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鸣重说晚清民国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10章 吴小鬼练兵

“吴小鬼”的叫法是有贬义的,一方面说他是后辈,一方面则骂他“鬼”,行事鬼,打仗鬼,不按规矩出牌。搞不过他,羡慕嫉妒恨。

在民国,吴佩孚是个大人物。中国人上美国《时代周刊》封面的,他是头一个。在他最神气的时代,据说,还有洋女人看了报道想要嫁给他。苏俄向东发展,在中国寻求合作者,首先想到的,也是他。

但是,即使在吴佩孚最神气的年月,有一个外号也跟他形影相随,这就是“吴小鬼”。不仅他身属的直系外面的人这样叫他,直系里面的人,背后也这样叫。从辈分上讲,吴佩孚是北洋系的第二代,是曹锟的下属,不管是否真的赏识,毕竟是曹锟提拔了他。所以,第一代的北洋人,说他是小鬼,也是可以的。张作霖算不上北洋系中人,但后来也靠上了袁世凯,多少沾点边儿。辈分跟曹锟相若,还是亲家,他最喜欢管吴佩孚叫吴小鬼,吴佩孚也只好随他。当然,“吴小鬼”的叫法是有贬义的,一方面说他是后辈,一方面则骂他“鬼”,行事鬼,打仗鬼,不按规矩出牌。搞不过他,羡慕嫉妒恨。

吴佩孚身材矮小,身高不超过一米六,作为一个山东人,多少有点愧对祖先,跟同为直系的冯玉祥走在一起,要矮一个头。如果是一同检阅部队,总免不了有人会失声发笑。其实,人家不尽然是笑吴佩孚个子小,而是笑这种高矮搭配的参照效果。但是,吴佩孚个矮心虚,总觉得人家是在笑他。难怪他跟冯玉祥总是搞不到一起,不仅带兵打仗上有瑜亮情结,连身高上也觉得不自在。吴小鬼的“小鬼”,跟这个个头儿也有点关系。

吴佩孚是北洋军里不多的秀才,冯国璋是当了兵之后才考的秀才,而吴佩孚在当兵之前就已经是了。吴佩孚有道德洁癖,做了秀才,不知天高地厚,当地大户人家办事唱戏,他觉得里面有点黄(这是常态),有伤风化,前去搅和,结果在家乡立足不住,逃了出来,穷极无聊,才当了兵。那么小的个子,当兵也只能当戈什哈(护兵马弁),还是一个文案的戈什哈。幸好这个文案爱才,当发现自己的马弁居然是秀才之后,就托关系把他送进了北洋系统的测绘学堂。于是吴马弁变成了吴军官,一步步升上去,成为北洋的后起之秀。在这个过程中,偏偏那个做了那么多年军校总监的段祺瑞,没有看上这个小鬼,因此留下了这个小鬼后来给段祺瑞闹事,最后打翻了皖系的伏笔。

秀才出身,同时也是军校毕业的吴佩孚,做了师长之后,偏偏不喜欢军校学生。所用的军官,都是自己在教导队里培养的。识几个字,但没有受过军事教育,经过他亲手调教,这样的人他用着才放心。吴佩孚的谋士,也是李大钊的同窗好友白坚武,多次劝谏吴佩孚要用军官学生,但一点用都没有。

吴佩孚最欣赏的人是成吉思汗。他认为成吉思汗战无不胜的秘诀,在于他建立了一支怯薛(蒙语,护卫的意思)禁卫军。这支一万人的怯薛军,都是顶尖的能征善战之士,平时用于护卫自己。战斗最关键的时刻,就把他们派上去,披坚执锐,总能克敌制胜。自从吴佩孚做了第三师的师长,就想把这支部队练成自己的怯薛。直皖战争之后,吴佩孚做大了,第三师膨胀到3万左右,比别人的三个师人数还多。

扩军是当年军头们的最爱,但吴佩孚不一样,他对于练兵很是上心,不像其他的军头,只求数量。成吉思汗怎么练的兵,其实于史无考,但吴佩孚却认为自己得了真传。当年蒙古有小厮蒙古兵,他也跟着学,自己的部队里有幼年兵。十四五岁就将人家招入部队,边学文化课,边进行军事训练。在他看来,所谓练兵,就是把兵练得能吃苦耐劳,翻山越岭,如履平地。新兵入伍,先练“拔慢步”,又叫出小操。迈一步,从抬腿到落地分成四个步骤,非常慢,也非常累。练上三天,两腿就会肿,抬都抬不起来。但是这样练出来之后,腿脚的力量和耐力就练出来了。当年直系的部队,尤其是吴佩孚直接控制的部队,训练时间都比别的部队长而且残酷。凡是练出来的,吃苦耐劳是不成问题了。吴佩孚对于练兵,督促得很紧,经常自己到各个部队查看,发现训练不卖力的,当场纠正。甚至自己做示范,当场演示几招。对于军纪风纪,吴佩孚也很在意。无论何时,只要发现部下衣冠不整,马上纠正,处罚其长官。吴佩孚也不爱财,有了钱,一定投在军队上,也能跟士兵同甘苦,吃饭不讲究,军队吃什么,他就吃什么。

北洋军在袁世凯小站练兵时代,是严禁吸鸦片的。只要发现了,不管官多大,当场处决。但是,后来的北洋军暮气日重,抽大烟的人越来越多。好些部队,烟枪和洋枪并举。但是,在吴佩孚这里,绝对不许抽大烟,只有一个例外,就是他发迹之后来投奔他的恩人,曾经推举他去军校的前文案郭绪栋。此人烟瘾颇重,不抽要死的。所以,全军上下,只有这个人可以抽,别的人,哪怕你是师旅长,也不行。

吴佩孚的兵,纪律还可以,但某些积习,也跟别的军队差不多。比如体罚,下级犯规上级责罚,老兵打新兵,新兵伺候老兵。吴佩孚认为,这种积习,对于锻炼新兵,有好处,所以不加禁止。但是,不管老兵新兵,乃至长官,在训练上都得过关。行军打仗,军官也得跟士兵一样,跋山涉水,身体力行。

其实,这一套,当年袁世凯小站练兵的时候都用过,而且挺有效。但是,民国之后,兵越招越多,军人也越发骄横,管不了了。所以,大家都骄奢淫逸起来,训练就成了儿戏。军官连马都不乐意骑,军装也不乐意穿了,平时在家,一身长袍马褂。打仗的时候,弄顶大轿,让轿夫抬着上前线。

当年的中国,交通不便,总共就那么几条铁路,公路几乎是零。打仗必须得靠两条腿,不吃苦耐劳,不能翻山越岭,根本打不了胜仗。那些坐轿子上前线的军人,一旦部队垮下来,轿夫先跑了,自己就只好做俘虏。这样的军队,无论有多少军校学生,甚至有留学生,都不及吴佩孚这种土造的部队能打。所以,当年几个以练兵著称的北洋第二代将领,比如吴佩孚和冯玉祥,都比较土,手下一个留学生都不要。只要能扛着七斤半(步枪)翻山越岭,就是好家伙。他们的部队,文化素质都比较低,炮兵不会使用仪器,间接射击,机枪手机枪出了故障,只会拼命地浇油,简单的故障,都不会排除。但那个时候的战争,烈度不高,只要士兵能扛得住折腾,多半能够打赢。

人是有精神世界的,士兵也一样。吴佩孚的部队,不仅练得比较能吃苦,相对而言,对他也比较忠诚。吴佩孚是个读过书的人,很喜欢对部队进行“精神讲话”。他认为,进入民国之后,传统道德由于君主的缺失,出现了危机。但是作为军队,不讲究忠孝仁义是不行的。没有了君主,也要讲究“忠”,忠于长官,忠于上司。他自己率先垂范,尽管他的上司曹锟不怎么样,但他却事曹不贰。当然,也希望下属同样效忠于他。只是,那个时代没有麦克风,他一口山东蓬莱话,又有点口吃,所以每次精神讲话,其实至少有一多半人听不明白。不仅如此,他还亲自写了军歌《登蓬莱阁》,让所有的部队传唱,很多当过他士兵的人,多少年后依然记得歌词。那些从小就当兵的幼年兵,从小耳濡目染,对吴大帅的尊崇,就更是不同旁人。

当然,他的嫡系部队能打仗,而且凝聚力比较高,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打仗胜多败少,而胜多败少,也不见得是他战略战术如何高明,如何神机妙算。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当年中国整体现代化程度比较低,交通不便,武器级别不高,只要那支部队能走,善走,肯吃苦,耐得了辛劳,一般就会占便宜。能练兵、会练兵的将军,每每就是常胜将军。吴佩孚在第二次直奉战争里,自己阵营里跟他很相似的冯玉祥临阵倒戈,抄了他的后路。这个时候他的兵再能吃苦,也撑不住了。兵败如山倒,对他的效忠也谈不上了,练好的兵,不是死掉,就便宜了别个军头。此后,即使有一次东山再起的机会,手下没有了他的怯薛,也就成了空架子,撑不住多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