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
海上丝绸之路:8港口志
李一鸣主编更新时间:2025-03-24 16:33:00
最新章节:后记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本书记叙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8个港口在历史中的形成与发展,也介绍了与港口相关的人物和文化,以及与之相关的历史故事。从3世纪30年代起广州黄埔港就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主港;泉州港作为东西洋国际贸易网的东方支撑点,曾被誉为“东方第一大港”;宁波港是中国著名国际贸易港之一;福州港堪称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启泊地之一;扬州港凭借矗立大运河之畔的独特位置,成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连接点;连云港人文历史厚重,亦是中国历史上最繁忙的海上运输线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登州港则是古代连接东北亚交流的纽带;合浦港作为多个历史时期南海对外海上贸易的枢纽,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本书揭示“海上丝绸之路”的源远流长,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实现沿线各国共同繁荣发展,展示出具有东方智慧的新构想和新前景。
上架时间:2024-10-01 00:00:00
出版社:华文出版社
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已经获得合法授权,并进行制作发行
海上丝绸之路:8港口志最新章节
查看全部李一鸣主编
主页
同类热门书
最新上架
- 会员
丝绸之路发展史
本书是一部运用历史、地理、考古等多学科的实证资料,以史前时期丝路源头为起点,到当代“一带一路”空间格局,论述了丝绸之路主要通道的形成、发展和贸易交往等内容。本书视野宽阔、时贯古今、学贯中西,是一部史实故事详实、笔锋生动、可读性强的学术著作。历史32.6万字 - 会员
图文新解徐霞客游记:名山游记
本书是对我国日记体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记》名山游记部分的新的解读,图文结合地介绍了明末旅行家徐霞客游览天台山、雁荡山、五台山等名山时所经地的地理环境和人文景观,细腻描绘了山、水、木、岩、穴等种种奇观,记景、记人、记事,展现了明末各地的风土人情,详细记录了各地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在地理学和文学上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历史0字 - 会员
吐谷浑政权交通地理研究
吐谷浑是我国南北朝到隋唐初建立于西北黄河河源到洮水流域的地方少数民族政权之一,由于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置身于不同的地缘政治关系之中,从而交通格局始终发生着不同的变化,这不仅是其生存环境制约的结果,也是其发展过程中与周边关系不断变化的结果。在十六国南北朝的特殊历史时期,吐谷浑虽然内部交通局促且集中,但其对外交通却是非常绵长广泛,这正是吐谷浑政权在河洮地区立足艰难的反映。特别是前秦、西秦、南凉、北魏等政历史15万字 - 会员
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第二版)
本书涉及历史地理研究的主要领域——疆域、环境、政区、农业、交通、军事、城市等,对这些领域的基本问题及其历史发展进行了梳理和介绍,是了解中国历史地理的很好的入门书。历史27.9万字 - 会员
美丽察雅
察雅县是唐蕃古道和茶马古道重镇,地处横断山脉北段,位于西藏自治区东部,昌都市东南部,被称为昌都花园,也有“康巴江南”之称,是藏汉文化交流交融之地,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本书是画册,以精美的图片和精炼的文字展现了察雅的自然风景、服饰等独特的地域文化,凸显“察来雅韵”。历史1.3万字 - 会员
大同城市历史地理研究
大同地处山西高原北部、大同盆地中心,因扼守晋、冀、蒙咽喉要道而有“北方锁钥”之称,自古以来就是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民族争夺要地。大同城是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清代以前漫长的城市发展史一直在汉民族与少数民族政权交替统治下演进,具有鲜明的民族融合特征。大同城市发展历史是我国北部内陆边疆城市的典型,本书通过历史地理视角对大同城市变迁过程进行系统分析,认为其呈现以北魏平城“外城”为中心的城市历史24.2万字 - 会员
欧亚时空中的中国与世界
当前,重新认识古代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已经成为学界十分关注的议题。本书注重区域整体历史互动的描述与分析,超越中外“两点加一线(交通路线)”式的传统丝绸之路历史观,转而思考古代中国是如何通过整体区域网络扩展历史影响的。以农耕、绿洲、游牧、森林、雪域高原等多区域互动、共生的分析框架,摆脱以传统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史叙述体系。本书还从概念史的角度反思了18~19世纪俄国东方学传统对欧亚世界的区域划分与知识历史18.8万字 - 会员
盛京奇景八卦街
《盛京奇景八卦街》旨在以八卦街为切入点,对八卦街的文化进行一次考察和追寻,也是想对沈阳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精神进行一次深层探究和细致梳理。《盛京奇景八卦街》使用了史实和民间传奇相结合的创作手法,从不同角度记录了八卦街的建设及百年历程,精选故事16章。就这些轶闻来看,内容丰富,寓风土人情、名人故事、行为规范、处世准则等于情节之中,充满知识性、思想性、可读性。有些故事不仅在辽沈地区流传,在海内外也广历史5.2万字 - 会员
历史地理学探索(第三集)
兼具和超越地球上大多数生物能力的人类,依赖其日益发达的组织、生产、消费和繁衍能力,逐步演进为地球上的主人,这一过程不仅未曾被其他力量所阻挡,而且还在按其本质驱动,向着未来迈进。此种势头对于地球环境产生出来的巨大压力和扰动,自然引起了世界上不同层面人士和民众的普遍忧虑。“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历史地理学和环境史学科在考察解说个体人和群体人类社会此种能力及其演进方向时,因谙识自然科学和历史科学研究历史29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