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
吉川幸次郎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
孟伟更新时间:2025-04-22 17:36:44
最新章节:后记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吉川幸次郎的中国学研究生涯可分为经学时代、元曲时代和杜甫或杜诗时代,他的元曲研究和杜甫研究是在他的经学基础之上展开的。本书以吉川幸次郎的元杂剧研究和杜甫研究为重点,梳理了他的元杂剧研究和杜甫研究的特色,旨在研究他如何剖析元朝的时代风气和元朝人文学伦理的转换对元杂剧兴衰及文学性格的影响,以及他如何试图将杜甫作为典型来探讨文学的尊严;同时本书试图以其师狩野直喜的教诲和黄侃给予的启示,还有吉川幸次郎自己的《读书之学》为出发点,来探究他的中国学研究方法。
品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上架时间:2019-08-01 00:00:00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吉川幸次郎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最新章节
查看全部- 后记
- 参考文献
- 附录:相关观点摘录
- 第二节 吉川幸次郎的学问体系和意义
- 第一节 吉川幸次郎的学问的基础
- 第四章 吉川幸次郎的学问体系和意义
- 第七节 吉川的杜甫研究地位
- 第六节 杜诗创作理论
- 第五节 杜诗的“心象风景”:对作诗心理的探究
- 第四节 推移的悲哀:从个人的忧愁到追求世界的法则和道理
孟伟
主页
同类热门书
最新上架
- 会员
清代旅陇诗人研究
有清一代,通过仕宦、漫游、入幕、流放等来到陇右的外地诗人层出不穷,他们在陇右创作了大量诗文作品,具有独特的认识价值。本书通过对清代旅陇诗人陇右诗歌创作的研究,深入探讨了清代旅陇诗人陇右诗歌创作与其本土文化和陇右文化的内在联系,并进一步阐释了地域文化的交融对清代诗人创作的重要影响。文学25.7万字 - 会员
现代化进程中的作家生存危机:乔治·吉辛作品研究
这是国内首部关于英国作家乔治·吉辛(GeorgeGissing,1857—1903)的研究专著。本书表明,作为19世纪后期英国文化景观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吉辛的小说深刻思考了英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作家生存危机”这一文化命题——这些作品不但生动呈现了作家在现代神话中的危境与机遇,而且在丰富的意象中剖折了危机的成因,发现这种危机始于现代信仰危机,同时积极寻求突破,力图对当时的病态“进步”话语进行文学11.9万字 - 会员
西方文学中的创伤书写研究
本书以创伤理论、新历史主义理论、后殖民理论、比较文学形象学理论等为理论基础,以康拉德、莎士比亚、阿特·斯皮格曼、艾丽丝·沃克、海明威、梅尔维尔、卡夫卡等作家的作品为研究对象,探究了西方文学中的殖民之伤、种族之伤、女性之伤、生态之伤以及现代人的生存困境之伤,重点探讨了殖民创伤的历史真实与文本再现,黑人奴隶与犹太人的创伤叙事,女性创伤与殖民、种族、男性话语、帝国意识之间的密切关联,海洋生态与荒岛生态以文学22.3万字 - 会员
文学与图像:文图互释
本书围绕文学图像的生产、呈现、消费、传播、演变等历史语境,探索图像叙事的功能,以及梳理不同文化语境中文学图像的交流与互动情形,从而为建构新的学科分支“文学图像论”奠定基础。文学23.7万字 - 会员
中国现代小说的音乐性研究
本书以部分具有音乐性的中国现代小说为考察对象,从隐性音乐性与显性音乐性层面,试图以跨艺术的视点来敞开小说与音乐之间的微妙关系,理解这两种艺术互为创造和批评的参照时彼此之间的重叠与落差,从而在这些重叠与落差的缝隙背后,介入人性、文化与艺术的深层解读。书中小说的音乐性既是手段,也是目的,是一种把握和理解作品、乃至世界的方式,甚至可以说是一种任何有机生命形式的内在深层结构。文学14.1万字 - 会员
屈子楚辞还原(下册)
认识屈子《楚辞》,有两个要点必须牢记:一是《离骚》首句:“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所谓“伯庸”乃是楚武王长子,封于夔子国,夔字的促音(入声)就是“屈”或“甲”。伯庸的长子屈瑕由此得姓氏,成为屈氏家族的始祖。二是屈子《楚辞》通过南北两条途径被完整保存下来,北方的途径是汉高祖九年,迁徙楚国的屈、景、昭三族和齐国田氏充实关中,屈子《楚辞》由屈氏家族作为传家之宝传入关中,为贾谊所及见。南方的途径,文学41.3万字 - 会员
约翰·爱德加·怀德曼的创伤书写研究
约翰·爱德加·怀德曼(1941—)是当代美国著名非裔作家和社会评论家。在半个多世纪的勤奋笔耕中,他凭借精致的风格和对于当代问题的严肃思考荣膺诸多奖项,被誉为“当代最杰出、最有才华的黑人男作家之一”。怀德曼在作品中一再抒写其本人的创伤和家族悲剧,重访非裔的历史创伤,也关注后民权时代美国内城区底层阶级不能承受的宰制、歧视和隔离之痛。本书在创伤理论观照下,结合当代自传理论和新历史主义理论,深入阐析怀德文学10.9万字 - 会员
民国报纸与作家佚文考释
本书是作者现代文学史料研究的系列成果之一。本书聚焦于对现代作家佚文的挖掘、校勘与阐释,涉及的对象有鲁迅、冰心、冯至、姚雪垠、王西彦、叶公超、高长虹、周佛吸等。作者秉持“报纸是现代作家的‘起居注’”“民国报纸、副刊是现代文学重要的史料库”的观念,运用朴学研究方法,通过对民国报纸的“田野调查”,搜集和整理现代作家的诸多佚文,以期为中国现代文学史料学作出贡献。文学26.9万字 - 会员
刘向刘歆学术活动与西汉中后期文学嬗变
本书以刘向刘歆父子学术活动为线索、以始于汉成帝河平三年的“领校中五经秘书”工作为中心,探索了汉武帝独尊儒术以来西汉学术、政治演变与这次校书工作的关系,论述了刘氏父子校书的意义及其与西汉中后期文学演进的关系。本书探讨了刘氏父子校书中对文学文献整理、对雅俗文艺的态度及其呈现的宗经文学观念,深入探究了西汉中后期赋的创作及赋论的变化,讨论了西汉中后期奏议文风、说理文的新变等问题。文学19.7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