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潜规则大全集(超值白金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话多者往往先“死”

你说出来的永远都应该少于需要说的,而话不经脑,说得又多又乱必然遭殃。这一点要永远谨记于心。人皆知“言多必失”,有时说话的人并无恶意,但对听者而言,就可能伤及他的自尊心。而舍弃那些可说可不说的话,只说应说的话就完全足够了。

同时,话不能多说时,少说巧说而让别人心领其意也很必要。吞吞吐吐,似有难言之隐,似隐却露,故作弦外之音。关键性的内容言者并不明言,但却有意做出强烈的暗示,使闻者不难从中领悟辨识话中之“话”、弦外之“音”,自行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此种手段的妙处在于:言者未曾明言,便可不承担明言的责任;言者未作结论,便无强加于人之嫌;然而言者所要表达的关键内容却尽为闻者所知,其目的已然达到。善奏弦外之音的人比那些凡事喜欢大鸣大放、夸夸其谈的人要高明得多。

唐玄宗在位期间,曾发生了一场废立太子之争。受宠的武惠妃极力构陷太子李成,企图让自己的亲生儿子取而代之。唐玄宗听信了谗言,召集宰相会议,打算废掉太子。正直的宰相张九龄从稳定政局和维护礼法的角度出发,公开反对更储,并明确表示:“陛下必欲为此,臣不敢奉诏。”同时在位的奸相李林甫,却另有一番表现。他当众不发表任何意见,退朝之后却暗地里通过宦官转告玄宗说:“此主上家事,何必问外人?”此番话虽然没有直接针对更储问题做出明确的表态,但其所暗示的弦外之音却是十分明显的:既间接表明了李林甫迎合玄宗和武惠妃赞同废掉太子的态度,同时又影射攻击了政敌张九龄“干预”君主的“家事”。

李林甫不愧“奸诈”二字。我们虽不提倡这种卑鄙歹毒的处世方法,却可以学学“弦外之音”的说话艺术。

同样,当你想用言辞来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时候,你说得越多,你这个人看起来就越是平淡无奇,你所能控制的也就越少。如果你能把话说得隐晦一点,神秘一些,多给人留一点遐想,那么即使你是老调重弹,别人也会觉得你的见解独到。那些有权力的人总是说得很少,他们给人的印象却很深刻,而且总是能威慑到别人。话说得越多,说出不该说的话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提起“刘罗锅”,人们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一个聪明机智、正直勇敢、不失几分幽默的人物形象。“刘罗锅”刘墉靠着他的正直和聪明周旋于危机重重的封建官场,左右逢源,游刃有余。但刘墉也曾遭遇重大转折,受到乾隆皇帝的申斥,本该获授的大学士一职也旁落他人。究其原因,不过是刘墉守口不密,说话不周,酿成了祸患。

一次乾隆谈到一位老臣的去留问题,说若老臣要求退休回籍,乾隆也不忍心不答应。刘墉便将这话泄露给了老臣,而老臣真的面圣请辞。乾隆大为恼火,认为这是刘墉觊觎补授大学士的明证,是“谋官”的明证,因而训斥一通,将大学士一职改授他人。

而清朝道光年间,军机大臣曹振镛当政之时,对政敌的打击往往不动声色,却“言致敌败”,非常有效。

曹振镛很讨厌军机大臣蒋攸铦,两人面和心不和,就一直想把他排挤走。一次,琦善因处理鸦片战争后与英国殖民者“洋务”不当,被革去两江总督一职。道光皇帝问曹振镛道:“两江总督地处南海边陲,与洋人对峙,交往频繁,职位非常重要,我想派一个资深望重、久历封疆的官员去担任此职,你看谁合适呢?”曹振镛知道蒋攸铦刚由直隶总督任上调上来,属于道光帝想要的那一类人,但是由自己提出来,不免授人以排挤同僚的口柄,也会引起道光皇帝的怀疑,所以他不直接提出由蒋氏调任,而提正被白莲教起义弄得焦头烂额、肯定不能调任的川陕总督那彦成。于是,曹振镛说:“臣以为川陕总督那彦成资历最深。”果然,这个建议遭到了道光皇帝的否决,说:“川陕一带,正发生民乱,那彦成不能调动。”说着又看了看曹振镛,当时军机处要员都在座,蒋攸铦亦在身旁,但是曹振镛就是不说话,道光环视四周,看到了蒋攸铦,马上说:“你就是前朝的封疆大吏,去任两江总督正合适。”此事就这样敲定了,实际上蒋攸铦由军机大臣调任两江总督,从地位与权力上,都有下放的嫌疑,所以,蒋攸铦出来后对人感慨地说:“曹公的智巧,真可怕呀!他自己的意思含而不露,却让陛下说出来,就无可更改了,这样的排挤,真是高明至极啊!”

曹振镛仅用了一句话就成功地让道光帝替自己赶走了政敌,可谓高明之至。不仅除去了眼中钉,也没有损害自己在主子眼中的形象,更不会落人口实,留下话柄,达到了一举三得的效果。

说话是一门艺术。聪明人善用而不滥用这门艺术,往往利用最简洁的语言,传达自己的意思,也能给别人留下最深刻的印象,产生最理想的效果。

常言道,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就是说,疾病往往是饮食不慎而引起,祸患则是由言语不慎所招致。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与世人相处切忌多说话,说话太多必然有失误。因为说话犯了随便胡扯的毛病,就会让人听起来荒诞不经;说话犯了烦琐的毛病,就会让人听起来荒诞不经会使人感到支离破碎,不得要领。因此多说者往往烦琐啰唆,让人抓不到重点,或者胡扯乱言,让人生厌恶心,其结果自然以“先死”告终。

这点在职场上就有很好的体现,许多工于心计的老手就通晓“话说一半,点到为止”的精要,说话时绝不多出一个字。这不仅能够掩藏自己的真实意图,还能为自己留有事后自我辩解的余地,为自己保留一条后退抽身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