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人才素质教育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创新型人才基本常识——概念认知(2)

这是党的人才工作路线,是发现、认识、开发、选拔人才的出发点。一切新思想来源于群众,来源于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各个岗位亲自实践着的人们,创新由群众实现,并在群众实践中检验。创新型人才源于群众,创新型人才又从群众中脱颖而出。因此,不仅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更要善于发现群众中的“首创”;在重视后天培养人才的同时,更要重视发现群众中的人才。从某种意义上说,发现人才比培养人才更重要。

二、坚持衡量人才的科学标准

在人才标准问题上,自古以来就存在着“重德”与“重智”两种不同的观点,其中争论的焦点涉及“德”、“才”、“贡献”三者的关系。“重德主义”强调内在素质,主张以德为先、德才兼优的人才标准,德的标准强调伦理道德;“重智主义”强调尚能、尚功,主张能力与事功统一的人才标准,否认儒家将伦理道德作为人才的首要标准。

看一个人是不是创新型人才,一个人能不能发展成一个创新型人才,“要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把品德、知识、能力、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

三、坚持鼓励成才新理念长期以来,不少人习惯于批评成才、“不打不成才”的行为理念。对于一个人的进步,适时适度的批评教育是必要的。但在建设法制社会、和谐社会、创新型社会的今天,培养人才的理念发生了重大变化。

研究证明,一个人的创造思维的次数,与运用后受到奖励的次数成正比;与运用后受惩罚的次数成反比。同样一个人,有时候创造思维异常活跃,而另一些时候则反应迟钝。这说明创造思维活跃与否,不单取决于个人的大脑思维功能,还要受到外界社会条件的影响,与受鼓励、赏识还是受压抑、惩罚关系极大。对于创新者来说,他尝试做的事,多是“第一次”。按照创造学的观点,“第一次”行为就是创造行为;“第一次”做的事,就是创造性实践活动。众所周知,创造大多不是一次成功的,一个人的思想、行为、实践,大都是经过许多经验教训才成熟、成功的。所以,对创新者要求不能过高、过急、过于苛刻。开发和培养人的创造力必须遵循鼓励的原则,为人的创造力发展和创造人格的形成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

四、相信人人皆可能成才人才不是特定人群的专利。科学研究证明,每个人的大脑都有其成才的生理因素即创造功能和潜在的特殊能力。遵循早期教育规律,注重后天科学开发,把个人勤奋努力与社会的公平竞争机制结合起来,人人皆可成为人才。

五、摒弃形而上学的人才观多年来,形而上学的人才观,误导人们对人才的正确认识,误导人们努力成才的追求,误导人们选择人才的途径和机制,扼杀真正的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必须摒弃形而上学的人才观,“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拘一格选拔人才”,使培养、识别、选拔、使用人才工作走上科学轨道。

人才概念离不开对人才的本质属性及标准的把握。人才的本质属性是人才区别于一般人的根本属性。人才标准是人才概念的具体体现,是人才与一般人相区别的标准。因此,人才的本质属性和人才的标准是人才最核心的内容,要科学把握创新型人才概念的内涵,不能回避对人才本质属性和人才标准的科学认识。这些问题,将在后面几章中详解,不再赘述。

第二、创新型人才本质特征

看一个人是不是创新型人才,首先看他是否具备以下四个本质特征:

1.知识性

强调人才必须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这既是人才的本质属性之一,也是当今时代对人才的基本素质要求。知识和技能是成才的基础,是进行创造性劳动和对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的内在依据。知识的层次决定着创新型人才的层次。在知识经济时代,一个人成才可以没有文凭,但不可以没有知识和技能;没有较高的知识和技能素质,则难以成为高层次人才。

2.创新性

人才与普通人的区别首先在于他的创新性。人的劳动按发展可以分为模仿性劳动、重复性劳动和创造性劳动三个层次。前两个层次都是以继承性劳动为重要特征,其结果只能是将前人创造出来的劳动形式和经验进行再现和重复。而第三个层次则不同,创造性劳动是以前人的经验和成果作为基础,有所创新,有所突破,既能够取得比前人更大的成就,同时还能有效地提高自身的素质(包括能力)。因此说,人才应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工作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在某一领域的创新过程中起过较大作用。创新性是人才与普通人的本质区别。

3.进步性

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的,人才总要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起某种推动作用。强调人才在“三个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中作出积极贡献,这是人才内在素质和创造性劳动的转化结果,规定了人才劳动成果的价值标准。这又揭示了人才的进步性的本质属性。人的劳动价值不仅有大小之分,而且还有正负之别,如果创造性劳动成果对社会发展起到破坏、阻碍作用,那么就是负价值,它不会被社会所承认。那些虽有才能,但逆历史潮流而动的人物,不能算是人才。进步性是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

4.时代性

人才是一个历史范畴,社会不同,时代不同,对人才的要求也不同。每个时代的人才,总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必然烙上时代的印记。所以,看一个人是不是人才,必须与时俱进,与事俱进。否定了人才的时代性,就混淆了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形态下人才的特殊性。

综上所述,一个人是不是人才,首要的一点看他是否具有符合时代需要的创新能力。跨入新世纪,知识经济悄然而至。在这个时代,创造财富最重要的资源就是知识和以知识为基础的创新能力。因而,知识经济条件下的竞争,实质上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竞争,从根本上说,是创新型人才的竞争。

比尔·盖茨成为世界首富,给知识经济理论添加了活生生的注脚,他首富地位的由来,既不是靠体力,也不是靠资本、资源,而是靠他在软件领域里非凡的创新能力。知识经济为创新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们迎来了一个崇尚创新能力的时代。

第三、创新型人才的表现形式

一些科学家、心理学家用简洁的语言对不同类型的人才的一般特征概括如下:

1.自然科学家的非智力表现形式

巴伦1969年总结出最富有创造力的自然科学家具有以下非智力表现形式:

(1)高度的自我坚持力及情绪稳定性。

(2)对独立和自治有强烈需要。

(3)有超越的能力。

(4)求知欲望强,喜欢作抽象的思考,并有求知与赞美的欲望。

(5)具有高度的自我控制能力,特别是对不利于自身所追求的事业和无意义的冲动有高度控制能力。

(6)在思考上拒绝群众压力(虽然在社会行为上并不一定如此)。

(7)在人与人的关系上,态度超然,但又有感应力与洞察力。

(8)喜欢探索和冒险,只要是在个人力量所能决定成败的范围内,很喜欢对自己的未来下赌注。

(9)喜欢有秩序、条理和准确性,但同时也接受由矛盾、例外和无秩序所产生的挑战。

2.社会科学家的非智力表现形式

据马斯洛对社会科学家的研究,最富有创造力的社会科学家具有以下非智力表现形式:

(1)观察现实比较有效,能很好地处理与现实的关系。就整体而言,他们对隐晦或杂乱的事物的观察力相当敏锐,他们的预测力也比较客观而正确。

(2)善于接纳自己、他人和自然。能接受自己的缺点和优点。他们无需对自己的行为感到羞耻、罪恶与焦虑。因此,他们不必将精力用在自我防卫上。

(3)他们的行为具有自发性,没有丝毫的娇揉造作,只是随机而生。

(4)以问题为中心而非以自我为中心。他们通常都有一个人生的目标,有忘我的工作精神。

(5)能超然物外,能做到不受他人打扰。因此他们始终能保证充足的睡眠和集中精力忘我地工作。

(6)自立自主,比较不受文化和环境的影响。他们不满足于现实,也不因外界的种种打击与挫折而感到懊丧。

(7)能不断地体验到新鲜的滋味。他们对生活始终感到新奇、愉快与美好。

(8)有洞察玄奥的经验以及物我两忘的感觉。

(9)富有同情心和济世救人的社会兴趣。

(10)具有很深厚的人际间的关系。他们的交往范围虽然很狭,但对于少数的朋友有很深厚的交情。

(11)具有民主的作风,对各种各样的人,不分教育程度、肤色人种和贫富,均一视同仁。

(12)能清楚地区分方法与目的之间的差别,方法总是以目的为依据。

(13)具有非敌意性但又富于哲理性幽默。换言之,幽默而不尖酸刻薄。

(14)富有创造性。这种创造性并不一定表现在写作、音乐、绘画以及不朽的发明上,而主要表现在健康的人格以及日常的生活上。对一件小事的独创亦是创造性的表现。

§§§第三章技能型创新人才

第一、技能概念

技能是指在领会知识的前提下,通过练习而巩固的自动化的动作。智力活动也能形成技能。

技能总是与知识经验相互联系的。一定的知识经验是形成某种技能的必要条件。如果要形成计算技能,就必须掌握数的概念,运算法则和定理、定律等知识。学生掌握的基本知识越巩固,就越有助于技能的形成;技能一经形成又会促进知识的掌握。因此,学生学习各科知识不应当只停留在领会的水平上,而应当把它转化为相应的技能。

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良好的遗传素质和一定的生理成熟水平会有助于技能的形成,但技能却不是遗传的结果,它是在后天生活中通过练习而形成的。知识的掌握并不等同于技能的形成,所学知识必须在相应的活动中经过反复练习,才能形成技能。如懂得了四则运算的法则和步骤后,还要经过反复多次的解题练习,才能形成相应的运算技能。

技能是一种接近自动化、完善化、复杂的动作系统。人的任何一种活动都是由一系列动作方式所组成的。动作方式越熟练,动作系统越完善,越有利活动任务的完成。人们在进行新的活动时,需要经过有目的、有计划的练习,才能使正确的动作方式巩固下来,逐渐形成较为完善的动作系统。动作达到了高度自动化、完善化的程度,意识对活动的调控作用就会降到最低限度,但并未失去意识的控制。动作接近自动化,复杂的动作系统趋于完善化,这就标志着技能已经形成。技能形成之后,经过反复练习或应用,可以达到非常熟练的程度,通常将这种技能称为技巧。

技能可分为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两大类。

动作技能又称为操作技能,如写字、行走、骑自行车、游泳、体操、刷油漆等,它是由一系列实际动作以合理、完善的程序构成的操作活动方式。动作技能按其连贯与否,可以划分为连贯的动作技能与非连贯的动作技能。游泳、体操、演讲等属于连贯的动作技能,而射击则属于非连贯的动作技能。

智力技能又称为认知技能,如阅读、写作、解题、运算等,它是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的认知活动方式,其成分包括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等心理活动,其中以抽象思维为主要成分。当心理活动以合理的完善的方式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并达到自动化的程度时,就形成相应的智力技能。智力技能又有专门性智力技能和一般性智力技能之分。专门性智力技能是在某种专门的认知活动中形成并得到运用的技能,如阅读、作文、运算等。一般性智力技能是在一般活动中形成并在各种活动中得到普遍运用的技能,如观察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技能等。

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既有区别,又有密切的联系。动作技能是智力技能形成的最初依据和它的经常体现者,智力技能又是动作技能的调节者。实际上,人们所从事的任何一种活动,不仅包括了智力技能,同时也包括了动作技能。如打字活动,理解打字材料,所打出文样的清晰美观程度,都需要有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心智活动的参与。

第二、技能与创新的关系

技能是实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的必要条件和重要手段。技能支撑着技术创新,技术创新不仅为劳动者提供了先进生产工具,并对劳动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促进技能的发展。

技能是科学实验和生产活动的产物,又是科学实验和生产活动的必要手段。技能随着科学实验和生产活动的进步而发展,同时对科学实验和生产活动又有直接的促进和影响作用。技能对提高科学实验的速度和准确度,对提高产品质量和劳动效率具有重要作用。如果说农业时代、工业时代的劳动工具是人四肢的延伸,那么,现代化工业时代的计算机技术则是人的四肢特别是人的大脑延伸。计算机是劳动工具创新的产物,又是科学实验和生产活动的先进工具;它是人类科技创新的成果,而人对计机的操作和运用又是一种先进的技能。可以看出,新生产工具的制造、新产品的诞生、科学试验的完成、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有技能的参与。

倪志福解放初在上海当模型工学徒,经市劳动局培训后分配到北京某机械厂当钳工。面对普通麻花钻钻不动特种钢板的难题,他经过反复试验、研究,发明了高效、长寿、优质的“三尖七刃”钻头。1953年,倪志福的发明被命名为“倪志福钻头”。1956年,原第一机械工业部和全国总工会联合作出决定向全国推广。此后,倪志福又根据生产实践的不同需要,使“倪钻”发展成能满足对钢、铸铁、黄铜、薄板、胶木、铝合金等不同材质进行不同加工要求的系列钻头,即“多尖多刃群钻”。1965年,国家科委主任聂荣臻向倪志福颁发了发明证书。在担任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后,倪志福仍不忘抽空和他的同行研究“倪钻”的改进、创新。1986年,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向倪志福颁发了金质奖章和证书。经过几十年的改进、创新,“多尖多刃群钻”于2001年12月5日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实用新型专利权的确认。

据浙江大学管理学院陈劲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实证研究,技术应用型人才对企业技术创新的贡献,在新产品研发、工艺改进、技术消化和思路新颖等方面均占到80%以上。

第三、技能型创新人才概念

技能型人才与自然科学领域的创新型人才、社会科学领域的创新型人才一样,同属于人才范畴。

一、技能型创新人才概念

从广义上说,所谓技能型创新人才,是指这样一个群体的人,他们具有一定的事业知识、经验和技能,在平凡的岗位上,能够想到、看到、做到别人想不到、看不到、做不到的事情,使平凡工作有新起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