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 在时间与时间之间
自与第一位愿意接受我采访的“慰安妇”老人见面至今,斗转星移,时间已过去了十多年。在这十多年里,虽然世间万物都在发生变化,却也仍有一些事一如既往,比如日本政府对待慰安妇问题的蛮横态度,以及“慰安妇”们的苦苦期待就是这样。
开始于十多年前的这次采访,对于我来说至今都没有结束。就在最近这几年里,我就又认识了多位“慰安妇”老人(她们的勇气,以及为历史作证的精神令人感动,其中有些人的事迹已添进本书中)。我想,在今后的数年里,我们或许仍将会看到继续有老人蹒跚着站出来,但更多的我们将会看到这些老人一个接一个的匆匆离我们而去。
在我采访过的老人中,已有多位悄然离去,而她们最后的诉说已成指控暴行的铁证。雷桂英,2007年4月25日逝于江苏南京;周粉英,2008年7月6日逝于江苏如皋;尹玉林,2012年10月6日逝于山西阳曲;郭喜翠,2013年7月23日逝于山西盂县;万爱花,2013年9月4日逝于山西太原;林亚金, 2013年10月17日逝于海南保亭;李秀梅,2014年4月18日逝于山西盂县……
天堂定有正义,愿她们在那里得以安息。
本书在对受害人的称谓上仍使用“慰安妇”一词。2012年7月,美国国务卿希拉里 克林顿指示美国所有文件和声明禁用按日语直译的“慰安妇”一词,将其改为“被强迫的性奴”,以此要求日本正视“二战”期间的性暴行。此后,韩国政府也表示考虑采用类似称呼取代“慰安妇”,接着有中国学者也郑重提出“慰安妇”的称呼是从日本军人角度而言的,应将日军在侵华战争中强征的中国、朝鲜等国“慰安妇”改称为“性奴隶”。强征“慰安妇”是日本军国主义在“二战”期间犯下的严重罪行,对此国际上早有定论。但至今日本政客仍然屡在其对外侵略战争和“慰安妇”等问题上大放厥词。
就像没有人再会认为731报告中的“马路大”是原木一样,相信今天也不会再有人去从日本军人的角度去理解“慰安妇”一词(1941年10月18日,东条英机在接受了美国记者约瑟 道格拉斯的采访时说“女人是一种战略物资,并且是对战争胜利不可或缺的、具有独特营养的战略物资”。即便是从日本军人的角度去理解,他们也并没有将慰安妇当人看待,在他们眼里慰安妇只是“特别军需品”),而保留“慰安妇”一词的使用,有其历史意义。或者说“慰安妇”一词本身就代表那段不容更改的历史,就是对日军野蛮行径的最有力控诉。
历史只要不被掩盖,它就不会被误解。
陈庆港,2014年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