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
宋代信息传播与管控:以流言为中心的考察
方燕更新时间:2020-05-09 15:56:52
最新章节:参考文献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在宋史研究中,有关体制性渠道信息供给的管控问题日益引起学界的关注,相比之下,关于国家权力对非正式渠道信息传播的支配和管理的研究则较为忽略。宋代形形色色的流言纠缠着复杂的社会心态和破坏因素,成为侵蚀政府权威和社会秩序的一股灰色力量,由流言而牵涉的相关问题折射着宋代社会的诸多面向,当是宋代历史研究中值得重视和深入发掘的议题。该成果主要以流言为中心考察宋代信息传播与管控,在概述宋代信息传播与政府规制、解读流言生发语境的基础上,分别从政治流言、经济流言、军事流言和灾异流言等方面进行较为系统深入的探讨。具体来说,将流言重置于“社会场”中加以审视,通过个案解析揭示流言的生成机理、流布规律以及应对机制,把握流言突生、运行和衰亡的动态过程;对流言传者和受者进行分析,比如“谁”散布流言,“怎样”和“为什么”散布流言?哪些人从流言的传播中获利?传受双方的互动关系怎样?通过对流言文本的分析把握流言的建构过程、传播层级和介质、各层级间的信息流动和影响因素、信息陈述内容及意向所发生的丰富变化;以心理分析为研究取向,透视被压抑在流言深处的社会不安心态和利益诉求,分析不同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心理状况,探讨流言传播的心理效应。该研究提供了一个观照宋代社会的独特视角,勾画立体的社会生活镜像,同时也为当今社会流言的认识、预防、消解和控制提供宝贵的历史借鉴。
上架时间:2019-11-25 00:00:00
出版社:中华书局
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已经获得合法授权,并进行制作发行
宋代信息传播与管控:以流言为中心的考察最新章节
查看全部- 参考文献
- 结语 流言的特性、功能及社会效应
- 第三节 神异流言:以真宗朝天书事件和帽妖流言为例
- 第二节 灾难流言的时空、态势与控制
- 第一节 灾难流言的传播心理
- 第六章 流言与宋代灾异
- 余论
- 第二节 联动与管控:政府的危机应对
- 第一节 现实与想象:边地拟态环境
- 第五章 流言与宋代边疆治理
方燕
主页
最新上架
- 会员
先秦政治思想史
夏、商、周三代,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经历了轴心时代思想文化创造发展的辉煌岁月。这一时期,产生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最重要的元典:十三经中的大部分篇章、诸子论著和以《春秋左传》为代表的史书;诞生了老子、管子、孔子、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等思想文化巨人以及他们代表的儒、墨、名、法、道、阴阳等影响深远的学派;在政治思想领域推出了忠、孝、节、义、仁、礼、智、信、天人合一、内圣外王、德主刑辅、赏罚并政治46.4万字 - 会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政府建设史论
本书系统梳理了改革开放后中国法治政府建设的历史进程,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政府的建设目标、价值、指标体系,考察了中国法治政府的建设现状,深入分析了法治政府建设过程中遇到的现实困境,侧重从历史逻辑、道路转型、制度完善、文化重塑、权力结构调整五个维度突破困境,从而推进中国法治政府的建设进程。政治13.6万字 - 会员
追谥杜甫与元明时代政治文化研究
《元史·顺帝本纪》中有“谥唐杜甫为文贞”的记载,但这一杜甫重要的“身后事”,却在明代诗坛“崇杜”风潮盛行之下,长期不为人关注,直至晚明方重新被发现;且晚明士人论及此事,态度又迥异于元代儒臣,其间关节极耐深思。本书以元代“谥杜”切入,首先针对事件始末作了考订,进而立足多民族文化背景,通过梳理元、明两朝对杜甫谥号的利用、阐释与认同等问题,系统展现“谥杜”记忆的起伏及流变。在具体的研究中,既要回应在不同政治23.9万字 - 会员
明清江西乡绅与县域社会治理
虽然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是中国历史上最规范、最系统、最制度化与程式化的科举考试,各级官员的大多数都是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出来,但在基层社会还分布有大量儒学熏陶出来的、未得到基本科举功名(如生员)的文人,他们虽然未得到朝廷给予的任何特殊权利,但他们在基层社会践行儒家的思想和道德理论等,也成为基层社会中有威望的人物,能化解社会矛盾,积极从事各项公益事业,虽然不是真正意义上拥有科举功名的乡绅,但同样在基层社会政治26.6万字 - 会员
辽代五京体制研究
契丹王朝先后建立东京、上京、南京、中京、西京五个京城。辽朝前期采取“分国而治”的策略,以东丹国控驭渤海故壤,以大辽国统治燕云汉地。此后,“分国而治”逐渐转化为“分区而治”,东京用渤海制度,南京、西京用汉制,上京、中京则是汉制、契丹制度兼而有之。诸多迹象表明,辽朝并不存在“京道”一级的高层政区,而是在中后期逐渐形成了财赋路和军事路并行的复式政区。辽朝后期,行国性质的政治中心在捺钵,城国性质的政治中心政治22.5万字 - 会员
何以与何为:优秀传统治理资源的创造性转化
少数民族乡村是我国乡村振兴的重点和难点,面临“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等现代乡村文明建设重任。对此,少数民族积淀深厚、丰富灿烂的优秀传统治理资源,是乡村振兴植根的文化沃土与内生资源。而优秀传统治理资源助力乡村振兴的关键,则在于“创造性转化”。本书立足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视域,探索性地建立了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治理资源创造性转化的理论体系。其中,着重运用民族国家理论与国族理论,同政治20.8万字 - 会员
国家治理视域下民族自治地方治理体系现代化研究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本书基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视角,诉诸“民族区域治理理论”“民族—国家建构理论”“政治体系理论”“现代化理论”等理论工具,探讨了民族自治地方治理体系现代化这一课题。一是从总体宏观的格局来思考民族自治地方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何以必要、何以紧迫、何以可能、何以可行;二是从中观、微观的视域探寻民族自治地方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目标指向、历史演进、现状剖析、成效经验、问题不足、路径优化。本书政治15.9万字 - 会员
共产国际与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研究
本书充分利用解密档案《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从中国革命的外部环境即国际大背景切入,全面考察了共产国际对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形成与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所给予的影响和作用。共产国际的这种影响及作用由于受联共(布)内外政策的左右而呈现出双重性,本书尝试探究了共产国际有此双重性政策的深层次原因,客观地展现了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受到共产国际、联共(布)影响的程度,特别是对毛泽东政治29.9万字 - 会员
唐崖土司历史与社会文化研究
土司制度时期中央政权对少数民族地区秉承“齐政修教、因俗而治”的传统理念与政治智慧,具有世界范围的突出的普遍价值。本书运用历史学、民族学、考古学、民俗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以“世界文化遗产”唐崖土司城址为研究对象,在文献梳理和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唐崖土司近400年的历史沿革、经济生产、政治组织、文化教育和社会生活进行系统分析,运用文化变迁和社会记忆理论,剖析土司文化内涵,凝练乡民集体记忆中土司文化的政治26.8万字