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武足安边”书奇文
安禄山起兵作乱时,身兼三镇节度:范阳、平卢、河东,其中范阳是他的大本营。天宝元年(公元742年)以前,范阳节度使称幽州节度使,之前的幽州节度使都是谁?做了些什么?
循着这条主线,笔者在《全唐文》第三百五十二卷中找到这样一篇文章——《为幽州长史薛楚玉破契丹露布》。作者叫樊衡,写于开元二十一年,是为幽州长史薛楚玉一场对战契丹胜利而报捷的文书。此时的幽州都督府长史,权限基本等同于日后的范阳节度使,跟安禄山是同样的级别。要理清开元盛世时东北节帅们的表现,不妨从幽州都督府长史开始说起。
◎ 顾闳中名作《韩熙载夜宴图》,图中红衣者为新科状元郎粲。
樊衡,河东人,史料对他记载不多,他曾得到过诗人崔颢相当高的评价:“神爽清晤,才能绝伦。虽白面书生,有雄胆大略,深识可以轨时俗,长策可以安塞裔。”不过,他真正被人们记住却是因为一场科举考试。
唐代科举是招纳人才的重要渠道,当时的科举分为两类:一类叫常科,包含秀才、明经、进士、明法等科目,有固定的考试时间和流程;另一类叫制科。制,指的是制诰,这科需要皇帝亲自下制才会开科,没有固定的举办时间,也没有固定的流程。需要的时候就开一届,下一届什么时候开谁也不知道,典型的过了这村没这店,机会非常难得。
开元十五年,唐玄宗李隆基开了一科制举,名叫“武足安边”科。全国一共及第两人,其中一个就是《为幽州长史薛楚玉破契丹露布》的作者——樊衡。
举荐的文章可能会有溢美之词,可“武足安边”科的含金量就不那么容易掺水了,能在这科及第,就说明这个樊衡对军事有一定的认知,并且他很愿意投身到国防事业中去。他写的露布,从文辞到见解应该都值得一看。
露布是什么?表面的含义是不缄封的、露在外面的、人人可看的布告,大概等同于今天的“海报”。在信息传递不发达的古代社会,露布是一种起宣传作用的官方文书。这种文书,在唐代经常被用作军事捷报。露布大概是这样被送抵朝廷的:一位奔驰在驿道上的戎装军士将捷报展露马上,任它在风中猎猎飞舞,口中还不停大呼“报捷露布”!想想还是很威武。而且,此类露布往往对仗精美、韵味十足、朗朗上口,对战斗的描写也十分动人,常常让观者迸发出豪迈的爱国情怀,是当时非常有效的宣传手段。
露布正文第一段一开始就对“开元神武皇帝陛下”来了一通官样马屁:表述战争正义性和“吾皇”何等伟大,而且写得很是华丽。这个在许多官方文字里并不少见,任何时代的读者都不陌生,咱们可以直接略过。这段后半部分还是简单概括了一下战争过程:大唐出动平卢官兵,远征契丹叛逆,不识相的突厥人居然协助契丹,但被我强悍威武之师打得落花流水,官军的损失微小,甚至连之前投靠官军的奚人都没受到什么损失。
第一段主要是想给读者留下一个大概印象,难免看不出战役的全貌。要获得更多信息,还得看下面的文章。
接下来的一段才真正体现了樊衡作为才子的实力。“夫突厥乘天骄,两蕃藉其锐悍,所向得志,其来久矣。”突厥,众所周知是唐朝前期北方的主要敌对势力;两番,是指契丹和奚族,这两个部族都来源于东部鲜卑,他们世代居住在内蒙古和东北地区,凶蛮剽悍,战斗力很强,而且对大唐朝廷时叛时附,不受控制,所以是东北国防的重点。这是在交代战役发生的背景:突厥和两番在东北随心所欲、为非作歹,已经由来已久。
后面笔锋一转,提起了汉高祖和武则天:“汉高祖以三十万众,猛将如云,谋臣若雨,平城之下,七日不食,竟以计免。顷万岁通天中,亦愤其不恭,雷霆发怒,驱熊罴之卒,策貔武之将,以数十万,相继而出,没之峡中,只轮不返。卒使赵定陷没,河北涂炭,数十年间,疮不复。所以敢轻犯官军之众者,以往事之骄。我国家偏师不满七千,当十万之寇,绵险提寡,扬桴而出,势同解竹,兵不留行。於戏!前事也如彼,今事也如此哉!”
汉太祖刘邦,后世习惯称汉高祖,亲自领兵东征西讨,平灭楚汉之争、终结秦末乱象,建立西汉帝国,不可谓不强,可即使是如此强悍的刘邦,率三十万大军御驾亲征时,还是被北方的匈奴困在白登山上七天七夜,险些将自己的身家性命和一世英名埋葬,最后靠贿赂匈奴阏氏(即王后)才得以脱险。这段众所周知的窘迫故事迫使刘邦从此改变了对匈奴的战略,打起了公主“和亲”牌。
樊衡用这事来衬托唐玄宗对外用兵的辉煌胜利,显得玄宗武功超越汉高祖。
◎ 白登山战役
其次说的是“万岁通天”年间的事情,“万岁通天”是武周女皇帝武则天的年号。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契丹松漠都督李尽忠、归诚州刺史孙万荣率部族杀官造反,自立为“无上可汗”。武则天很是愤怒,下旨改李尽忠为“李尽灭”,孙万荣为“孙万斩”。可改名解决不了问题,武则天又派左鹰扬卫将军曹仁师、右金吾卫大将军张玄遇、左威卫大将军李多祚、司农少卿麻仁节等二十八将讨伐。尽管如此,她还是不放心,又让自己的侄儿武三思在榆关守备,防止契丹入侵。武则天如此大的阵仗,这一仗的结果却是“将卒死者填山谷,鲜有脱者”、“全军皆没”。
这一仗,几乎耗尽了武则天手上所有可动用的兵力,以至得到大败的消息后,她又恼又慌,居然下令将全国的囚犯都释放出来,混合官府出钱收购的各家奴仆,一同编练军队,讨伐契丹。由此可见,武则天这个女人做皇帝,虽然宫廷斗争的手腕很凌厉,但是军事斗争的手段却并不怎么高明。为什么樊衡还要用她来做对比玄宗的武功呢?这可能有两方面的考虑:其一,万岁通天元年离开元年间不远,讨伐的都是契丹,值得对比;其二,武则天归根结底还是颠覆过李唐的统治,虽然天下最终回到了李家手中,可却是经过数次清剿武家余孽才得以实现的,这些政变,玄宗李隆基参与了不少。能够通过血腥且惊险的宫廷政变逐步恢复被别人控制的政权,绝对是李隆基相当自豪的一桩事情。
樊衡直笔点出武则天在军事上的无能,是试图使玄宗回想起当年自己的风采——这才是逢迎拍马的最高境界。
於戏,汉高祖如此威武,却在白登山英名扫地;武则天出动如此大的阵仗也全军覆没,但开元神武皇帝陛下您呢?只出动偏师七千,就扫平了十万敌寇,这赫赫武功,怎能不让身为臣子的樊衡为之激昂振奋呢?
◎ 武则天肖像
写到这里,樊衡该拍的马屁基本拍完了,该表的忠心也表了,终于开始描述战役过程了:
契丹逆贼经常扰乱我边境,破坏哨所城栅,消耗我军粮草,我边疆将士愤慨已久,个个摩拳擦掌,等着好好教训他们一顿——士气方面,大战的条件已经具备;边疆的战略形式上,突厥和渤海都畏惧我大唐军威,且契丹还没有从上次大战中彻底恢复过来,人马疲惫,再加上以为自己离朝廷很遥远,对我军的防备很低,时机已成熟;上一次大胜还近在眼前,各位军将都很期待建功立业,臣和侍御史王审礼、节度副使乌知义等将士讨论了,他们都觉得现正是出兵的好时机,会议还没开完,就接到了陛下要臣进击的敕令。
臣宣读敕令后,点选精锐兵马八千,并从新归顺的奚人饶乐归义王李诗和他的部众以及周围所有东胡杂种的酋长部族中选了两万五千名精骑,一同远征。
这是樊衡代幽州薛楚玉写就的文书,所以是以薛楚玉的口吻描述的。中间还详细记述了诸位将官和他们分领的任务,这应该是为了方便大捷以后论功行赏,当然一个名字也不能随便漏掉。
四月二十三日夜出兵进发松漠(都督府领地),分兵合击,四面夹攻,前后一共打了三十一场,所向披靡,敌寇没有一丝抵挡的勇气,直杀得敌人尸横遍野,风声鹤唳,万里之内再也没有一个活着的贼寇。二十五日南下,二十七日就已经抵达乌鹘都山。缴获活的丁口、羊马牲口、器械三十多万只,杀掉敌寇也有三万多人,烧掉敌寇的农具、车帐、存粮和老小丁口,不知道有多少。于是,杀牛买酒,犒赏官兵,共缴获物资羊十六万口、牛四万多头、马四万多匹、车辆五十乘,留下九千多精壮俘虏用来奉献给陛下,剩余的物资和丁口四万多人就分给奚人,奖励他们的勤勉勇敢。所有番汉官兵,只有六人受伤一人牺牲,臣并非良将,只是奉了陛下的旨意远征,才能横扫敌寇二十三部落,并得以全师而归,军容益整。谨令部下奉露布报捷,斩获的首级和器械,另行记录上缴。
整篇露布到这里就结束了,可里面记述的战果却辉煌得令人难以置信。七千官军加两万五千名奚族部落仆从军破十万贼寇,唐军也算以少胜多。以寡击众,还能大败联军,阵斩三万、俘五万,几乎全歼敌寇。这样的成绩,在较少兵马主动出击的情况下,非常少见。
中原政权主动出关,袭击游牧部族,在历史上也有不少以少胜多的战役。比如西汉冠军侯霍去病,曾经以八百轻骑袭取匈奴王帐;大唐卫国公李靖,曾率三千精骑夜袭突厥,他们都获得了辉煌的胜利。然而,这些胜利都是趁敌寇不备将其击溃的。因为精兵简从,没有足够的人手全歼敌军。历史上无论哪个时期的名将,没有一人能像薛楚玉露布里描述的那样,在十余万人的激烈会战中把己方的损失控制在六伤一死的。这篇露布描绘的战果,与其说旷古绝今,倒不如说有些匪夷所思。薛楚玉难道是天神下凡?而且,为何他立下这样的不世功勋,却没有被人当作名将千古传唱?
因此,很有必要弄清楚这篇露布究竟有几分是真的。带着这个疑问再次审视露布,不难发现其中明显的纰漏:首先,薛楚玉作为地方军政长官,对属下出征的具体数目含混不清。官兵出动的规模从“偏师不满七千”变成后文的“得八千人”;其次,文中描述的战场环境前后冲突。战役发动前的军事会议上,大家一致认为契丹距离朝廷较远,对官兵的讨伐不会有所防备。而露布却提到契丹和突厥联兵十万对抗朝廷。毫无防备的契丹怎么可能仓促间请来突厥大军?
◎ 唐骑破胡
看来,有必要从其他史料中寻找关于此战的记载。《旧唐书》一百零七卷:
……开元二十一年,幽州长史薛楚玉遣英杰及裨将吴克勤、乌知义、罗守忠等率精骑万人及降奚之众以讨契丹,屯兵于榆关之外;契丹首领可突干引突厥之众拒战于都山之下。官军不利,知义、守忠率麾下便道遁归。英杰与克勤逢贼力战,皆没于阵。其下精锐六千馀人仍与贼苦战,贼以英杰之首示之,竟不降,尽为贼所杀……
《资治通鉴》二百一十三卷:
闰月,癸酉,幽州道副总管郭英杰与契丹战于都山,败死。时节度使薛楚玉遣英杰将精骑一万及降奚击契丹,屯于榆关之外。可突干引突厥之众来合战,奚持两端,散走保险;唐兵不利,英杰战死。馀众六千馀人犹力战不已,虏以英杰首示之,竟不降,尽为虏所杀。楚玉,讷之弟也。……
这两处史料的记载基本吻合,看来这场都山大战与露布中吹嘘的恰恰相反,是唐军方面吃了大败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