马文明在取得自身伟大成就的同时,也在西方文明的形成上起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作用,它把极具开创、进步意义的希腊文明继承下来,并在地连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范围内发扬光大,成为欧洲的“古典文明”。
在“罗马和平”的那段岁月中,从都城罗马到欧亚非三大洲的各个行省,数以千百计的城市犹如璀璨明珠般闪烁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南起撒哈拉沙漠中的绿洲和金字塔的国度,北达多瑙河和莱茵河畔,西至大西洋,东临波斯湾,无论名都大邑还是边陲小镇,都按着统一的政法体制、市政规划、公共设施和文化风格建设起来,会堂、神庙、广场、剧院、商肆、浴池、公路和水道形成了罗马独特的帝国风景。
英国的吉本和德国的歌德都异口同声地赞美罗马文明顶峰之世最适于人类生活的时代,的确,如果你不是奴隶就是自由民,罗马的确是个天堂。在古代社会,无论处于怎样的盛世,无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总是几家欢乐几家愁,所谓幸福指数只是针对于中上层而言,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依旧体味着生存的艰难。
在帝国初期,罗马达到了古代西方世界生产力的最高水平,囊括古代地中海文明区域的全部,希腊、埃及、西亚等古代文明持续近三千多年的生产力与科技统统汇集到罗马手中。当丝绸之路由大汉打通,远东的中国和极西的罗马便开始了东西文化的碰触,罗马这种古代最高生产力的促成,也受惠于欧亚洲际间的中西交流。
罗马帝国通常被历史学家分为前期帝国(公元前27~公元192年)和后期帝国(公元193~476年)两个阶段。前期帝国经朱里亚·克劳狄王朝、弗拉维王朝,至安敦尼王朝即五贤帝时代达到鼎盛,屋大维无疑是朱里亚·克劳狄黄金时代的巨星。后期帝国则从3世纪危机起,经伊利里亚诸帝、戴克里先的四帝共治来到了君士坦丁大帝的手中。
君士坦丁大帝治世之前,罗马帝国的社会经济形势绝对不容乐观:城市破败,商业凋敝,农村赤贫化,土地荒芜,人口锐减,以致政治动荡,内乱不断,人人自危,国家处在朝不保夕的状态中。
公元3世纪左右,雄才大略的君士坦丁大帝结束了罗马王朝的动乱纷扰,恢复了国家的安定统一。之后,他致力于加强皇帝本人的独裁权力:将原本的近卫军改成帝王直属的宫廷亲卫队,把土地分封给同姓子侄,同时易改军制,减弱驻边军队的实力,以防止地方拥兵自立。
此外,从屋大维时代开始就不断强化和神化的皇权,到了君士坦丁时代也达到顶峰。
君士坦丁还做了两件意义深远的事情,第一件事是公元330年,将罗马王朝的首都从罗马迁到欧亚两洲相交的拜占庭城即君士坦丁堡,企图在东方为帝国寻找生路。第二件事是作为第一个信奉基督教的罗马皇帝,给予基督教合法地位,以挽回因摇摇欲坠的传统多神教走向没落而带来的宗教信仰危机。君士坦丁的推波助澜使得基督教历经血与火的淬炼终于获得新生。
君士坦丁大帝统治时期,组织同业行会,鼓励贸易,统一工资,合理房租,囤小麦,补歉年,视察学校,创立典范。王子婚礼上,第一次制造餐叉进食,此习惯沿袭至今;在建筑学上,发明四角形建筑物,架起圆形屋顶,成为现今中东建筑的代表;当时西方仍是以物换物,拜占庭已有货币交易,其金币市值保持七年不变,在八百多年间,拜占庭金币一直是通行地中海的标准货币;王室定下商业借贷利息,规定不同的风险利率。数世纪以来,拜占庭拥有欧洲最繁荣的经济,因为君士坦丁堡位于亚洲、欧洲、黑海和爱琴海之间的贸易路线上,地理位置绝佳,那是丝绸之路上一个重要目的地,君士坦丁堡得以傲然屹立。金角湾是它的脊梁,马尔马拉海是它通往东西的坦途。它的富庶世人皆知,整个中世纪,它仿佛就是世界的中心,还受到各地的膜拜。
屋大维的黄金时代是罗马帝国的巅峰,自奥古斯都之后帝国便逐渐被落寞余晖所笼罩,虽然不乏君士坦丁、查士丁尼等有为君主的励精图治,但物质生活上的穷奢极欲,统治阶级的日渐腐化,世风日下的社会常态,从根本上摧毁了罗马帝国赖以前进发展的精神。
帝国的后花园,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又有谁想到,罗马的最终覆灭也与伫立东方的大汉有着蛛丝马迹的关联呢?冥冥之中,汉朝竟与两个“大秦”(秦朝与罗马)都有着如此重要的联系。
匈奴西迁的“蝴蝶效应”
气象学家洛伦兹于1963年提出一个理论:一只蝴蝶在巴西扇动翅膀,传到得克萨斯州就引起了龙卷风暴。这就是混沌学中的蝴蝶效应,对于个人来说,当年不经意的细枝末节或许会让你走上不同的人生岔路,历史也是如此,大汉与罗马的瓜葛便从一件看似毫不相关的突发事件开始。
历史放映机调至东汉年间,公元88年,东汉章和二年,是个多事之秋。汉章帝驾崩,年方十岁的太子刘肇继位,是为和帝,其母窦太后垂帘听政,主少母壮,政局可想而知。窦太后的几个兄弟,侍中窦宪、虎贲中郎将窦笃等人控制朝中大权。
此时,洛阳出了件不大不小的事,章帝大丧未完,来京吊唁、刚获太后宠信的皇室疏宗都乡侯刘畅遇刺身亡。窦太后大怒之下,严令彻查此事,中间却遇到了很不正常的阻力。几名汉室的忠诚臣子在压力之下彻查的结果是:罪魁祸首是大权在握的太后之兄窦宪。动机是惧怕刘畅得到太后的宠信,会和自己分享权力。
虽说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但窦太后毕竟手足情深,加之窦氏一族荣损相关的利害关系,窦太后不得不想方设法保全窦宪。当朝野间议论纷纷,窦太后骑虎难下之际,事情忽然有了转机。南匈奴使者前来朝见,请求朝廷出兵讨伐北匈奴。
匈奴曾经是汉朝最可怕的劲敌,但在几百年的反复打击下,东汉初年已经衰落并分裂成南北两部。南匈奴向汉朝称臣,关系良好,北匈奴地处漠北,对汉朝的威胁也不大。近年来,北匈奴饥荒惨重,人民流亡,所以南匈奴请朝廷出兵征讨。窦宪及时抓住了这个机会,上书请求带兵征讨北匈奴以将功赎罪。
这件战事对于大汉来说意义不大,隔秦伐楚之事只会让南匈奴坐大,但特殊时刻,窦太后显然顾不了太多,她力排众议命窦宪为车骑将军出兵征讨。挟着当年西汉大破匈奴的余威,东汉军队再次演绎了“胡无人,汉道昌”的壮举。此战于窦宪来说无疑是柳暗花明,此后几年,窦宪率兵继续清剿北匈奴残部。永元三年(公元91年),汉军在阿尔泰山脚下彻底击溃了北匈奴,单于率数万部众远遁西域,逃离了大汉的视野。
窦宪在极北的燕然山(今蒙古杭爱山)上勒铭纪念,但他并不知道自己引发了怎样的历史:此时的欧洲因北匈奴的西迁产生了一连串的连锁反应,将西方世界搅得天翻地覆,最终导致了罗马帝国的土崩瓦解。窦宪仿佛是推动第一张多米诺骨牌的那只手,之后一连的倒塌一直延续到近三百年后的欧洲。
君士坦丁大帝的崛起延缓了罗马的分裂,再造了帝国的强盛,但辉煌的时光十分短暂。公年337年,君士坦丁驾崩,数子争位,帝国又陷入新一轮的分裂与混战。历经几次权位更迭,几番争战、分裂、统一之后,君士坦丁一系的皇室终结,军权在握的军官登上了罗马的王座,将领瓦伦提尼安坐镇罗马,其弟瓦伦斯成为“共治者”。兄弟同心,其利断金,罗马开始了与夙敌波斯的争战,对于东北方渐渐逼来的匈奴威胁却浑然不知。
对西方世界来说,匈奴人的到来毫无预兆。
哥特人的起义
北匈奴离开蒙古草原之后,逐渐分成了两个部落。其中一部居住在里海东部,被称为白匈奴人,后来一度侵入印度。另一部几经迁徙,于公元260年左右在黑海东北的钦察草原上定居下来。虽然已经一脚踏入了西方世界的门槛,但匈奴人以为西方是无边的荒漠,因此没有渡过顿河西迁。近一百年后,一场严峻的饥荒迫使一些匈奴人沿着黑海北岸西进,去寻找赖以生存的水草地,结果无意中发现了西方的丰美草原。公元350年以后,匈奴人举族西迁。
这个茹毛饮血的游牧民族,终生迁徙,马术娴熟,箭法精准,正如九百年后的蒙古骑兵一样,没有任何一支欧洲军队能够与之抗衡。他们征服了游牧民族阿兰人,侵入了日耳曼哥特人的领土。同样是蛮族出身,当年曾让罗马帝国万分困扰的哥特人终于明白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强中自有强中手”。东哥特几乎在一夜之间就被匈奴所征服,东西两部的哥特残部只得蜂拥至多瑙河畔,向罗马守军求救,请求帝国允许他们渡河,逃避即将到来的浩劫,他们以永远效忠帝国作为报答。
正陷入与波斯苦战的瓦伦斯出于增加兵力的考虑答应了他们进城的请求。虽然罗马提出了许多苛刻而审慎的条件,但哥特人的涌入依旧带来了无边的后患。匈奴之患虽解,但养活哥特人也是个大问题。罗马当然认为自己没有义务养活这些人,所以他们只提供了很少的粮食补助,以致很多哥特人卖儿卖女,又或饿死街头。许多哥特人还要忍受罗马统治者的残酷剥削。遭到非人虐待的哥特人再也不堪忍受。终于拿起锄头起来反抗,起义情况愈演愈烈。
原本已被罗马文明影响的哥特人在匈奴人的骑杀刺激下重返蛮族的劫掠生涯,罗马帝国已不再是恩主,匈奴骑兵也不再是敌人。面对富庶的罗马,匈奴人、哥特人、阿兰人、色雷斯人,等等,都想分一杯羹,就连莱茵河上的日耳曼人也开始入侵高卢。陷于波斯战争泥潭的瓦伦斯自顾不暇,侄子西部皇帝格拉提安率军北上迎击,一时天下大乱,罗马帝国再度变得岌岌可危。
最初格拉提安将哥特人重新赶回多瑙河畔,但没想到哥特人和匈奴联合起来,情况一发不可收拾。罗马人习惯了大军团正面决战的作战方式,而游牧民族的军队依靠的是骑兵机动性强的优势。后者总是以游击战方式进攻罗马军队,致使后者常常措手不及,大吃败仗。不久,罗马军退守城池,哥特人攻打不下。格拉提安一见情况有所缓和,遂转战莱茵河上,打败日耳曼人。
格拉提安胜利的消息传到瓦伦斯那里,后者对侄子的军功妒忌不已,决定也效仿一下,御驾亲征,但瓦伦斯并不是很好的军事家。公元378年,瓦伦斯亲率一支六万人的大军向亚德里亚堡挺进平叛,结果却是瓦伦斯以生命为自己的名利心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战斗变成了一场可怕的大屠杀,千千万万的罗马人不分身份贵贱,落入死神的手中,而罗马从共和国到帝国的千秋霸业也将在此大劫后走向衰败。
哥特人的胜利,仅仅限于亚德里亚堡,对于坚不可摧的罗马城市,游牧的蛮族依旧束手无策。因此,当格拉提安任命狄奥多西为东部皇帝,主持战局时,哥特人再度求和。当然,罗马也无心力恋战,双方达成妥协,色雷斯由皇帝赏给哥特人居住,而哥特人继续“效忠”罗马,受重创的罗马军不得不大量吸收并仰仗先前的“敌军”作为主力。已故的瓦伦斯皇帝当年的算盘竟然以这样荒诞的方式达成了,不得不说是历史的玩笑。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罗马帝国凭借其虚华的外表维持着表面的统治,公元395年,狄奥多西一死,哥特人再度反叛,罗马兵败如山,因为军队主力全是哥特人,帝国东部一夜沦陷。公元411年,西哥特人攻破罗马,“永恒之城”万劫不复,化做了历史的尘埃。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的分崩离析仿佛多米诺骨牌的最后一段,罗马的辉煌以民族大迁徙的结局而告终。
一个东方贵族的死导致了一个西方皇帝的死,两个东方民族间的战争导致两个西方民族的兵戎相见,东汉的崛起导致了罗马帝国的崩溃,东边日出西边雨,历史的翻云覆雨果真变幻莫测。
罗马的分裂和西罗马帝国的覆灭
公元1至2世纪,是罗马帝国的壮年,它是地中海边名副其实的强国。可是,到公元3世纪,帝国已成衰竭之势,由奴隶制的崩溃以及附带的副产品所致。
奴隶主的奢华和居住宫殿的富丽堂皇,令现代人见了也艳羡。皇帝和大臣们也许可能为了排遣自己的寂寞,举办各种活动。公元106年,图拉莫皇帝因达西亚的胜利,举办了123天的活动。
兄弟们的内讧比较厉害,皇帝更迭就是家常便饭。其中有50年换了10个皇帝。
公元284年深秋的一个午后,一支罗马军队行色匆匆,从波斯拿来大量的财物。不幸的是皇帝死在归途,儿子也没福,得了重病,被抬着回国。
近卫军长官阿培尔在担架旁徘徊,不停地催促士兵们快一些走,而且他还不时地揭开被子来看看。士兵们从担架上能闻到一股腐臭味,大为怀疑。到了尼科美地区,士兵们才知皇帝已被害死。
激动的士兵发出怒吼声,他们要找出凶手,为国王报仇。
阿培尔怒斥士兵们,让他们不要大声喧嚣,以免影响宫廷的威严形象。
此刻,又一声音怒起,责骂阿培尔怎么还在这里训斥别人,该死的是他,因为就是他杀掉了两个皇帝,他才是国家的敌人。此人就是戴克里先。两人砍杀一阵,阿培尔毙命,戴克里先被推举为帝国的皇帝。
他继承了奢华之风。戴克里先被视为神明,皇权加强,改为“君主”。君主制成为罗马帝国后期的一种承袭形式。
戴克里先有些自卑,又选了好友马西米克治理西部。后来又弄了两个副职恺撒。历史上称“四帝共治制”。接替戴克里先的是君士坦丁。公元330年首都迁到拜占庭,定名为君士坦丁堡,为新罗马,为东西分治打下基础。
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为东西两家,首都东为君士坦丁堡、西为罗马城。帝国衰落,奴隶起义各地而起,以高卢人的“巴高达”运动为甚。公元408年,罗马统帅撒拉率领一支军队回意大利,途径阿尔皮斯山口,被高卢人打败。
罗马帝国屋漏偏逢连阴雨,哥特人进入意大利。这支队伍的首领是勇士阿拉里克。他对妻子许诺说:我会打进罗马城,把贵妇给你做婢,把财宝给你做礼物。
可这位兄弟头次失利。罗马司令官斯底里哥,使罗马城恢复原貌,这是帝国末日的回光反照,也是角斗士炼狱的终结。
务实的斯底里哥,与阿拉里克结为兄弟,对付匈奴人的来犯。这一策略被废物利用,说斯底里哥想造反。霍诺下令处死了斯底里哥。
公元408年,阿拉里克率众来犯,拿下罗马的港口,断绝城内的供应。帝国的废物们惊恐万状,派人乞和。但是阿拉克里却是不吃这一套,他对求和的人们说,求和也可以,那就得付出代价。经过协商,最后双方达成协议,就是用财宝来交换。
最后,罗马城答应了这苛刻的条件。公元410年,阿拉里克给兄弟们许诺:打进罗马,抢劫3日。
可怜这个血雨腥风的夏夜,哥特人把罗马变成一堆废墟,财物洗劫一空。做了这事之后,他们弃城,向南部挺进。阿拉里克,这个兄弟也撒手人寰。据说,阿拉里克和财物,葬入一条河底。
公元476年,西罗马六岁的皇帝,被掂了下来。就这样,这长达5个世纪的帝国,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轰然倒塌,没了,化为青烟。这也意味着西欧新时代的开启。
查士丁尼与拜占庭帝国的衰亡
当西罗马在痛苦地与蛮族争斗中走向灭亡深渊之时,东罗马则在漫长的狄奥多西二世时代安乐徘徊。当西罗马帝国彻底崩溃于战乱之中,罗马文明的唯一承载便是拜占庭帝国了,即东罗马帝国。拜占庭所体现出的风格类似于中国的南宋,柔丽秀美,偏安一隅,仿佛夕阳晚照,留给后人的是淡淡的落寞和动人心魄的美。
罗马帝国日薄西山,但也曾有过片刻的回光返照让罗马人内心澎湃,那就是拜占庭帝国查士丁尼统治的时代。
平民出身的帝王总是留给后人很多噱头,查士丁尼出生于南斯拉夫一个农民家庭,后来随着他的叔父查士丁走上罗马的仕途,查士丁机敏且强壮,很快便入选了利奥一世的宫廷禁卫军,在战场上转战四方,接受铁血的淬炼,先后参与了对伊苏利亚人、对波斯人以及对企图篡位者维塔里安的战争。
在战争中查士丁屡立战功,受到皇帝嘉奖,从一个默默无名的士兵一举升为禁卫军的首领,并且获得了元老的身份。后来,查士丁靠卓越的战功被拥立为罗马皇帝,由于没有后嗣,就将查士丁尼培养为继承人。罗马君主对于继承人的选择远不像中国的皇帝一样紧紧抓住血统不放,或许是长久以来的共和情结,淡化了帝国“家天下”的意味。公元527年,查士丁尼正式成为了拜占庭帝国的皇帝。
同当年的君士坦丁一样,查士丁尼也是个虔诚的基督教徒,他渴望恢复昔日罗马帝国的全盛局面,并将正统的基督教义传播到这个帝国的每一寸土地。初登大宝,他勤政不倦,被世人称为一个与黑夜为伴的人,当年玄宗李隆基登位,也曾日日理政、批阅奏策到深夜,励精图治的皇帝赢得了身后的声名,也付出了许多不为凡人所知的辛苦。
提及查士丁尼,还有两人不得不提。一是拜占庭的战将贝利萨留,一是查士丁尼的皇后狄奥多拉。
罗马与波斯的宿怨在拜占庭帝国时期依旧存在,在东罗马与波斯的战争中,贝利萨留脱颖而出,升任禁卫军长官,受到了皇帝的重用。
公元530年,贝利萨留任德拉总督,击败4万波斯阿拉伯联军,名声大振,两年后,战争以有利于拜占庭的和约而告终。
之后的岁月中,贝利萨留镇压国内叛乱,剿灭阿兰人,出征东哥特,立下赫赫战功,他的才干如同破鞘的长剑,只有强有力的帝王,才能驾驭自如,去斩断前途的荆棘,扫荡敌人。贝利萨留用有限的人力与财力赢得了一场又一场的胜利,也因功高盖主而引起了查士丁尼的猜忌。
几度罢黜,几度起用,贝利萨留用一生谱写了一阕豪迈的辞章。他所创建的装备精良、集数族兵器于一身的“铁甲军”,在他死后数百年间,一直是捍卫拜占庭帝国的坚强支柱。戎马一生,最后却被指控参与谋反,遭到罢黜,痛苦离世。
“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历史剧目各朝各代、各国各地都会重复上演。
皇后狄奥多拉则是查士丁尼身边不可或缺的政治伙伴与情感寄托,这个曾做过烟花女子和戏子的女人,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邂逅了查士丁尼,最终成为他的另一半。
查士丁尼虽成长于军旅中,但其性格中软弱的一面仍时而显露出来,狄奥多拉以其丰富阅历和人生磨难中成就的智慧和果决弥补了查士丁尼时而出现的优柔寡断。查士丁尼追求威严,要建造富丽堂皇的索菲亚大教堂,帝国需要大量的金钱,不免横征暴敛,肆行劫掠。等教堂矗立起来时候,人民不满的愤恨也积聚成山。
在公元532年君士坦丁堡的历年盛事赛车会中,臣民对赛车的狂热突然演变成对专制、贪污和苛税的强烈不满,人潮汹涌,皇宫遭困,查士丁尼慌乱不已。
狄奥多拉以一个政治家的远见和妻子的鼓励使得垂头丧气的查士丁尼重新鼓起了勇气,依靠贝利萨留的雇佣军血腥镇压了起义,屠杀了3万多人,查处背后支持的元老。拜占庭帝国的黄金时代无法脱离狄奥多拉的倩影,正如查士丁尼无法离开对妻子的依赖一样。
从公元533年开始,查士丁尼终于开始实践他恢复旧日罗马帝国的梦想了,并在这条路上走了22年之久。先是昙花一现的汪达尔王国在拜占庭的剑锋中覆灭,跟着在西西里岛登陆后攻克了罗马。公元540年,查士丁尼攻克东哥特首都拉文那。14年后,拜占庭帝国终于将东哥特王国收归己有。
公元554年,查士丁尼又利用西哥特王国的内讧,出兵占领了今西班牙的沿海地区。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查士丁尼把这种思想发挥得淋漓尽致。连年的征战使拜占庭帝国的版图空前扩大,原罗马帝国的疆域大半被重新并入,查士丁尼大有恢复罗马雄风的架势。然而,征服与统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帝国的短暂辉煌实际是以广大被征服土地的衰弱来换取中心区域的繁华,危机依旧存在。虽然查士丁尼恢复昔日罗马帝国全盛的宏愿依旧未能成功,但他为拜占庭帝国打下了稳固的基础,使得罗马帝国的半壁江山在历史的风吹雨打中延续了近千年之久,后来一度成为亚欧大陆西部文明世界的唯一火种。
如今,青史留名的查士丁尼还有一个尊称即“法律之父”,因为查士丁尼在西方文明史上留下的最大贡献,莫过于《查士丁尼法典》了,即《罗马民法大全》。查士丁尼即位第二年,就成立了罗马法编撰委员会,由著名法学家特里波尼亚领导,通过对400多年来罗马历代元老院的决议和皇帝的诏令进行编辑,终成《查士丁尼法典》。虽然该法典在拜占庭帝国衰亡后一度失去其影响力,但在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下,《查士丁尼法典》重新焕发出它的活力,成为超越时空限制的法律大全。
“我过去是恺撒,我现在是查士丁尼,我因为感觉到上帝的意志而笔削诸于法律……在我和教会的步骤和谐之后,我蒙受上帝的感应,立即把我的全部精神,用在那件大工作上面。”查士丁尼为何会对编撰法典有如此高的热情,这已无从考证,但可以想到的是,一切与他的宏图大志相关。
著名史家普罗科厄斯写了《战争》和《建筑》两部书为查士丁尼歌功颂德,却又留下了一部《秘史》揭露查士丁尼宫廷的黑暗,使得这位复国大帝成为西方历史上形象最为丰满的帝王之一。
晚年的查士丁尼,作为神学家的一面更多地显露出来,逐渐厌倦政事,沉迷于宗教,公元565年,曾经叱咤风云,铁马金戈,横扫西欧,以复兴往昔罗马帝国大业为己任的铁腕强人查士丁尼一世去世,罗马帝国终于回天乏力。雄才大略的谋划,高瞻远瞩的运筹,百战百胜的军队,卷帙浩繁的法典,一切皆成过眼云烟。据说查士丁尼离世后,君士坦丁堡的百姓一片欢腾,但拉长了历史的坐标,查士丁尼依旧是位杰出的帝王。
7世纪中叶,由于阿拉伯人的武力扩张,拜占庭帝国日趋衰落。西欧封建主占领了拜占庭帝国大部分领土及其首都君士坦丁堡,建立拉丁帝国。拜占庭的残余势力退缩小亚细亚。西风残照,罗马宫阙,朝代兴衰,文明失落,历史总是充满了无奈,拜占庭携着罗马的余晖,湮灭在历史的沙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