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比机会更重要的是行动(2)
结果,北美那家贸易公司在7天后准时到达香港的时候,新工厂的设备才刚刚调试完毕。李嘉诚只能将人员上线和生产事宜交给助手,自己到机场去接待外商。在回程的路上,李嘉诚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问外商:是先休息还是先到工厂参观?没想到心急的外商立刻就回答:“当然是先参观工厂!”
在去工厂的路上,李嘉诚心里一直感到很不安。人员是否都已顺利上线?生产是否已经正式进行?他心里也没有数,直到汽车抵达工业大厦,听到熟悉的机器响声和熟悉的塑胶味道,李嘉诚一颗悬着的心才算落下来。
外商在李嘉诚的陪同下,参观了长江塑胶厂的生产流程和样品陈列室,感到各方面都非常满意。他对李嘉诚说:“李先生,在我动身之前,认真看了你的宣传画册,知道你有一家不小的厂和较先进的设备,但没想到规模这么大、这么现代化,生产管理是这么井井有条。我不想恭维你,你的厂完全可以与欧美的同类型厂商相比。”可以说,这句话对李嘉诚和他的长江塑胶厂的评价是相当高的,但是这位外商却完全不知道,为此李嘉诚冒了多大的险、付出了多少代价!
后来,李嘉诚如愿以偿地和这家北美贸易公司建立起了良好而稳定的长期合作关系,在塑胶花生产项目经营中获得了很大的利润。同时,通过这家公司,李嘉诚还获得了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的信任,为自己进一步开拓海外市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能顺利地走到这一步,不得不归功于李嘉诚当初敢于抓住一线希望放手一搏的勇气。
[投资金律]
要在商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稳健和进取相结合、谨慎和大胆开拓相连结,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谨慎稳健,是要根据自己的实力以及周围的现实条件,来衡量自己所能够达到的最大限度;而开拓和进取,则是从事商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精神。
4.有胆有识,长江后浪推前浪
他这样告诫两个儿子,投资者要有远见,能高瞻远瞩,以大局为重,“不为浮云遮望眼”,不计较暂时的得失。事实证明,在李嘉诚的精心培养下,他的两个儿子已经成为才华横溢,能独挑大梁的商界新秀。
1986年,世界博览会在温哥华举办。落幕之后,各国的临时展厅或拆卸或废弃。旧址为靠海的长形地带,发展前景良好,地皮为省政府的公产,可以较优惠的价格购得。
生活在温哥华的李泽钜,以他土木专业的眼光看好这块地皮,认为将来能够发展成为综合性商业住宅区。于是,他积极向父亲建议,说了下面这些理由:
(1)世博会旧址附近都已开发,社区设施、交通等已有良好的基础;
(2)温哥华这一区域,和一般大都市不同,并无高架公路,市容美观;
(3)旧址位于市区边缘,有市郊的便利而无市区的弊端,无论往返市区或郊区,同样便利;
(4)位置临海,景色怡人,海景住宅当然矜贵;
(5)香港移民源源不断开赴加拿大,对饱受市区嘈杂拥挤之苦而又嫌郊区偏远冷寂的港人来说,这样的海景住宅有相当的吸引力。
李嘉诚同意了儿子的“狂想”,认为最后一点尤显商业眼光。说这是“狂想”,一点都不夸张。整块地皮,大致相当于港岛的整个湾仔区外加铜锣湾。迄今为止,香港有哪个地产商,敢在这么开阔的地段发展浩大的综合物业?甚至在加拿大的建筑史上,这也是开天辟地头一遭。
这项工程投资巨大(后来确定的投资额达170亿港元),非长实集团所能承担。于是,李嘉诚拉他同业好友李兆基、郑裕彤加盟,与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旗下的太平协和公司(李嘉诚占10%股权)共同开发。决策取决于各大股东(李嘉诚个人及集团占50%股权,另50%为各股东分占),具体操作人为李泽钜。
《富豪第二代》一书介绍道:“李泽钜为这宏图世构,一手一脚策划、设计,无不尽心血,悉付于此,他曾经在两年之间,出席大小公听会200多个,与各界人士逾2万人见过面,解释阐述这个计划。当然,他的背后,父亲、师傅,及其他人等一直予以无限量的支持”。
1988年,新财团以32亿港元巨款投得世博会旧址发展权,一切都从这里开始。
然而世事难料,1989年3月,正在李泽钜平整地盘的施工地段,突然看到了一张“告同胞书”,措辞强烈,充满排外的极端情绪。这与加国政府为吸引华人资金和人才大开方便之门的国策背道而驰。“他们似乎完全看不见我也是加拿大公民,他们反应太过激烈。”李泽钜气愤而又无奈。
据传媒估计,当地人排外,还与李泽钜的另一宗生意有关。世博会旧址,以太平协和的名义签约之后,李泽钜便将另一间公司的200多个新公寓,直接在香港发售。消息传回温哥华,当地传媒大肆渲染,从而引起本地人的强烈不满,质问省政府:将来世博会物业,是否又卖给香港人,让这里变为华人的天下?
省督林思齐博士为平息民怨,要太平协和保证,在这块极优惠的地皮上兴建的物业,不会只在海外发售,必须优先向当地人发售。这意味着,兴建的物业,将不可先期在香港卖个好价钱,而加拿大地价楼价低廉,这是公认的事实。
令人奇怪的是,这么大的风波,李嘉诚未出面,麦理思、马世民也未露面,而全盘托付给坐镇加国的李泽钜。这表明,李嘉诚要考验儿子随机决断、谈判交涉的能力和毅力。
得到这个消息之后,李泽钜立即从滑雪胜地韦斯拉赶到温哥华,他的身份仅仅是太平协和的董事,他的样子还是个未出校门的学子,给人以不老成之感。李泽钜求见省督林思齐,问他:“如果世博会发展搁浅,你明白这意味着什么?”
林思齐是1967年从香港移民加拿大的,对香港的事再清楚不过。李嘉诚在香港的号召力,足以使流入加国的地产投资缩减三分之二,更会使温哥华在香港移民潮中的受益者,落在其他省后面。
省督说服省议会,对李泽钜的要求做出让步,许可世博会物业可同时在香港和温市发售——实际上是以向港人发售为主。省议员透过传媒,向市民说明利弊关系,称华裔移民是温市建设的和平使者,要善待他们。
同时,李泽钜也在积极配合,以争取民心。他在温哥华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说:“6年来我的最大收获,就是加入了加拿大籍”。
风波很快平息,工程继续上马,这就是后来定名“万博豪园”(注:世博会又叫万国博览会)的庞大商业住宅群。
由此,李泽钜的处事能力得到父亲的赞可,李嘉诚同意董事的一致要求,吸收李泽钜任长实集团董事。香港《信报》于1990年11月28日,刊出《李泽钜设计万博豪园一鸣惊人》一文,对李公子推崇备至:
“对李泽钜来说,加拿大温哥华的房屋计划——万博豪园,就是他事业上的试金石。因为这个被誉为加拿大有史以来最庞大的建设计划,是由他一手策划的,由看中地盘,以至买地、发展、宣传,他都参与其事,全身投入……但初挑大梁,无论如何,都会有一种无形的心理压力的。”
“幸而万博豪园在香港刊登广告之后,初步的反应甚佳。第一期嘉汇苑,平均每平方英尺230加元(1540港元),这个价格,较香港很多地区都便宜。加拿大增收香港移民,港人今后到加拿大居住者必较现时为多,因此,李泽钜对万博豪园的销售前景非常乐观……”
“由投地到施工,这一段期间,他遇到的争议、面对意外和困难不计其数,如果换了一个性格懦弱、信心不足的人,早已知难而退了。但他并未如此,仍然一丝不苟地去做,笑骂由人,愈战愈勇,终于走向成功……”
“为了这个庞大计划的早日完成,李泽钜过去2年内在港加两地穿梭来往,不辞车马劳顿之苦。1989年全年,他来往港加两地达26次之多,坐飞机如普通人坐巴士一样”。
万博豪园总体规划由李泽钜一手设计,建筑群的最大特色,是保留了原有湖光山色之天然美,他辟出50英亩作为区间公园,是居家休闲之胜地。
李泽钜说:“由于万博豪园这个计划实在太大,自己肩负重任,因此无时无刻不在想着计划的发展。在飞机上,即使看书,都以城市规划以及居住环境的书本为主”。
万博豪园使李泽钜声名鹊起,但有很多传媒批评李嘉诚令他儿子们太低调。1989年4月的《星岛经济纵横》指出,事实上不全是那回事,只是人们对李家公子太陌生。
最早在1985年,香港证券界泰斗人物冯景禧,为他所把持的最后一间公司举行开幕酒会,李嘉诚便携带李泽钜出席,争取机会使他认识本埠商界的世叔伯。
李嘉诚经常告诫儿子“凡事要低调”,但他又深知,舆论对一个人事业的巨大推动力。因此,李嘉诚会选择适当的机会,安排让儿子曝光亮相。
可见,怎样延续财富神话,是李嘉诚的经营战略的一个相当重要的课题。“打天下易,保天下难。”此话用到商界,其理亦然。有很多人通过自己的辛勤努力、省吃俭用,终于拥有了财富的金矿;但又会在霎时间烟灭灰飞,从天堂到地狱。其因何在?关键就在于缺乏“保财富”的经营战略,忽略延续经营的可行性。这一点,李嘉诚力戒之,他以大局为重,推陈出新,试图营造出“李氏财富神话”,可谓世界级巨贾的头脑和眼光。
[投资金律]
“人生就像跑步一样,需要不断地学习、磨练,才能跑得稳、跑得好;也唯有从不间歇地跑,才能遥遥领先他人,捷足先登。要不停吸收新知识,留意世界经济和政治形势,甚至要走在社会之前。”在李嘉诚看来,投资须知“一行生意宜一种人”。人有不足不要紧,关键在于他对所托之事是否有根本性的影响。这个“根本性”,也就是是否能够把握住机遇,最终赢得利润。
5.先谨慎研究,再勇往直前
我们知道,投资绝对不能死守在一项计划上,必须要学会多计划经营,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创造利润。所以大投资家都善于创新去旧,或者说调新离旧。所谓调,就是从市场调查出发,从自己的脑中调出新观点、新计划,所谓离就是抛开陈旧思维,另起炉灶。
李嘉诚在投资的过程中非常善于调新离旧,这与他“尝试是成功的开始”的投资谋略有关。前面我们已经提到,李嘉诚在中国内地搞了许多开发计划,其中最引人瞩目、并引发轩然大波的投资项目是东方广场计划。这对他来说,也是尝试成功的新开始。
东方广场位于北京王府井商业区,邻近的具有古今象征意义的建筑有故宫、天安门、人民大会堂等。1992年6月,北京市政府放出风声,表示可以考虑与外商合作王府井旧城区改造工程。一时间,香港各大财团蜂拥而至,试图分得一杯羹。
王府井是首都最繁华、历史最悠久的商业区,有如上海的南京路、香港的铜锣湾。在这些黄金地段,想找一间铺面都难似登天,现在竟可望获得以公顷计算的大幅土地租用权。这样的肥肉,谁不想咬上一口呢?
1992年6月25日,李嘉诚、郭鹤年搞妥了上海闸北一幅土地,旋即联袂飞往北京,第二天便与北京市政府签署意向书。签约双方一方是香港嘉里发展公司,另一方是北京东城区房地产公司。嘉里主席郭鹤年在香港名气不如李嘉诚,但他却是大马首富。他投资内地在李嘉诚之先,与中国高层关系之密也不亚于李嘉诚。
李郭二人能如此神速搞定这么大的项目,是他们多年来在内地耕耘(捐赠与投资)的结果。在香港,他们亦曾竭力鼎助中资(中信、首钢、光大)打天下。所以,如此迅速地签下这一意向书,并非李嘉诚有多么神,而是他长期深谋远虑、有意铺垫的必然结果。
位于王府井大街南口的这块地皮面积共有5.11公顷,可规划建筑总面积14万平方米,计划建成亚洲乃至世界一流的商业中心。中港双方签署的意向书中并未涉及该项目的地价、投资金额、工期、物业规划等内容,可见合作意向是在匆忙中敲定的,细节有待以后再谈判。消息传来,香港各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人们都把李嘉诚看神了,似乎世界上没有他办不成的事。
意向书签定后,北京王府井商业中心,似乎已成了李家大院的池中之物了。然而,形势却在时刻变化着。
1993年,因经济发展过热,中共中央政府决定加强宏观调控,压缩基本建设规模。这意味着要与北京方面谈妥这一项目,将会异常艰难。面对这种情况,不大善于谈判的郭鹤年知难而退,留下李嘉诚孤身应对,发展王府井地盘物业的控股权便顺势完全落入长实之手。
李嘉诚的信心依然十足,再一次运用他非凡的智慧与谈判技巧,有关立项、规划等异常繁杂的手续,在1993年间就全部获得市政府的批准。该建筑被正式定名为东方广场。
东方广场建筑高度计划为70多米,地盘面积10.1万平方米,这比当初意向书中的14万平方米要少许多,然而毕竟这一年的形势和去年大不相同了,能达成这一协议,已经很不容易。
该大型物业投资预算逾12亿港元,长实负责起楼价,合作伙伴东城区房地产公司负责地价。香港是地贵楼贱,内地则相反。据说,李嘉诚用了不到2亿港元就获得了这块50年期限的地皮,在“天子脚下”,京城中心,李嘉诚也能捡到便宜,确实不凡。
一般房地产开发,最大的难题莫过于当地居民与商家的搬迁了。李嘉诚把这道难题交给北京市政府去做,即由他负担地价和搬迁费,请市府出面做好原住户和业主的搬迁工作。
这些拆迁户从此将丧失在王府井居住的权利,而要迁到离市中心相当远的新住宅区;对于那些家,如果想继续留在王府井商业区,就要向王府井重新申请地皮,但能否获准就很难说了。但是只要有钱,搬迁对北京市政府来说其实不算什么大的难题。结果搬迁出人意料地顺利,很快便完成了。
据说,李嘉诚曾暗自去王府井探看拆迁状况,看到当地住户纷纷迁走时,他不禁双眼潮润,感叹道:北京的老百姓真是太好了,这在香港,简直是不可想象。
然而,搬迁过程并非完全没有一点波折,全球最著名的快餐集团麦当劳,竟成了此次搬迁的“钉子户”。
王府井麦当劳是该集团最大的一家分店,两层楼面共2.8万平方英尺,700余个座位,每天平均有10000多人光顾,在开业之初,顾客排队竟有几里之长,盈利丰厚,自不待言。
麦当劳当然不愿意把这棵摇钱树从聚宝盆里连根拔出,但是,北京市政府早就有了最新文件,责令麦当劳限期搬迁。于是,麦当劳抛出了它的杀手锏,即当年麦当劳集团与北京市政府签署的长达20年的经营合同,营业地区为王府井现址,租期要到2010年才满,当时才经营了两年多。麦当劳以此契约为要挟,扬言要与北京市政府对簿公堂。
那时,王府井这幅地盘已快夷为平地,只剩下麦当劳孤零零地站在空旷的废墟上。某外国通讯社记者拍下了这一景象,于是世界传媒上大都出现了这张既滑稽、又可怜的“麦当劳孤立无援”的照片,因而国际舆论逐渐变得对麦当劳十分有利。香港民间也有传言,说李嘉诚为了作北京地王,不惜把契约在手的麦当劳撵跑,只许自己发大财,不准他人赚小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