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怕的历史(世界卷)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国家间的分赃阴谋

在近代,许多较为强大的国家为了某一方面的利益而相互争夺,由于国力的均衡,它们在一般情况下并不诉诸武力,而采用一种较为平和的方式来进行利益的分配。这种对不正当利益的重新分配,就是国家间的分赃。这种国际分赃通常是以谈判会议的形式进行,在会议期间,参加谈判的各方在会议中的表现和所争取到的“胜利”结果,跟各国之间的力量对比有着十分直接的关系。各国代表都通过各种手段,尽最大可能争取最大化的利益,贪婪的嘴脸在明争暗斗中暴露无遗。

这幅反映1814年维也纳和会的讽刺画,生动地再现了参加和会的各国代表的丑恶嘴脸。

不可一世的拿破仑帝国覆灭后,欧洲战胜国在1814年10月1日至1815年6月9日召开了一次大规模的维也纳会议,除土耳其以外的所有欧洲国家都有代表参加。但这并不是一次平等的国际会议。虽然这是一次全欧会议,但是操纵会议的是强大的俄、英、普、奥四国。这几个大国的目的十分明显:扩张本国领土;恢复法国大革命以前的欧洲旧秩序,复辟封建王朝;压制法国。四大国的代表也各自心怀鬼胎:俄国想要建立在欧洲的霸权;英国坚持其一贯的大陆均势政策,同时扩大英国的海外殖民地,加强英国在海上的霸权地位;奥地利力图建立自己在中欧尤其是德意志的优势;普鲁士则希望和奥地利争夺德意志的领导权。在维也纳会议期间,强国代表们唇枪舌剑,进行着激烈的争吵。俄国通过妥协,争取到普鲁士的支持;奥地利则和英国联合起来。两个阵营的斗争愈演愈烈,几乎闹到决裂的地步。最后会议终于签署了《最后总决议》。决议恢复了欧洲许多国家的封建统治,处置了拿破仑帝国在欧洲及海外的领土,限制了法国,维持了德意志和意大利的分裂局面。会议分赃的结果完全忽略了民族主义和自由主义的趋势,间接促成日后欧洲的革命浪潮;牺牲了许多小国利益以保持大国的势力均势及恢复欧洲旧有秩序,并在欧洲大陆建立了一个顽固的保守系统。

在分赃阴谋中,被牺牲的注定是弱小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它们“理所当然”地成为“赃物”,被强大的国家们所分割。1878年6月13日至7月13日,为了重新划分在巴尔干的势力范围,欧洲大国在柏林召开了一次国际会议,史称“柏林会议”。正式参加会议的有俄、英、德、奥、法、意、土等国,罗马尼亚等国也象征性地出席会议。会议一直在激烈的争斗中进行。英、奥联合对俄施压,德国表面持“中立”态度,俄国处境相对孤立而被迫让步。会议最终形成的决议承认若干国家的独立,但同时也确认了俄、奥、土等国这一地区的利益分配。柏林会议是国家间进行分赃阴谋的重要代表,也是近代国际关系的一次重要会议——它对于正在衰落、瓦解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巴尔干近东政治版图的变化调整是个重要转折点。在这次会议中,巴尔干地区的保加利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成为被分割对象。在另一次欧洲列强瓜分非洲的“柏林会议”中,非洲国家,尤其是刚果成为“赃物”。1884年,法国、葡萄牙和比利时把持的“国际刚果协会”因瓜分刚果河口土地问题发生争执,德国首相俾斯麦倡议召开了欧洲15个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会议承认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以个人名义领有“刚果自由邦”;除卡奔达飞地外,葡萄牙放弃刚果河口北岸,宣布贸易自由和刚果河自由通航。会议通过的议定书规定,此后任何国家在非洲进行新的领土扩张必须通知在议定书上签字的国家。

有时候,分赃阴谋甚至并没有通过正式的会议来实现,而只是通过一纸文字。当19世纪末列强在华划分势力范围的时候,美国正忙于和西班牙进行争夺菲律宾及附近地区的美西战争,无暇参与在华争夺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的活动。当美西战争结束后,1899年9月,美国迫不及待地提出了所谓的“门户开放”政策。作为争夺中国和亚洲霸权计划的一部分,美国在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和已经获得的特权前提下,要求利益均沾。这一政策不仅避免了美国在华利益被其他国家从其势力范围内被排挤出去的危险,而且使美国的触角伸入到其他国家的势力范围之内,并享受与各国同等的侵华特权。“门户开放”政策提出后,意大利表示无条件接受,其余各国都做了不同程度的保留。这一政策的提出和实施实质上是列强争夺在华利益的妥协方案,是列强在政治上对中国的一次分赃阴谋。

作为“赃物”,战争的胜利果实更是引起了各国极为强烈的兴趣。1919年1月18日至6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和战败国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和平会议。虽然会议标榜通过媾和建立世界“永久和平”,但实际上是英国、法国、美国、日本、意大利等战胜国分配战争赃物,重新瓜分世界的会议。和会一开始,主要战胜国之间便陷入了激烈的争吵之中,有时甚至达到互相以退会相威胁的程度。会议经过5个多月的争吵,最后通过了《凡尔赛和约》等一系列和约,并在战后形成了“凡尔赛体系”。结果表明,所谓的“和会”是要在欧洲、近东和非洲建立资本主义世界的新秩序,甚至没有解决帝国主义之间争夺殖民地的矛盾。1921年11月12日至1922年2月6日,为重新瓜分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美、英、日等帝国主义国家在华盛顿举行会议。华盛顿会议实质上是巴黎和会的继续,会议最后建立了帝国主义列强在亚太地区新的国家关系结构。但这次分赃会议并未消除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此后,美日两国之间在远东及太平洋地区的争夺愈演愈烈。

参加凡尔赛条约签定的协约国妇女代表团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随着反法西斯战争接近最后胜利,美、英、苏之间的矛盾日益明显暴露,1945年,三国首脑在雅尔塔举行会议。此次会议巩固和维护了三国战时联盟,制定了战后世界新秩序和列强利益分配问题。但会议的某些协议未经有关国家同意,具有明显的大国强权政治的倾向,严重损害中国等国的主权和利益。会前其他国家并不知情,故其结论亦有“雅尔塔密约”之称。在某种意义上,这也是一次国家间的分赃会议。

不过,由于各个国家——尤其是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无法消除,以及各国力量的对比发生变化,更加重要的是,由于分赃阴谋是对被分配国家和地区主权或利益的侵犯,本身带有严重的非正当性,因此,分赃阴谋所形成的决议一般难以维持很长时间。这或许是历史对待非正义的一种表现。

【延伸阅读】

大陆均势

“大陆均势”又称“势力均衡”或“光荣孤立”,这是英国为维护自身霸权利益而采取的一项外交政策。其“均势”政策的目的是反对某一大国谋求欧洲大陆霸权,巩固大陆均势,维护英国的霸权地位。英国“大陆均势”政策的实质是使欧洲大陆列强彼此牵制,由英国操纵欧洲的政治天平,维护英国利益。该项政策自实施以来很好地维护了英国的利益,并深得英国外交家的推崇。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才放弃了均势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